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8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随笔、教育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花香,好稚嫩,好醉人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绩东二小学 何小玲



引子



  “老师,你背着包包又去哪呀?是不是,嗯,又不给我们上语文课了?”



  “老师,思品老师什么时候给我们上‘思品课’啊?”



  “老师,体育老师的脚一拐一拐的,是怎么了?我们好担心呢!嗯,是不是给我们上‘跑步课’弄痛的?”



  “老师,我们明年跟着你去参加书法比赛,我们也要成为‘小小书法家’!你说我们肯定可以成为小小书法家的!”



  稚嫩的声音,稚气的小脸,阳光的笑容,纯净的心灵,仿佛那朵朵醉人的刚刚冒出的小花在微风中散发着稚嫩的带有原始气息的花香,让人久久陶醉。闻着这醉人的花香,回眸这一路的历程,疲惫中感觉惬意。



“老师来了,快坐好!”



  开学了,就要踏进这一年级教室了,就要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语文课了,我却有点后怕——曾经的“声音沙哑,脑袋嗡嗡作响”的一年级教后综合症历历在目。



  “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快坐好!要不老师不进来教我们的,老师说过的。”教室里传出来的那稚嫩的童音冲击着我的内心——多可爱多质朴的孩子啊!我后怕什么?脸带着笑容,迈着轻快的步子踏进了教室。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在我和孩子们的游戏自我介绍中结束了,孩子们乐了,我也乐了。这么乖的孩子,我后怕什么?



“老师,我的肚子好痛!”



  又是一节语文课,也许是因为自己没太多地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形式上课,因而课的前十分中,进行的十分顺利,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的!可是十分钟过后,孩子们就如坐针毡,自顾自地玩自己的讲自己的!我知道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到了极限,他们已经很不错了,我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正当孩子们在我的调控中,快乐地学习的时候,第一组第一张桌子的一位可爱的小女孩竟然“呜呜”地在哭。我寻思着,孩子怎么了?刚刚还好好的,我走向前,轻轻地抚摸着问她:“怎么了?你怎么了?”谁知道问了好几次,那孩子就是什么话也不说,竟然越哭越厉害。我好生气,忍不住大声地吼:“你哭什么哭啊?再哭,老师就不理你了!”我的一声大吼奏效了,小女孩抬起头边哭边小声地说:“我,我,我肚子好痛。”“原来你肚子痛,那你早点说,老师给你涂油。”知道孩子是因为肚子痛才哭,我的语气马上温和了下来。“我要回家,妈妈带我去看病。”小女孩越发哭得厉害,不管我怎么样哄她都无济于事,我不得不拿起电话拨通了小女孩妈妈的电话,电话刚停下,小女孩就不哭了,我觉得挺纳闷。不一会儿,女孩的妈妈把女孩接走了。



  孩子的肚子痛很快就治好了,下午的第一节课,孩子就来到了教室。只见孩子一脸的笑容,高兴地跟其他孩子在玩呢?小孩子的病真是来得快好得快。我问孩子:“你的肚子不痛了吗?”“是啊,老师我一回家肚子就不痛了,不用吃药。”哈哈,这孩子是想家了,不是真肚子痛,好一个精灵鬼!



  又一天,这孩子又“呜呜”哭起来了,细问,“老师,我肚子痛。”孩子带着哭腔说着。我知道这孩子又想回家偷着玩了!



“老师,没人和我玩!”



  “老师,你能来我们家家访吗?孩子闹情绪就是不肯去学校!”孩子雪萍的家长心急火燎地打来了电话。



  我知道这孩子这次肯定又急坏了家长,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不知道情况的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个不喜欢学习只喜欢撒娇的孩子,但是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这孩子在学校可是个乖孩子,上课认真,接受能力强,喜欢学习,可就是这么样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不知怎么的就是三番五次地不愿来学校。因为这一问题,可急坏了我们老师和她的家长,开学到现在仅仅三个星期已经有三次不来学校的历史了。每次都必须要老师亲自去她家接她来学校,她才肯来学校,而问她为什么不肯来学校,她却一句话都不说,来到学校后丝毫看不出她不喜欢学校学习生活的迹象,我们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闹心归闹心,还是要把孩子赶快接回来上课,要不落下了功课,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了,那不是更不愿意来学校了。于是,我和班主任火速地赶到了孩子的家里,只见她在认真地读书,只是眼睛红红的,细问之下,得知是因为她不肯去学校被爸爸打了。



