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五个教学关键” 培育“五种核心素养”
—关于培育核心素养时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基本策略和目标追求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母语启蒙课程,为凸显其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所处的“基础的‘基础’”这一特殊重要地位,为适应培育核心素养时代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根据“修订课标”精神和部编本小语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新特点,其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策略和目标追求,可着力放在抓住“五个教学关键”、培育“五种核心素养”上:即激趣为先,快乐第一,习惯为重,以培育学生的乐学热情;创新教法,改进学法,学中悟学,以培育学生的善学能力;创新模式,三位一体,推进阅读,以培育学生的悦读素养;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科学训练,以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着眼终身,面向全体,整体提高,以培育学生的发展后劲。(本文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年第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语课改;教学创新;目标追求
2016年教育部颁布施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新时代;同时,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小学语文学科逐步使用“部编本语文新教材”,这为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条件。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是启蒙性、基础性、生长性教育,而母语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素质之基、创新之源,小学语文是母语启蒙课程,是“‘基础’的基础”,既是深度课改的“重中之重”,又是培育学生终身受用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较强的语用能力、一定的文化底蕴、真切的母语情结、文明的言谈举止等)的“奠基工程”。在“强化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到底应该“举什么旗、用什么法、达成什么目标?”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教研员,通过深入学习领会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课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精神,深入钻研把握“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编写的新意图、新理念、新特征,受到其它相关研究成果的深刻启示,紧密结合自身的小语教学研究实践体会,认为小学语文深度课改、深入改课、提升质量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切实发挥语文学科在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受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的独特功能,其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策略和目标追求,可着力放在抓住“五个教学关键”、培育“五种核心素养”上,以充分凸显母语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
一、激趣为先,快乐第一,习惯为重,以培育学生的乐学热情
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把“乐学”列为“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首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修订课标” 不仅把“兴趣、快乐、习惯”等个体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化行为视作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把它确定为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的首要目标任务。比如,“修订课标”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等写进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等,写进了“课程总目标”;在“学段目标”中就更加明确、具体,比如,第一学段中就确立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写话有兴趣”,“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等目标;还在第二学段的“口语交际”中增加了“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等目标。其它几个“学段目标”也是如此,始终都把“兴趣、快乐、习惯”等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由此可见,“乐学”是推进深度课改、培育核心素养时代,比过去的“学会、会学”所追求的学科教学的更高境界和目标,它击中了中小学长期存在的以“收获分数但牺牲快乐而造成学生厌学”的弊端。小学语文作为母语启蒙课程,因其自身内容的独特性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奠基等地位,在培育学生终身受用的“乐学热情”方面发挥着牵引、辐射等作用,也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育起来的“乐学热情”,不仅会影响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和效果,还会迁移到终身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乐学热情”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富有成功感、习惯良好等心理和行为因素方面,采用“兴趣为先、快乐第一、习惯为重”的基本教学策略来追求“乐学热情”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是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直接的、浓厚的兴趣,迸发出无穷的动力,养成自主的习惯,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并进而感受到学习其它课程、甚至人生的快乐和美好,从而为他们成长为终身有学习热情、爱学习的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他还曾说过:“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就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就在于智力感受。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这些精辟论述启示我们,要围绕培育学生“乐学热情”来更新语文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评价。加老师微信:hlshtx08 每日免费分享新版教学教辅资料
“乐学热情”的培育、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致力于通过建构“快乐自主”的语文学习课堂、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一是始终把“激趣诱学、习惯养成”列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存在于德行这个概念之中,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特别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述为‘多方面的兴趣、良好的习惯’。” 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得更加明确:“兴趣、习惯目标,又是与旨在达到目标的经验相关的动机力量。然而,在这里我们把兴趣、习惯看作是第一类目标。”二是始终把“激励赏识、评中导学”作为课堂评价的基本策略。笔者在深入课堂观课诊断中,经常看到有的老师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特别是面对学生课堂生成的时候,要么不思效果地随意点评,要么不知所措地不置可否。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率,更为要命的是,如果学生长时间受到不恰当的评价,会泯灭其学习兴趣甚至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会影响到终身“乐学热情”的形成。所以教师激励赏识,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充满真情,还要评中导学,努力把每一节语文课上得让每一个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为他们养成终身受用的“乐学热情”奠定基础。
二、创新教法,改进学法,学中悟学,以培育学生的善学能力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法和学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实质是单一的分数和升学率),不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不注重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形成善学素养,严重忽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这一学习的核心问题。事实上,不少学生往往通过被动接受、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等方式得到的高分,掩盖了他们在学习方式、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缺陷。虽然无论是用哪种教法和学法使学生学会的,单纯从试卷(分数、升学率)上看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但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不一样,往往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大不一样的,特别是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善学能力、增强核心素养的影响是极不一样的。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比格斯所说的:“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但主要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记得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良好的工作方法是以良好的学习方法作基础的。”笛卡尔也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把“学会学习”列入核心素养六大要素之中,还明确了“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三个基本要点。“修订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等基本要求,继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充分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修订课标”新理念,在编排上科学设计、大胆创新,不仅注重把“教会学生学习”渗透到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道问题的设计之中,还在中、高年级的每一册教科书中专门设计“学习策略单元”,以便教师集中指导和学生集中学习“如何学习”,循序渐进地教给学习方法、增强善学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创造的“金钥匙”。
上述“理念、目标、要求、平台”,实质就是在启示、引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培育学生乐学热情的同时,还要注重探索培育学生“善学能力”的策略。以阅读教学为例,一是要坚持以“读”为“法”,变“问懂”为“读懂”,就是把“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径,促进阅读教学由“内容分析型”向“语言学习型”转变,同时在“教读”中教师也要少讲、少问,而要善于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思考、感悟和探究、解答、悟法;二是要坚持积极渗透“学法”,变“教过”为“教会”,就是说,一堂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要教过多少课文内容、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究竟在学(读)中领悟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迁移到平时的阅读学习之中;三是既要坚持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引领学生悟出学习方法,还要注意发挥“阅读(学习)策略单元”的作用,对平时悟出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总结提升,逐步内化成终身受用的“善学能力”。总之,要像教学研究专家蒋金镛教授所说的那样:“聪明的教师以学定教、为学而教,让学生明白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教为学服务,为学生会学而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