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套初二上册中国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优秀推荐免费下载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整理,所有试卷与初中历史各版本教材大纲同步,试卷供大家免费使用下载打印,转载前请注明出处。
因历史试卷复制时部分内容如图片、答案等无法直接显示,请用户直接到帖子二楼(往下拉)下载WORD编辑的DOC附件下载浏览或打印!
如有疑问,请联系网站底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为您解决问题!
试卷内容预览: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去伪存真(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遭受西方国家侵略 B.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D.民族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2.近代上海被迫辟为通商口岸,与之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霸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4.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幼童》,追述了詹天佑等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他们出洋留学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5.19世纪70年代中期,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并收复新疆的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6.“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 国利器。”这种主张出自(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7.洋务派为“求富”而兴办的企业是( )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安庆军械所
8.中国近代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孙中山
9.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C.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的反帝活动
10.以下五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末代皇帝》 ④《火烧圆明园》 ⑤《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③④⑤①②
11.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12.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3.有的史学家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孙中山摸到的时代主题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反对外国侵略 C.主张耕者有其田 D.实行三民主义
14.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是指( )
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④推翻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 )
①张作霖 ②袁世凯 ③孙传芳 ④吴佩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的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冒着枪林弹雨猛攻 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
A.百团大战的战斗情景 B.辽沈战役的战斗情景
C.北伐战争的战斗情景 D.渡江战役的战斗情景
17.右图是贵州省遵义的某革命遗址照片.请你选出与这幅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吻合的主题词( )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C.革命圣地延安精神 D.抗战胜利举国欢庆
18.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19.有关红军长征的意义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为争取革命新局面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20.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一百多年来帝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 )
A.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B.抗日战争胜利 C.三大战役胜利 D.孟良菌战役胜利
21.下列与国共两党合作无关的是( )
A.黄浦军校 B.北伐战争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22.“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以上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在《告全体将士书》中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理由是( )
①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 ②抗议蒋介石向日本侵略者妥协的对外政策
③逼迫蒋介石下台 ④反对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23.毛泽东曾经赋诗说:“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下列由“彭大将军”指挥的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24.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陷国民政府所在地,在那里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而现在 却被日本右翼势力称之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是( )
A.济南惨案 B.皇姑屯事件 C.南京大屠杀 D.卢沟桥事变
25.全面内战爆发的大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
A.陕甘宁边区 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 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7.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叙述有知识性错误的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28.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詹天佑 B.侯德榜 C.茅以升 D.陈嘉庚
29.中国传统社会地位的排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最受人们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但在清末却有一位“舍本逐末”的状元,他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许多企业,被誉为“状元实业家”。他是( )
A.张謇 B.荣宗敬 C.荣德生 D.严复
30.“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首歌曲反映的是哪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
A.北伐战争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
材料二 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有根本不对的两点:其一,把科学看太低了。太粗了。多数人以为: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二,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他们以为只有化学、数学、物理、几何等等才算科学。殊不知所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只要够得上一门学问的,没有不是科学。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子学问也做不成。中国人因为始终没有懂得“科学”这个字的意义。所以五十年很多人奖励学制船、学制炮,却没有人奖励科学;近十几年学校里都教的数学、几何、化学、物理,但总不见教会人做科学。
——梁启超在《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
(1)中国近代史上,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是什么运动?高举这两面大旗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中国近代史上大力奖励“学制船”“学制炮”的是什么运动?列举三个例子说明这个运动在“学制船”“学制炮”方面的成就。(5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的内涵和作用的认识。(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8日夜,弯月挂起,高梁地黑压压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敖名向柳条沟(湖)方向走去。一边从侧面观察北大营的兵营,一边选了离兵营约800米往南去的地点。在这里,河本亲自把骑兵用的小型炸药安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轰的一声,炸断的铁轨和枕木向四处飞散。
——日本关东军参谋花谷正回忆
请回答:
(1)花谷正回忆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
(2)河本末守中尉执行的是什么任务?(2分)其目的是什么?(2分)
(3)事件发生后。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2分)其后果如何?(2分)
3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鏊: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蒋中正未寒(注:未寒即8月14日)
材料二 陶西圣试:“谈判的办法是政学系想出来的。政学系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邀请毛泽东的是谁?从电文的字面看,邀请者的心情怎样?(2分)
(2)材料二中“软的一套手法”和“动大手术?各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以及“更有文章好做”?(6分)
(3)面对邀请,毛泽东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5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