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随笔 人的神话与神的人化——希腊罗马神话遐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6 16:2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两天的两篇博文都和玫瑰有关,在希腊神话中玫瑰花据说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即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从海中诞生时,她身上雪白的泡沫所变。世上最早只有白玫瑰,而红玫瑰则是爱与美之神悲剧人生的产物。

在海水中出生的阿芙洛狄忒形容俊美,她的美貌让众神惊艳不已,众神都被她所吸引,那多情的宙斯怎么能逃过?但阿芙洛狄忒拒绝了宙斯的追求,嫉妒不仅仅是女神赫拉所有,宙斯也难逃啊,于是宙斯将阿芙洛狄忒嫁给了天生残疾的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这是多么极具报复性的婚姻啊,不能得到就让美与丑结合在一起。阿芙洛狄忒不甘与这样不幸的婚姻,于是她经常与战神阿瑞斯幽会,赫菲斯托斯就张开一个精巧的黄金网,将他们罩住,让他们在诸神面前出丑,最后这对夫妻不欢而散。

阿芙洛狄忒后来见到了人间美男子阿多尼斯,美丽总是会被美丽相吸引吧,爱神就喜欢上了这样的美男子,只可惜阿多尼斯对恋爱没有丝毫兴趣,只喜欢驰骋于山林之间打猎,拒绝了爱神的追求。这是多么奇怪的譬喻啊。众神都不能逃过的美神竟然吸引不了人间的美男子,爱神用了自己的法力也无法挽回这个男人的心意,当她感受到阿多尼斯有危险的时候,匆匆赤脚赶去的,阿多尼斯已经被野猪咬死在玫瑰花丛中,爱神被玫瑰的刺划伤,鲜血在奔向自己心爱的人路上染红了一片片玫瑰,从此红玫瑰就和爱神一起成了爱的象征。



读希腊罗马神话常常诧异于这样一个充满了乱伦,报复,嫉妒,伤害的神界。这样的神界与中国神话中那戒律森严,严格控制情爱神界完全不同。

中国的远古神话更多的是自然神话,“我国上古神话传说成功地运用了幻想、想象和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人民文学出版社《先秦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编1998年11月版),神上古神话中有大量的奇形怪状的怪物,对于神也有人形与动物合体的形象描写。中国的神话想象中有神、兽、人、灵物构成。这与西方的人形神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是典型的万物有灵的神话,是天人合一的写照。中国的人从来把自己作为自然之一,万物与人一样皆有灵性,通过修行皆可成仙。修仙强调的是取日月天地之精华。人有人的系统,物有物的法则,但在神性上是一致的,这恰恰是农耕文明自然时序的体现。

此后中国神话慢慢融入了集体社会所需要的人伦秩序,更加崇拜为集体献身的英雄,所以中国的神话更多的是人的神话。人的神话则是将人性中种种特征抽丝剥缕去掉人性的欲望,将神性塑造成脸谱化的神,这样的神最好没有缺点,而没有缺点往往就没有了那点“人”味了,中国的原始神话渐渐的走向了封建秩序的象征。

希腊罗马作为海洋文明的产物更多面对的是海洋,在知识水平的限制下,大海充满了无序,人在这种无序而神秘的自然力量面前充满了未知甚至恐惧,神的塑造上加入了人自身的影子,神的神力不仅仅代表着力量也代表着破坏,自然的无序也就成了神的无序。自然的那种不可捉摸的暴怒如果人的嫉妒与伤害。神更像是人的放大,恐惧力量就渴望力量,充满力量又充满欲望。

希腊罗马神话更像是神的人话,神的人话就是在神的上面更多的融入人的性格特征。所以西方强调了人,探索的是人的命运问题,希腊罗马神话逐渐走向了哲学的思考,神话中有了更多的哲学隐喻。



希腊神话中命运由三位女神掌控。我常常在想,如果命运命运真的是三位女神编织的线,那这么多的相遇与分离中又有怎样沉重的心啊。她们又是怎么忍心安排的下呢?玩味人与人的相遇与分离真的就那么有趣吗?

也许希腊人是海的子女吧,从海里生,到海里寻找生存,不知那一天,微笑着出门,在一句玩笑中就再也不能回来。人对于大海而言不就如同被玩味一般吗?

黑夜是三位女神的母亲,多么残酷啊!我们的命运竟然来于黑夜。

不和、厄运、睡神、梦神、嘲神、忧神、骗神、报应之神……一切都是命运女神的姐妹。这是多么可怕的家族啊。

人固然无法逃离,但让人惊讶的是连众神也逃不脱他们的摆布,只因为不和女神的一只苹果就让神与人卷入一场十年之战,让一个弱女子背负上千年的骂名,难道美丽真的就有错吗?

也许这又是命运女神一次随意的玩味吧。

也许这样想过于悲惨,我似乎已经听见克罗脱纺织的声音从遥远的奥林帕斯山传来,希望正在编织的未来之锦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2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