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23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2:两盘水
一个二年级教师在教室里陈列出两盘水。除了一盘水用盖子盖着而另一盘没有盖之外,其它情况都完全相同。当师生共同用不同方法确定两盘水完全处于相同状态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这两盘水放好,以待下周上课。当老师在星期一早上来到教室之时,他们发现没有盖盖子的一盘水的高度比盖盖子的一盘要低。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也许是有老鼠出来喝了”,一个学生猜想到:“它是否从洞中出来过?”
“也许是教室管理员上周末渴了”另一个学生坚持道。
“我们怎么能验证这个想法呢?”教师问道。学生们检查老鼠洞口是否堵好,告诉教室管理员他们正在用水做实验,然后再一次把两盘水放好。
然而,这一次还是,没盖盖子的盘子里的水少了。这样,全班同学便得到一个结论。他们的结论如下:如果你放下两盘子水,其中一个是没有盖着的,那么没盖盖子的那个盘子里的水就会减少。
……
二、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从上面两个个案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生动、精彩的科学故事,而且这种故事恰恰是发生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上的!而且它已经置根于小学科学课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已经并正在对美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产生着深刻影响。如果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讲,我国和美国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二者都包括了地球和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几个门类的内容。但不同的就在教学方法上。美国的这种教学模式的特性是显然的,本文无意去为其做归纳。我们可以追根究底地去问: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教学模式?我们不妨研究一下美国科学课教学的理念和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就明白了。
(一)美国科学课教学的基本理念
(1)首先消除教师对科学家和科学的神秘感,回归“科学自我”。在一项对科学家的认识的公众调查中,大部分人对科学家的看法是:科学家就是一类“疯狂的天才,他(她)们戴着眼镜,身穿白大褂,把试管摆弄来摆弄去,做着一些(常人)不可逐磨的事情”。另外有人经常把科学理解为“一种持有理解宇宙秘密的钥匙的学科”,这就把科学和科学家神秘化了。教师中持此看法者也不乏其人。因而首先让教师们找回“科学的自我”,形成一种正确的对科学的认识。把握科学的两个层次:一是其过程,一是其概念。科学作为一种过程意指科学家进行工作的方式。他们通常始于对他们从事的自然中的问题的探索,而这种问题本身有时也并不是那么清楚的。那么就要先搞清楚究竟什么才是一个科学问题?然后,为了得到答案,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仔细地进行观察;建立一个实验并探索其结果;进一步实验以验证他们的思想;让别人再做重复性实验以得到对结论的肯定。而科学的探索过程中的“过程技能”不外观察、预测、推测、假设、目标的制定、调查研究和一系列想象与判断过程。科学过程并不一定就要发生在科学实验室,而却常常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日趋复杂的世界的所有领域。比如在冬天我们观察天气并据此决定我们该穿什么衣服,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就用了两个基本的“过程技能”;另一个是科学的一套概念。这是通过观察、实验、探索和重复性试验而获得的。它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定义和解释。如能被定义为做功的能力。而功是一个力推动一个物体移动一定的路程(功=力×距离)。教师具备了这种对科学的初步认识后,再带领学生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注重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止学习科学知识本身。强调身边的科学,把这些东西转化成象上面所说的课堂上正在发生的科学故事。
(2)对新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应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就国家科学教育状况(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报告,其中有两个警示美国公众,所有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坚实的数学、科学和技术基础。一个是《国家处于危急之中》(1983),一个是《为了21世纪的美国教育》(1983)。在这些报告中的一些部分里提出建立国家标准。先是数学,再是科学,最后是技术。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科学素养基准》(AAAS,1993)。该《基准》作为美国2061计划的一部分,规定了到二、五、八、十二年级未的学生在科学、技术和数学上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1996年又出版了《国家科学课程标准》(NSES),这些标准提出获得科学知识、理解、和能力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中心环节,“正如科学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心环节一样”。关于教师的教学,NSES强调了以下五点:我们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我们通过探索来学科学;我们通过合作来学科学;我们需要用时间来学科学;我们通过发展学生个人的知识来学科学。这些文件和报告都促使小学科学课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合作活动达到自我建构。因而把科学课置根于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做科学,便在课堂上出现了这么多趣味性的“科学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