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49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磨课中成长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种历练,在评课议课中学习,在不断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是前段时间执教《黄鹤楼送别》时的深切感受。

    这是一篇“文包诗”,文章是古诗的背景,古诗是故事的浓缩。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三方面。为了理解得更深刻些,我搜索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阅读了多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赏析,自认为胸有成竹。但在试讲时,暴露出诸多问题:1、引导孩子们读文体会两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后,汇报时有孩子直奔文章末尾,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赵老师告诉我,交流时要有调控。2、教学语言随意,要求读,展示时却让孩子演,有些为难孩子们。王老师告诉我每一步的教学要干什么必须心中有数。3、对学生的评价语起不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4、对教材的理解没有高度……

    经过多次修改和推敲之后,我登上了公开课的讲台。读诗,解诗意,想意境,悟感情,虽然每一步的教学我都清清楚楚,但教起来总感觉有点费劲,教学时间前松后紧,教学任务完成不充分。要老师告诉我,诗题的理解花费时间过多,可以在回顾课文内容之后顺便解决。另外,教学过于理性,侧重古诗,朗读课文时间少,有些教学环节重复。这些点评实实在在,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接下来,两位师傅和我一起分析哪些环节出了问题,该怎么问,怎么导。每试讲一次,我都要征求同组教师的意见,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四次试讲,四次反思,我的教学思路逐步明朗,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都心中有数。又一次面对外校的听课教师,我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心中无比高兴。因为我明白每一次登台不仅仅是对自己和孩子们负责,更是对学校负责。

    在磨课中成长,感谢帮助我的领导和老师,实验小学真的是个大熔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觉得一堂好课是教师用心来上的。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它前前后后要教师付出若干的时间与精力才行。本学期的评教评学结束了,也留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空间。

    本学期五年级的执教内容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讲述谈迁在若干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之后,从头再来写书稿的一件事。教学时我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数字入手,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让学生走进主人公谈迁的内心,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并能用朗读来表现

第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深刻体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尝试为课文补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谈迁遭受厄运后的心路历程,写一写谈迁二写《国榷》时某个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说中积累,看中想象,写中运用;让学生既能“得意”,又能“得言”。

第三,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会有希望。

几次琢磨下来,我觉得,教师要做指路人,指明目标,引导方向。自己务必声情并茂,感情充沛,把自己融入到课文中,以情引情,以声换声!其次,要循循善诱,善于耐心地等待,能让学生拥有思考的时间,也许是10秒,也许更长……接着,处理类似于“500多万”“6次修改”“一点”“一百多里”这些细节方面,要结合生活实际,比较与联系,让学生更加能深切地去感受、体会,再深层次地感悟。再者,动情之处,配以感人肺腑的音乐,这就增加了一抹亮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尝试做探路人,去历经崎岖坎坷,坚持探究。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继而再用朗读去表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得意得文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这个课时的教学中,“名垂青史”一词,是在抽取了内在含义后仅剩的意义空壳,要赋予它以活的情状再现,就必须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去感悟。通过四幅画面再现谈迁重写《国榷》时的情景,旨在发掘学生一切已有的生活来源,化枯燥死板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借助想象,冲破时空的限制,做到“思接千载”,捕捉人物的鲜活,深化理解,入境动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听听肖川老师的讲座,你定有收获
肖川的讲座虽说声音并不那么动听,语言并不那么华丽,但它的内容字字打动你的心。

    这个讲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三个故事,确实我发现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工作中,这故事有着很大的魅力,很多时候他远比你讲的大道理有用。

   比如说,《木匠的故事》明显地让我们意识到,人的做事态度会影响到办事的效率。我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吃的是良心饭,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上完一节课,也可以为了这一节课大费周章,花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所以只有明确自己的地位,确立自己的工作态度,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业。第二个故事,很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听信那些习惯于消极悲观看问题的人,因为他们只会粉碎你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梦想与希望。而且总是要记住,你听到的那些消极的话语都会影响你的行为。所以,我们总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且,当有人告诉你的梦想不可能成真时,你要学会变成“聋子”,对此充耳不闻!要总是想着,我一定能做到。这对我们有用,对我们的学生同样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这个讲座使我的心灵又受到了一次洗涤,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希望今后还能听到更精彩的讲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聆听了年级主任们的三节课,感触颇深,在赞叹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力、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更进一步引发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

从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她们都能深入挖掘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但对教材的处理上各有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赵老师的这节课突出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基础扎的很实,特别是字音、词义的理解很到位,并且能交给学生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情景法、换词法、结合上下文来理解等。而且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莫高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李老师的这节课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提倡课前预习,李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预习方案应该预习什么,课堂怎样检查。其实我们平时也做了,比如课前读文、查字典学习生字、组词、查字典理解不懂得词语。只是布置时不够详细,检查的不到位。李老师设计的预习方案,针对性很强,有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多音字,对读文的要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生在预习中的困惑等。课上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理解课文。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教师关键处的提升还是非常必要的,