  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在家里依然认真学习,可怎么就不愿去学校呢?这一次怎么也要挖空心思问个究竟,要不不知道原因怎么能对症下药呢。于是,根据孩子乖巧听话、爱老师、爱学习的特点,我们和她耍起了赖皮:“雪萍,你说说你为什么老是不喜欢去学校呢?如果你还是不说,我们就赖在你家里,也不去学校,你说好吗?”“不,老师,你们要去学校,你们有伴玩。”她低着头小声地说。“你也有伴和你玩,你为什么不去学校,总之我们也和你一样也不去学校了。”我们装着赌气的样子说。这些她可急了,大声地说:“老师,在学校没人和我玩,在家里天天都有隔壁的小朋友和我玩。”



  哦,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她不愿意去学校是因为没人和她玩。是的,一开学,班主任和所有的科任老师忙着教这一班初入学堂的孩子们怎样守规矩,怎样上课,怎样做作业……却忽视了引导孩子们怎样与其他小朋友交朋友、玩耍,所以部分孩子尤其是最乖巧文静的那部分孩子觉得在学校太没趣太孤独了,而在家里因为有了隔壁的小朋友她们觉得充满了趣味。怪不得,怪不得,雪萍她不愿上学,她感到太孤独了!



“老师,体育老师的脚是上‘跑步课’弄痛的吗?”



  好久没有上体育课了,孩子们可急死了,那可是他们最爱上的一门课。天天见到我就缠着我问这问那的。



  “老师,体育老师怎么了?是不是不喜欢我们了,所以不给我们上体育课了?”孩子们紧张地问着我,问完后一脸期待地却又害怕地等着我回答。



  “体育老师啊!”我瞄着孩子们那紧张的神情,故意顿了顿,没往下说。



  “怎么了?是不是不喜欢我们,所以不给我们上课啊?那我们乖乖的,不惹老师生气了,叫他给我们上体育课,好吗?”孩子们的神情更紧张了,他们似乎从我的眼神里证实了体育老师是因为不喜欢他们,所以不给他们上课了。



  看着他们那紧张而又自我检讨的可爱样子,我心里乐开了花,只有一年级的孩子才会如此纯真可爱,才会如此惹人怜爱。不忍心再戏弄他们。“体育老师啊,他说你们可乖了,可想给你们上体育课了,可是因为学校安排了他出外学习的任务,所以他调课了,等他学习回来才给你们上体育课。”我一本正经地跟孩子们说着。



  只见孩子们紧张的脸色瞬间而飞,个个跳着说:“耶!耶!太好了,体育老师很喜欢我们,会给我们上体育课!”有个同学甚至抱着我给我来了“吧嗒”一声响呢!回头想想,这帮孩子不至于吧,竟然给我来了个响吻。



  期待中,那一天,体育老师一瘸一拐地来到了学校,好眼尖的孩子们啊!顷刻间,不知从哪里冒出几个孩子围住了我:“老师,体育老师,怎么了?他的脚怎么了?”



  哦,这几个小家伙,原来是看见了受伤的体育老师,我还以为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呢?“体育老师,这回真的是不能给你们上体育课了,听说他的脚是上课时弄痛的。”想戏弄一下这些小家伙的我胡乱说了一通。



  “啊,老师,那是不是给我们上课弄的?”



  “对了,肯定是的!”



