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课堂《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09:4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课文内容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激越之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大致可以做到。但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情景,联系全文合作探究,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理解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教学重点)

  2. 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板书:13.少年中国说)

  谁知道题目什么意思?

  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一上课就饱含情感地称赞青少年,鼓励青少年,创设一种情景,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尽快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二、作者、背景简介

  哪位同学预习时查了资料,能介绍一下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少年中国说》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我们今天学的是这篇文章的一部分。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气愤,愤怒,耻辱……

  师:是的啊,梁启超先生和你们想的一样,他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民自暴自弃,不想让国家灭亡,他看到了少年身上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于是他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赞美少年中国,怎么描述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在资料的交流中增进对课文的了解,互相学习如何更好地搜集资料,以便今后能培养、建立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三、读文识字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预设:出示以下词串,先指名读,反复正音,再齐读。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能够从之前古诗、文言文所学到的方法来迁移至本课,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字词的识认,从而为读通句子做好铺垫。对于不理解的句子,先画下来,然后小组内先交流解决。这个环节给了孩子极大的空间,让他们的自学、自主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1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2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3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3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1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2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3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3.第1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尝试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从而感知到应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份情感。通过对第1自然段的进一步了解,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5 09:45:51 | 只看该作者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2自然段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预设:层层深入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开课时通过复习上一节所学,为学生能够建立起已有知识和本节课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打好基础。】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①第1自然段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都是“少年……则国……”

  ②借助关联词,体会关系。

  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关联词,把“少年”和“国”连接起来。

  预设: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

  其次,初步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请同学们将每一个关联词带入课文中,集体朗读。例如:

  (因为)少年智,(所以)国智,

  (因为)少年富,(所以)国富,

  (因为)少年强,(所以)国强,

  (因为)少年独立,(所以)国独立,

  (因为)少年自由,(所以)国自由,

  (因为)少年进步,(所以)国进步,

  (因为)少年胜于欧洲,(所以)国胜于欧洲,

  (因为)少年雄于地球,(所以)国雄于地球。

  ……

  师提问:你感受到少年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了吗?是怎样的关系?

  预设:有怎样的少年,就有怎样的中国。

  师追问:你能找出这一段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吗?

  预设: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的责任是什么?

  预设:少年的责任是振兴中华。

  师:说得非常好。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少年强则国强”,这是中华民族的呐喊,更是中华少年神圣的职责。

  2.朗读、感受第2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师:我们来看看第2自然段,大家看看这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都是四字词语组成的。

  师:还有吗?

  预设:句式整齐。

  师:你们读一读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押韵

  师:没错,那你们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略

  师总结:这种句式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之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鼓舞。

  师: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了什么事物,批画下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默读课文,并总结、汇报

  预设:“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读出这份情感?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自读课文,汇报交流。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3.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师: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所以他在最后一段写道——

  生读课文、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才能中国强。强大富庶的中国又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所以少年强。

  【设计意图:深入课文每个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在结构,作者的写作特点,运用关联词串联少年和国的方式来感受两者的关系,从而体会到少年中国光辉灿烂的前程;在第二自然段中,发现局势的特点,其实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利于作者表达强烈的内在情感,并通过朗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体会情感,从而明白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二者的关系。】

  三、总结全文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设计意图: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强烈情感的体会,学生明白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内在关系,就更能理解作者的初心: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升华感情

  师:上节课老师让每人搜集一些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肯定感受颇多,现在谁来分享他搜集到的人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生分享。

  师:时间关系,我们课下把自己的感受和杰出人物的故事融到一起,做一期手抄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启发学生通过所了解的杰出人物的爱国故事,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激励同伴们的爱国之心,并明白杰出人物跟国家富强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正确的爱国情怀,激励小学生们立志以国为荣、报效祖国、回报祖国的爱国热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制作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0: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