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3 17: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的诗句是?( C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表现的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 B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4.下列哪一位不是“初唐四杰”? ( C )

A.王勃          B.卢照邻         C.陈子昂         D.杨炯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C )

A.春夜景色      B.夏夜景色        C.秋夜景色      D.冬夜景色

6.下面四位都是我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其中号称“诗圣”的是  ( B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7.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作者是( B )

A.李白          B.崔颢            C.王维           D.杜甫

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 A )

A.因为          B.坐下            C.座位           D.常驻

9.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D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编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古诗描写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 D )

A.中秋          B.七夕            C.清明           D.重阳

11.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作者是(C)

A.屈原          B.王维            C.陈子昂         D.李白

12.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乐府双璧”的作品是( B )

A.《木兰诗》和《敕勒歌》          B.《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C.《长歌行》和《敕勒歌》          D.《长歌行》和《孔雀东南飞》

1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运用的修辞是( D )

A.比喻          B.拟人           C.对偶              D.夸张

14.《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写景对偶句是( B )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D.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 《赠从弟》中与陈毅所写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 B )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B.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C.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D.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6.王昌龄《出塞》一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飞将”指的是( A )

A.李广          B.卫青          C.霍去病           D.苏武

1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哪一部作品( C )

A.《汉书》      B.《离骚》      C.《史记》         D.《资治通鉴》

18.下列对于“晨兴理荒秽”中“兴”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兴盛          B.起床          C.开始             D.或许

19.“长风破浪会有时”中“会”的意思是 ( B )

A.见面          B.当            C.聚合             D.理解

20.“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作者是 ( C )

A.李清照        B.柳永          C.范仲淹           D.姜夔

21. 下列哪位君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了《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 ( B )

A.齐宣王        B.燕昭王        C.周文王           D.周武王

22.诗人苏轼笔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是 ( B )

A.太湖          B.西湖          C.洞庭湖           D.巢湖

2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颂的是( B )

A.梅            B.竹            C.松               D.柳

24.“又一村”是留园中一个独立的小院,其得名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问,这句诗出自陆游的哪一首诗( D )

A.《临安春雨初霁》   B.《书愤》    C.《沈园二首》     D.《游山西村》

25.李清照的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的下一句是 ( B )

A.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B.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C.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D.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6.李清照词中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词牌名是( D )

A.如梦令       B.醉花阴        C.声声慢         D.一剪梅

27. 在古诗词中“山色有无中”被多次使用,下列哪部作品中没有使用这句 ( D )

A.王维《汉江临泛》

B.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C.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wò)佺》

D.陆游《诉衷情》

28.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古代交通工具的一句是( B )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D.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29.“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里的“老夫”指的是( B )

A.辛弃疾          B.苏轼           C.陆游            D.岳飞

30.李清照的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脱胎于(   )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 D )

A.苏轼           B.秦观            C.柳永           D.范仲淹

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哪首诗(A)

A.《采薇》       B.《采葛》        C.《蒹葭》       D.《关雎》

32.《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的下一句是( B )

A.豆蔻梢头二月初                   B.卷上珠帘总不如

C.桃花依旧笑春风                   D.玉人何处教吹箫

33.“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与下列哪个典故有关( B )

A.水淹七军       B.火烧赤壁        C.草船借箭       D.李代桃僵

3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作者王湾是哪个朝代的人( C )

A.汉代           B.魏晋            C.唐代           D.宋代

35.李商隐《无题》中的一句诗现常用来形容教师的奉献精神,这句诗是( D )

A.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6.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试问卷帘人,却道(   )依旧”。( D )

A.芙蓉          B.牡丹            C.山茶           D.海棠

37.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早春特有景色的诗句是( B )

A.天街小雨润如酥                       B.草色遥看近却无

C.最是一年春好处                       D.绝胜烟柳满皇都

38.宋代的叶绍翁写过一首《游园不值》,这其中“值”是(   )的意思。( B )

A.值得           B.遇到           C.合适            D.价值

39.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指的是 ( A )

A.药酒           B.地名           C.房屋            D.庄稼

40.诗句“为谁辛苦为谁甜”描写的是( C )

A.蝴蝶           B.蜻蜓           C.蜜蜂            D.耕牛

41.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当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花( B )

A.梅花           B.海棠花         C.桃花            D.牡丹花

42.李白在金陵(   )上极目远眺,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名句。( A )

A.凤凰台         B.黄鹤楼        C.云台阁          D.谢朓楼

43.《陌上桑》中直接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有( B )

A.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B.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C.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D.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44.杜甫诗歌“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其中“岱宗”是指( A )

A.东岳泰山      B.西岳华山      C.北岳恒山        D.南岳衡山

45.诗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用修辞是( D )

A.比喻          B.拟人          C.对偶            D.谐音

4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的是哪个季节 ( C )

A.春            B.夏            C. 秋             D. 冬

47.下列诗句涉及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不正确的是( D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中秋节)

48.下列选项不属于豪放派词的是( C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9.马致远的散曲集名为( B )

A.《小山乐府》    B.《东篱乐府》   C.《酸甜乐府》   D.《碧山乐府》

50.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哪句诗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D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1.“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是( B )

A.做生意的女子     B.歌女      C.官宦人家的女子    D.皇室的女子

51.被誉为“词家之冠”“词中老杜”的是谁 ( C )

A.苏轼           B.辛弃疾           C.周邦彦         D.温庭筠

52.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表现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 C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3.刘桢《赠从弟》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描写的是( C )

A.梅              B.竹               C.松              D.菊

55.秦观在《鹊桥仙》一词中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热情歌颂超凡脱俗、圣洁永恒的爱情。请问,这首词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D)

A.中秋节          B.重阳节           C.元宵节         D.七夕节

56.“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描述的是哪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B )

A.嫦娥 后羿    B.唐明皇 杨贵妃    C.梁山伯祝英台    D.范蠡 西施

57.《春望》一诗抒发了诗人杜甫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请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致使“烽火连三月” ( C )

A.金国入侵     B.倭寇入侵         C.安史之乱         D.流寇作乱

58.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请问,这句诗中运用的典故与谁有关 ( B )

A.汉武帝         B.诸葛亮           C.刘备            D.刘禅

59.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是 ( D )

A.谢灵运         B.孟浩然           C.王维            D.陶渊明

60.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暗香”指的是( C )

A.菊花之香      B.荷花之香         C.梅花之香        D.丁香花之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3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