  “是啊,那次不是给我们上‘跑步课’吗,他跑得可快了,妈妈说跑得太快,容易脚痛,肯定是这样的。”



  孩子们担心地七嘴八舌地说着,一个劲儿地望着我。“语文老师,体育老师的脚是给我们上‘跑步课’弄痛的吗?你快点告诉我们啊。”



  “是啊,谁叫你们不乖呢?所以体育老师上‘跑步课’弄痛了脚。”我装着生气地说。



  “啊,我们以后都很乖,体育老师的脚就不会痛了,是吗?”孩子们做错了事似的都低头叽叽喳喳地小声说着。



  “这就对了,只要你们乖,体育老师的脚就可以马上好起来。”



  “是真的吗?现在我们很乖,我们可以上体育课了,体育老师的脚不痛了。”眼前一哄而散了。



  看着远去的背影,这就是一年级的孩子啊,我不禁感叹。不好,快溜,散去的影子又回头了。三十六计,跑为上策,要不一会脑袋会“嗡嗡响了”!



结语



  好一群可爱好哄、好学上进、真情四溢、纯净如雪的小家伙!虽然,我的脑袋还时时会患“嗡嗡作响”症,可是我却不再觉得后怕,因为有这些小家伙陪伴的日子,好醉心!听,我的耳边还在回响着小家伙们那稚嫩可爱的声音:



  “老师,我的字漂亮吗?我明年可以去参加书法比赛?我可以成为小小书法家吗?”



  “老师,你真象我的妈妈,我可以抱一下你吗?”



  “老师,老师,我很认真学习,我这次单元测试有一百分吗?如果有,妈妈就会带我去玩啊!”



  这天籁般的声音犹如花香沁人心脾,让我身心惬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从“鱼就是鱼”想开去……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小学 高祥虎



  近日,读李欧·李奥尼的童话故事《鱼就是鱼》,感受颇深,诚如一位私交甚笃的青年名师所言: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晦涩难懂的。“鱼就是鱼”是一个很有趣的儿童故事,李欧·李奥尼这位大师级的儿童文学家,用他最惯用隐喻的创作语言,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到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他所看到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人。鱼根据青蛙说的想象,对每一样东西用图像表征: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鱼就是鱼”的故事,其实是随时都可能在发生的,随时都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看到的都是经过自己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加工过的东西。


  文学家能够将建构主义思想表现得这样清新无华着实让人钦佩。回味着这个被朱老师誉为“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作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的小故事,关照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然渐显这样粗浅的思考:



  (一)多一些理解,因为“鱼就是鱼”



  在我们的研讨课或公开课课后,总会有执教老师抱怨学生的发言不如预设中的精彩,说了一箩筐学生的“是非”,来倾诉其“满腹委屈”。前几天听课,一位教师试讲一节录像课,刚开始她还能神采飞扬,一副和蔼与耐心的样子让人为之心动。我暗暗为学生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庆幸。然而,当她在自以为本节课的设计亮点环节时,却遇到了“挑战”。这位教师极尽启发诱导之能事,也无法得到她所想要的“完美答案”,没想到的事发生了:她首先大声向电教人员说:别录了!别录了!”然后,几乎声嘶力竭地向莫名其妙的孩子们大喊道:“你们怎么能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目瞪口呆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和其他的同事。



  不错,鱼就是鱼。他不是青蛙,也不是飞鸟。学生就是学生,按照建构主义的思想来解读,他的学习理解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们对孩子有时看似谬之甚远的阅读感受,应该有一份理解。教师更不能把自己的解读想当然地等同于学生。因为,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



  (二)多一些尊重,为了“鱼就是鱼”



  正如故事中的鱼儿,他每天都梦想着的会飞的鸟、吃草的牛、还有那些穿着衣服、他的朋友称之为人的奇怪动物,都具有鱼的表征,因为他是鱼。他所有的猜想都基于他是鱼的所有感知和经验背景。这让我想起我们人类对外星球上的生命的探寻: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但是从看过的动画片,科幻片中的生命体,似乎也没有能逃出地球上生物的性状,看来这似乎也说明了“人就是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而具有自我的特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窦桂梅老师在讲《朋友》时对同样一句话的多元解读的提示语时,曾引用罗曼·罗兰名言:“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这是在鼓励学生基于自我经验和视阈的个性解读,也是学生建构自我意义的实践层面的尊重。其实,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个独特地感受和理解,让我们的解读和思考变得丰厚和立体。



