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优秀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22:0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优秀教案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从能力要求来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测量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都是一个考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题目。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科学结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进一步延伸和细化。通过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将折射“现象”顺利地过渡到实际“应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相对较多,如果成像规律呈现得不够清楚的话,会显得很繁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于凸透镜了解很少,仅仅知道老花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而如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这类生活中的凸透镜几乎不知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概念。

了解了一些光学仪器,并了解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通过学习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知识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自主地设计实验,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因此实际教学中还是需要采取以导为主的策略,及时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规范,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物距和像距的定义,能识别凸透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2.说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3.会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现象中提炼问题的过程,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经历用图片重叠来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归纳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常见器物的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

【图片展示】



【引导语】假期老师去旅游拍了一些风景,大家一起来欣赏。

【问题导引】用到了哪些器材才把美丽的景色搬上了银幕?

学生活动:

【观察】美丽的x藏风光的图片。

【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用照相机照相然后用投影仪投到银幕上。

教师活动:

【图片展示】



【问题导引】

1.大家是否想过,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都是凸透镜,为什么一个成缩小的像,另一个成放大的像呢?

2.透镜的什么不一样?描述透镜的重要参数是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图片。

【回答】1.照相机和投影仪的镜头不一样。

2.凸透镜的焦距不一样。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美丽的x藏风光,自然顺畅的创设了凸透镜成像的情境,为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做了铺垫,有助于学生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与本节课的新知识建立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另外通过对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的比较分析,补充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从而顺利的构成了凸透镜成像大小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的知识。)

环节二:分析因素,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引导语】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可能是不同的,那焦距相同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就一定是相同的吗?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器材展示】



学生活动:

【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教师提出的“焦距相同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就一定是相同的吗?”的问题。

【观察】观察实验器材,认识光具座、物体、光屏等实验器材。

【倾听】听教师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体会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

【问题导引】怎么才能在光屏上找到它清晰的像呢?

【教师演示】教师缓慢移动光屏,提示学生观察光屏上的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22:01:01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教师在光屏上找清晰的像的过程。

【体会】体会在光屏上找清晰的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

【问题导引】

1.光屏上成的像与物体比较有什么特点?

2.光屏上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光屏上的像,归纳像的特点。

【回答】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教师活动:

【实验演示】教师缓慢移动透镜,光屏上的像由大变小。



【问题导引】

1.光屏上的像发生了什么变化?

2.谁的变化引起了像的变化?

3.透镜位置变化造成了透镜与谁的距离的变化?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重点观察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

【回答】1.光屏上的像变小了。

2.透镜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思考】透镜位置变化实质上是改变了透镜与谁之间位置的变化?

【回答】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变了……      透镜到光屏的距离也变了。

教师活动:

【课件展示】



【知识总结】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u);像到透镜的距离叫像距(v)。

【引导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个透镜,也有可能成大小不同的像。

【问题导引】

1.同一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2.同一透镜物距发生改变后,能否保持像距不便?这说明了像距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体会】体会物距和像距的含义。

【思考】什么因素影响同一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

【猜想】可能跟物距和像距有关。

【思考】物距和像距的因果关系。

【回答】当凸透镜的焦距保持不变时,物距决定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教师活动:

【引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同一个凸透镜成像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很好,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不是由教师告知的,而是由学生主体通过观察、体验、对比、归纳后而发现的。例如:教师提出“怎么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呢?”这一问题,可以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教师的演示操作示范,学生自然地学会了在光屏上确定清晰的像的方法,为后边的实验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在例如: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有效的问题链为学生顺利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提供了问题情境和的铺垫。)

环节三:分组实验,获得证据

教师活动:

【器材简介】



1.为了方便大家确定物体和像的位置,光具座标尺的零刻度线可以随透镜移动;