杨老师的这节课特别注重方法的指导,通过文章第一段的学习,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后面的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人物的变化。并能通过激情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和她们相比我有很大的差距,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柔韧有余,得心应手。所以我今后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师:(板书课题:20 黄山奇松)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黄山奇松是什么样的?
  生:写了哪几种黄山奇松?
  生: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
  (保留并出示:?写了哪几种松树-奇在什么地方?)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找到答案。
  [评析:课题是窥视课文内容和中心的窗口,这一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师:老师把课文读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待会儿告诉大家。(师范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迎客松迎风向我招手的样子。
  生:我好像看到了迎客松精神饱满地站在黄山顶上。
  生:我好像看到了陪客松正站在玉屏楼的对面微笑着看人们旅游黄山。
  生:我好像看到了送客松挥着它长长的手臂依依不舍地跟游客告别。
  [评析:通过听课文,想画面,谈感受,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肯定,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师:大家真会想象,说得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松树奇特的句子找出来读读,待会儿交流。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我认为这些句子写出了迎客松的奇特(学生读,老师相机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能不能意思不变,给“遒劲”换个词语。
  生:就是有力的意思。
  生:遒劲就是有劲的意思。
  师:我们比比看,用哪个词语好呢?为什么?
  生:用遒劲好,因为遒劲显得更加有力。
  师:那谁来把这个词语读好,读出非常有力的样子。
  生:遒劲。(学生读的声音比较轻)
  师:还不够有力,谁再来试一下。
  生:遒劲。(读得很好)
  师:我们试着学着他的样子来一遍。(学生齐读)
  师:想想为什么说迎客松饱经风霜?
  生:因为迎客松已经很老了,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所以说他饱经风霜。
  生:因为迎客松站在黄山上,经常受到风吹雨打,还有雪压霜冻,而且脸上有了皱纹,所以说它饱经风霜。
  师:你们说得真好。
  师:(出示迎客松图片)请同学们看看图片,想想“郁郁苍苍”是指这棵松树怎么样?
  生:就是指这棵树苍翠茂盛。
  [评析:教师紧紧地联系课文语境,通过换词比较、发挥想象、看图理解等多种方法为词语和它的解释搭桥,培养了学生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师: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真是非常奇特,请同学们试试看,把这句话读好。(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老师肯定表扬)
  师:还有那些句子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
  生:我认为这些句子写出了送客松的奇特(学生读,老师相机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师:(出示卡片:蟠曲-----盘曲)这个蟠曲就相当于盘曲,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送客松蟠曲的枝干画下来。(学生简笔画,指名板演。)
  师:谁能把送客松的奇特读出来。(指名读,读得很好)
  师:我们试着学着他的样子来一遍。(学生齐读)
  [评析:老师再次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学得兴趣盎然。]
  师:还有那些句子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
  生:我认为这些句子写出了送客松的奇特(学生读,老师相机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师:你认为陪客松奇特在那里?
  生:我认为它奇特在非常高大,像绿色的巨人。
  师:还有呢?
  生:我觉得陪客松的位置很奇特,正对着玉屏楼。
  师:你们能不能把它的奇特读出来。(指名读,读得很好)
  师:我们试着学着他的样子来一遍。(学生齐读)
  [评析:在学生找到了句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品词析句,由扶到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真的觉得黄山松非常奇特,接下来请同学们练习朗读,待会把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评析:学生通过朗读,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了黄山松的奇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评教评学听课有感

                                                      史红艳随笔8
     本周,我听了18节课,总体感觉较好,课堂上学生学习比较主动,思维比较活跃,能够在自主活动中有所收获。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个别教师教学思路没有新意。教学仍然按照老师问,学生答,逐渐完成板书,课堂提问过于细碎零散,不具备思考性。

   二、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由于教学思路没有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读课文的时间少,没有思考的空间,只是忙于解答老师的提问,课堂学习气氛不浓。

   三、阅读教学只注重表面文字。有些教师不注重挖掘习作方法和人物情感,脱离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高年级语文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要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语训练始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理解词句是读懂课文的基础,积累词句是进行表达的必要途径,重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可以加强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2、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要让学生弄懂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3、讲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乎主动性,要重视朗读指导,加强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读、多想、多感悟。

    4、现在有许多语文课,师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上,将课文中一段段完整的说话材料转化成一个一个问题,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这样的训练还只是“对话语言”,剥夺了学生独立练习和理解的机会,也大大地降低了语言的效率,师生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上,而不是集中在口语语言的表达训练上,缺乏这样的阅读训练,如何能保证我们的学生作到“说话清晰,文笔通畅。”

    5、现在语文学习的难点不在“理解”,也不光靠“积累”,而在于会不会“运用”。

    所以,语文课的教学要在初读课文后,增强语言运用这一环节,每堂课抓住一两个训练重点,如“具体”、“生动”地说的能力训练为作文教学作好准备,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14: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