  这让我又想起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阅读理念之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这也是现在常挂在我们语文教师口边的一句话。



  为了“鱼就是鱼”,我们应有一份对学生自我感知的尊重(哪怕有时是偏离课堂和文本的)。否则,当我们遇到那个耳熟能详的“雪化了变成春天”诗意回答,也可能会造就不以为然的悲哀。尊重,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题之一,我们在努力地实践着,但远远不够。



  (三)多一些引领,基于“鱼就是鱼”



  基于“鱼就是鱼”的理解,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是并存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需要注意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对所学科目的影响。教师还需要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与教师的期望会有很大的差别。”



  因而,我们的教学既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更是学生亲历经验和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者,也是新旧知识交接的平衡者。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多元审视,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拓展资源,唤醒引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浙江省台州市实验小学 赵永攀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迟来的奖状



山东省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教育办公室 姜宽飞



  要放假了,孩子们一年的学习生活至此结束,收获的时刻到来了。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坐在教室里等待,兴奋的小脸蛋上写满急切地期盼。


  我和搭档早有准备。奖品,大红花,喜报,三好学生,学习标兵,劳动标兵……我们费了好些脑筋,尽量发掘出每一个孩子平日表现中最闪亮的那一点,争取让他们都能带着老师的肯定和祝福满载而归,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不过也有例外,班里有那么几个冥顽不灵的孩子,优点实在是无从查找,干脆就来个赏罚分明,刺激一下他们好了。于是,奖品奖状如雪花般飞向孩子,教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硕果累累的孩子一脸的自豪与骄傲,稍逊一畴的学生则满是羡慕与不服。就在我俩感到欣慰的时候,突然间我触到了郝良的眼睛。那眼神充盈着的是怎样一种失落呢?只见他静静地坐在连一张小喜报也没有的光秃秃的课桌前,眼巴巴地瞅着别人,平日的无所谓早已无影无踪,泪水也不争气地在眼眶里打开了转转。他紧咬着嘴唇,似乎没有勇气再直视那些喜气洋洋的奖状。



  再也做不到冷眼旁观了,这时的我,已经失却了惩戒的初衷,转入深深地自责中。这个孩子果真受到了心灵上的刺激,他极不情愿地承受了自己日常行为产生的后果。的确,他几乎可以说一无所长。不爱学习,不会听讲,自由散漫,做事拖拉,还喜欢狡辩,为自己的各种行为找理由开脱。任课老师鲜有人喜欢这样的孩子。我们写奖状时也曾费过几分钟的时间去想他的可取之处,终究不甘心那份勉强。其实,这孩子对老师还是很有礼貌的。为什么不能写一张“文明标兵”来鼓励他呢?是我们已经不自觉地把这份礼貌看成了理所当然,还是根本就没有把它作为衡量孩子的一个方面?



  还好,空白奖状没有用完。我飞快地填写了奖状,将郝良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上,亲手送到他面前。“谢谢姜老师!谢谢姜老师!!”短暂的惊诧后,这个激动万分的孩子用双手接过奖状,不住地道谢。接着就欢欢喜喜地跟周围的同伴们分享起来。此刻的郝良神采飞扬,这张迟来的奖状让他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放学了,孩子们将物品收拾进书包,纷纷离开教室。远远的路队上,一个学生仍然高高地捧着红红的奖状,脚步坚定而自信。我知道,这无声的炫耀,一定来自于他,来自于一个顽劣学生在将来的新学年决心改变自己、展现新气象的决心。这一刻,为人师的我,亦是心花怒放,春意盎然。可以想象,多年以后的郝良再来回忆这个瞬间,一定会有别样的温暖流淌心间,而这份融融暖意,足以让一个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成为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奖来的柿子你尝过吗?