2.为了方便比较无像的大小关系,物屏和光屏都画有等宽标记线。

【实验任务】每组至少找到4组成放大的像的位置,4组成缩小像的位置。

【注意事项】

1.把物和像的位置、大小等信息标在记录图中。

2.成大像时用蓝笔,小像用红笔。

【个别指导】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活动:

【倾听】1.倾听教师介绍器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明确实验任务和实验要求。

【实验】依据探究指导卡(见附件),收集实验数据,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图中。

(设计意图:在探究学习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许多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会感到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无效学习。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指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本环节中教师利用学习指导卡来引导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的方法值得借鉴。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在尽可能广的范围内改变8次以上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并通过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并将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等信息记录在记录表或记录图中,这种基于“证据”的分析得出结论,避免为追求结论而忽视科学方法的做法值得引起老师的借鉴和重视。)

环节四: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活动:

【数据展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22:01:06 | 只看该作者


将学生绘制的成像位置图一张一张的叠加,学生很容易看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关系。

【问题导引】

1.红、蓝区域的成像有什么不同?

2.如果把物体放在红蓝区域之间,像应比物体大还是小呢?

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应为多少?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教师展示的各组同学的实验记录图。

【回答】物体放在红色区域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放在蓝色区域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思考】……

【回答】应该成等大的像。

【思考】……(可能先沉思,然后同学之间小声交流,也可能有同学常识回答)

教师活动:

【方法启迪】有些知识可以通过已经具有的知识推倒得出或生活经验,这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叫演绎法。

【课件展示】



【问题导引】

1.ΔABF和ΔO’OF是什么三角形?

2.对应边BF与OF谁更长一些?

3.BO的长度是焦距的几倍?

学生活动:

【倾听】听教师分析讲解,体会“演绎法”。

【观察】课件内容,比较课件中的两个三角形ΔABF和ΔO’OF。

【思考】思考物体经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成等大像的条件。

【回答】回答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并思考成等大的像的条件。

1.ΔABF和ΔO’OF是全等三角形。

2.对应边BF与OF一样长。

3.BO的长度是焦距的2倍

教师活动:

【知识总结】

1.B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等于焦距的二倍,所以我们管B点叫二倍焦距点,用2f表示。

2.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方法启迪】这样,从大量的具体事物的认识中概括出抽象的一般认识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就叫归纳法。

学生活动:

【体会】1.体会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时遵循的规律。

2.回忆自己经历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中综合应用不同的科学方法逐步得出并完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研究问题的方法。首先,将学生绘制的凸透镜成像位置图一张一张的叠加起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出成像的大小与物体所处位置的关系。其次,利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演绎推导出凸透镜成等大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另外,本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人的印象深刻。例如: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1)红、蓝区域的成像有什么不同?(2)如果把物体放在红蓝区域之间,像应比物体大还是小呢?(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应为多少?)

环节五:引导观察,提出新问题。

教师活动:

【引导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各组的实验记录图中都没有记录物体在焦点之内时的成像情况,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为什么光屏上接不到像?

学生活动:

【思考】为什么把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光屏上接不到像。(可能先沉思,然后同学之间小声交流,也可能有同学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

【观察验证】引导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凸透镜另外一侧的物体。



【问题导引】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2.放大还是缩小的?

学生活动:

【观察】透过凸透镜观察像的性质。

【观察】1.看到的像是正立的。

2.像是放大的。

教师活动:

【引导语】我们透过透镜在物体的同侧观察到了一个正立放大的像,却不能用光屏接到,这又是为什么呢?

【课件展示】



【问题导引】

1.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什么特点?

2.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虚像能用光屏接到吗?

【知识总结】当u<f时,在物体的同侧成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活动:

【观察】课件内容

【思考】为什么不能用光屏接到像。

【回答】1.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发散。

2.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成的像是虚像。

3.虚像是不能用光屏接到的。

【体会】体会物体经凸透镜成虚像时的成像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22:01:09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活动:

【引导语】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发现物体在焦点之外时,经凸透镜能成实像;在焦点之内时,经凸透镜能成虚像,把物体放在焦点之上的时候成不成像,要是成像又应该有何特点?