徐桂梅



  我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无心之举,却成了孩子们骄傲的资本。


  两天前,一个朋友给我带了一袋青柿子,摸上去硬硬的,一副生涩的样子,想要品尝的话,起码要等上一个星期。于是就把它们放在了办公桌上,在忙碌中偶尔会瞟它们一眼。



  今天的英语课,我准备听写第三单元的单词。在我拿英语课本的时候,眼睛又瞟到了那一袋青涩的柿子。干脆把它们当奖品吧!于是我拎着柿子走进了教室。



  “今天我们要听写第三单元的单词,一百分的同学老师打算奖励一个柿子!下面请准备五分钟!”“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欢呼声。这帮孩子,都六年级的学生了,怎么还这么幼稚啊!接着震耳欲聋的朗读声此起彼伏,从来没见过他们如此认真的准备着。



  认真的准备带来的就是美满的结果,全班32人,有22人的听写是满分的,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以前一般情况都只有十几个的,呵呵算是破了记录了吧!我满是感激地看了看那袋生涩的柿子!



  “下面颁奖!”我拿出其中的一个柿子,“不过,很抱歉!今天的柿子还不能吃,需要大家等待上一短时间……”话没说完,就听到了许多叹气声。我只好满脸无奈地看着他们。



  “没关系,等待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这可是荣誉的象征!”



  “对,熟得越慢,我就可以越久地享受这个荣誉!”



  “……”



  他们的觉悟让我有些惊讶,我的尴尬也一扫而光。颁奖继续进行!我用双手捧起柿子,颁给了一个又一个取得佳绩的学生;他们也用双手接过一个个代表着荣誉的青涩的柿子,那么的郑重,那么的小心翼翼!



  课间,我经过教室门口,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这种柿子,我家里多的是!一点也不甜,还很涩呢!”我听出这是叶博的声音,平常他的听写成绩还算不错,基本上有一百分,偶尔会出点小差错,今天就是掉了一个字母。本来他是雄心勃勃要拿柿子的,很明显,酸葡萄心理,我不住地窃笑。



  “奖来的柿子你尝过吗?这是荣誉,柿子谁都可以买,但是你就是买不到奖来的柿子!”张丰群理直气壮地反驳着,我可以想象她肯定把柿子举得高高的。



  透过窗户,我看见了那一个个生涩的柿子有的被端端正正地摆在桌子上,有的被小心翼翼地了在手上,有的还拿个袋子小心地收藏着。真羡慕那些柿子,被孩子们那么细心地收藏着,因为那不仅仅是能吃的柿子,更重要的那是荣誉的象征。



  我笑着走回了办公室,脑海里一直闪现着孩子们那灿烂的笑脸。一直以为六年级了,已经不需要小红花、五角星了,只要晓之以理就可以了。原来,我错了!他们需要的是小红花、五角星背后所带来的荣誉,那是一种成就,一种满足,哪怕是一个青涩的柿子,他们也倍加珍爱!我要为他们的进步贴上标签,让他们的成功可以留下印记,我快步走回办公室,拿出了英语课本上那一叠贴贴纸。终于,它们又有了用武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你写错了!



山东省胶州市实验小学 刘炳艳



  今天学习生字。刚刚在黑板上板书下“车”,就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你写错了!”


  我观察了半天,没有发现错误。心想:这么个简单的字我能出什么问题呀?



  “老师,你把‘车’字最后一笔悬针竖写成垂露竖了!”



  哦?这我倒是真没注意。认真找书看了看,果然如此。若是按照以前的“急中生智”法,一般老师们都会这样解释:“老师呀,是故意这样写的,就是要考考大家认真观察了没有。很好,这个同学发现了。”



  这种做法,曾经被誉为教师“课堂机智”的一种。它可以让老师摆脱尴尬的境地,暂时蒙混过关。可是,真的就能维护老师的威信吗?不然。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在被学生问倒时,不肯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总是自以为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学生们也许当时并不晓得,可是天长日久,逐渐长大的他们,未必不会洞察到,原来老师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知识的匮乏。老师的不真诚,不仅仅关系到教学内容,更涉及到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对你还会信任吗?如果师生间的信赖被打破,很难想象以后的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老师还靠什么来为人师表。



  “谢谢博闻同学,老师今天一时疏忽,没有仔细观察就写这个生字,大家可要引以为戒呀!”



  真诚的认错,或许赢得的是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8:51:00 | 只看该作者
靠近我 温暖你



湖北省黄石市龚家巷小学 余 谨







  时光如同指缝中的沙砾,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有时候想,生命就是一个大圆圈,我们不停地走,然后回到起点,就又是一个开始。又一次送走毕业班,迎来一个陌生的集体。心里曾一度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很快被满心的期待所代替,收拾好心情,为重新出发做好准备。



难忘:开学的第一节课



  多年来的实践与经验告诉我,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是“攻克”学生心理防线的最佳时机──错过了这个机会,再想让学生“仰望”你,恐怕需要付出几倍的时间加汗水。为了给学生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课前我做足了功课:从前任班主任那里详细了解了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性格、品质、习惯、成绩等等事无巨细,值得关注的我都一一记录在案,为的是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纳”我。



  上课铃声响过,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进教室。原本期待的场面没有出现,学生大都埋头读书,并没有用企盼的眼神迎接新老师的到来,难道学生早已得知我的到来?不对,一双闪着好奇之光的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我,从我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里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四目相对。她,一个皮肤黝黑,眼睛大大的女孩,齐肩的长发凌乱的披散着,嘴角散落着点点黑斑,大概刚刚吃过巧克力之类的零食吧。我对她施以柔和的微笑作为我们的见面礼,而她却一脸漠然的低下头去,不再看我。



  “同学们好,很高兴大家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迎接新老师的到来……”接下来的互动如我所愿,班上学生大都面露喜色,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知道,他们开始接受我这个新老师了。



  “老师,她上课吃零食!”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嗖”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他的同桌大声对我说道,正为自己成功赢得学生喜爱而倍感高兴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弄得有点不知所措,要在以往,或是自己熟悉的学生面前,我想自已一定会对那名犯事的学生厉声呵斥一通。而此刻,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想想自己刚刚和学生建立起来的感情,我不得不强忍住不满,故作平静地走到那名被告学生的身边──只见她缓缓地抬起头来,“啊!又是她!”我的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又是那张黝黑的小脸,又是那双大大的眼睛,不同的是黝黑的小脸上泛起了红晕,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慌乱。“我没有吃!”还没等我发问,小女孩便冲着告状的同桌赌气似的吼道。好一个厉害的小丫头,似乎不打算跟老师澄清些什么,便倔强地跟同桌争辩起来。谁知这句简单而又直白的辩解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教室里顿时传来各种各样的质疑声:“你没吃才怪!”“嗤!原来上数学课就吃过糖!”“上课老爱吃东西!”“没吃嘴边怎么会沾上?”……大家对小女孩的“控诉”声音虽然不大,但却是清清楚楚地传到我的耳朵里。小女孩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头埋得低低的。



  从上课之初对我大胆的打量,到漠然地不理睬;从被同桌揭发上课吃零食,到近似怒吼地辩白;从大家不约而同的质疑,到她一言不发地坐在座位上。种种事实告诉我:这是个很特殊的学生!或者应该说她在同学们眼中是那种表现极差,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



  “我相信她上课没有吃零食!”虽然并不确定小女孩在我刚刚讲课时是否吃零食,但当时的情形让我不得不大声地坚定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话音刚落,大家的目光再一次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小女孩的身上,只见她意外地抬起头来,用惊讶的眼神瞟了我一眼,很快又低下头去。为了让大家相信我的话,接着,我又补充道:“她吃零食是在课前,在老师还没正式上课之前,嘴上的零食渣也是那个时候沾上去的。”说这句话时,我多么希望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看着我,就算不是那种我期望的充满感激的眼神,我也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对的。可惜,她并没有抬起头,甚至连一个老师想从她眼神里确认事实的机会也没给。我的心湖被激起了涟漪: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让人如此无法靠近?