【课件展示】



【问题导引】

1.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什么特点?

2.平行光线既不正向汇聚也不反向汇聚,能成像吗?

【知识总结】当u=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不成像。

学生活动:

【观察】课件内容

【思考】在焦点上的物体经凸透镜能不能成像。

【回答】1.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平行的。

2.平行光线不会聚能成实像,也不能成虚像。

【体会】焦点上的物体通过凸透镜不成像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虚像不能直接呈现在光屏上,学生不容易发现,所以直接让学生通过透镜观察像的大小和性质,再通过课件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提供了必要的铺垫,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环节六:总结特点,升华认识。

教师活动:

【知识梳理】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一副对联来表示:

上联是: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

下联是: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

横批是:物距决定性质

【动画模拟】通过计算机模拟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过程。



【问题导引】

1.大家注意观察,随着物体靠近透镜,像是靠近还是远离透镜?

2.像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

【知识总结】当u>f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逐渐变大,像随着像距的增大而变大;随着物距的增大,像距逐渐减小,像随着像距的减小而变小。

学生活动:

【观察】观察动画模拟的凸透镜成像过程。

【回答】1.随着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了透镜。

2.像随着像距的增大而变大了。

【体会】回忆自己经历的探究过程,体会物体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中,首先利用对联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在互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有效的帮助同学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在关系。另外,实验只能研究物体在不同点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不能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利用课件模拟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过程,补充了学生的经验,使学生的认识又有了一次升华。)

环节七:课堂诊断练习。

1.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22:01:12 | 只看该作者

(1)若在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光屏未画)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          点处;

(2)能在光屏上成离透镜最近的像的是     点处;能在光屏上成最大的像的点是          点处;

(3)成虚像的点是       点。

2.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的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小

D.成虚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

四、板书设计

文本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凸透镜成像特点: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u > 2f        2 f > v > 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 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 f > u > f        v > 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 = f          不成像

     u < f          同侧        正立 放大 虚像;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u>f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随变小。



五、点评

张友金(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本节课在如下几个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理念

1.本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⑴利用生活情景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直接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铺垫。例如:通过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的图片展示创设情境,为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做了铺垫,补充了学生的认知经验,从而顺利的构成了凸透镜成像大小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的知识。⑵通过系列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提供必要与合理的“铺垫”。例如:课件展示凸透镜成虚像的光路后,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什么特点?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虚像能用光屏接到吗?⑶针对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思维状态,用多种手段进行研究思路的指导,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或师生一起完成知识建构。例如:利用课件模拟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过程,补充了学生的经验,使学生的认识又有了一次升华。

2.既注重知识的传承,又注重方法的传授。例如:利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演绎推导出凸透镜成等大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之后,明确提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演绎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3.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探究指导卡、系列性的问题等手段实现。例如: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1)红、蓝区域的成像有什么不同?(2)如果把物体放在红蓝区域之间,像应比物体大还是小呢?(3)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应为多少?

4.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本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实验教具做了卓有成效的改进。首先是光源,用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物体代替蜡烛,便于让学生观察像;在物体和光屏上画出了大小一样的方格,便于学生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化;对光具座加以改造,用以凸透镜为零点、可以移动动的标尺,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读出物距和像距,节省了实验的时间。

附:探究指导卡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日期:2013年10月27日       实验小组:             负责人:      

分    工:实验员                 记录员                   发言人            

实验任务:

1.组装实验器材:按图1所示顺序将物屏、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调节他们的中心在与光具座平行的同一直线之上。
2.练习在光屏上找到最清晰的像:按图2所示将物体放在透镜左侧较远处,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3.找放大的像:改变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后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找到3组清晰放大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记录。

4.找缩小的像:改变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后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找到3组清晰缩小的像。将像的位置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20: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