收获:一篇没有写完的日记



  开学的第一周在紧张与忙碌中度过,和学生的相处也渐入佳境,越来越融洽。打算在第一篇单元习作到来之前了解一下学生的写作功底,便利用周末时间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周记,题目是《我们班的新老师》。很明显这项作业“别有用心”,既可以摸摸学生的底,更重要的是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学生对我的看法。终于等到学习委员把一摞花花绿绿的日记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顾不得早餐只吃到一半,便兴冲冲地翻开了一本本日记,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学生在日记中对我这位新老师的评价饱含溢美之词,这让我不得不为自己开学一周来的辛苦付出深感欣慰。



  意外往往在人们享受愉悦之时接踵而至。一个封面被油渍沾满,没有署名的日记本跃入我的眼帘,不是要求学生买新的日记本吗?我暗自思忖。刚刚的好心情龙卷风般地被一扫而空,翻开日记本更是让人火冒三丈,封页的反面几个竖式计算题挑衅似的横七竖八的躺在那儿,第一页纸上醒目地写着题目“我们班的新老师”几个字,除此之外一片空白。这是谁?开学的第一篇周记就没有完成!无论什么理由都不值得原谅!我一定要严厉地惩罚!对着这样一个日记本,我的心里除了怒火还是怒火!



  一番调查之后,日记本的主人终于浮出水面──又是她!那个被同桌揭发上课吃零食的小女孩!在得知没有完成日记的人是那个小女孩之后,不知为何,我的心里反而平静了许多。潜意识里想的不是要如何惩治她,而是要怎样才能走进她的内心了解她帮助她。既然小女孩不肯向我敞开心扉,我只能另辟蹊径,先从她的父母那里入手。



  电话那头传来“哗哗”的洗牌声,一个沙哑而又不耐烦的声音传来:“喂……哦,你是娜娜的新语文老师呀,她是不是又犯了什么错误?老师你只管狠狠地罚她,她只怕老师……”后面的谈话几乎是在大声的叫嚷中完成,迫于无奈,我只得匆匆结束这次电话“家访”。虽然短暂,但我大致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会是我眼中的特殊学生,她又为什么会成为同学们眼中表现极差,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父亲在一家效益不好的工厂上班,母亲经营着一家麻将馆;父亲每天下班后接替母亲照看麻将馆,母亲回家做完饭后继续酣战在麻将馆;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小女孩连吃饭都少与父母碰面,更别提读书签字,听写批改之类的学习辅导,试问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她能不披头散发,衣服、书包、作业本脏兮兮的吗?



  跟家长的一番通话,让我对自己没有冲动地立刻惩罚她感到庆幸。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我决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帮这个小女孩。被学习委员带到我跟前的小女孩望了一眼办公桌上的日记本,低着头一声不吭,凌乱的头发让我看不到她的脸,我小心翼翼地轻声问道:“你喜欢上余老师的语文课吗?”不知是意外还是什么,小女孩抬起头木然地望着我,好半天才缓缓地点点头。“你为什么喜欢余老师上课?”我就像手里捧着一个易碎的玻璃器皿那样小心地问着,又是一阵沉默。“抬起头,让老师看着你的眼睛说话好吗?余老师最喜欢你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了!”这句亲切的赞美的话总算让我们四目相对了,“余老师课文读得有感情,我喜欢听你读课文。”小女孩冷不丁地回答终于让我们开启了交谈的序幕。作为鼓励,我在谈话之后送给小女孩一个精致的日记本,并且在日记本的第一页写上:愿你美丽的大眼睛能够不断发掘生活中的美!



  第二天一早,那个精致的日记本已静候在我的办公桌上,翻开之后:“这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我喜欢的女老师,她是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尽管日记中的语言是那么生涩,尽管日记中的句子不是那么通顺,其间还夹杂着不少错别字,但是我的心却被一种幸福感给占据了,因为正是那生涩的文字,朴实的语言见证了我用一颗心温暖了另一颗心!



后记



  “每一个孩子都是小豆豆”(小豆豆系日本作家黑柳彻子著《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因淘气而被退学的小女孩。),这是我在和学生一起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时一直定格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话。的确,生活中的每个孩子都愿意当小豆豆,可有几个大人愿意当小豆豆妈和小林校长呢?也许是受了书中林校长的影响,我把一份特殊的关怀给了这个特殊的女孩。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转化学生也一样,如果我们都能像书中的小林校长那样摘下有色眼镜,满怀关爱去发现,去挖掘,帮助孩子重拾自信,相信成功一定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1: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