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22: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厦门市集美区田头小学 张秀娟



对于小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而言,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小学阶段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小学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其与道德之间存在共性。要使学生从小懂得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遵守规则等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准则,就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是现代人文精神形成的资源宝库,我们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教育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理性,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以下,笔者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促进教学有效性



    所谓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教师培养学生时“个体”所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化教育力有机统一的综合素养。高度地融合这三个要素,教师的人文素质才能产生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人文知识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材料支持,人文精神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动力支持,人文化教育力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1]



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就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以充满“尊严、责任、敬业、自觉、和谐”的人类精神和“严师、爱国、进取、诚实”的人文理念促进在职教师知性意行的和谐发展,实现“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为首要内容”的教师教育目标,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中的“重理轻文,重课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要害是轻人文素质”的倾向,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采用探究式、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二、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渗透模式,即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目标。[2]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对世界产生完整的认知观念,具有观察和了解科学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看,《科学》教材注重内在价值在课堂上的体现,因此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有着较宽的人文视野,而这些正是科学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除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之外,一个突出的新特点便是增加了诗歌形式的科学美文,几乎每册都有两三篇诗文。如,“土壤和生命”单元的首页上写着:土壤是为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地球上亿万个生命/都在她温暖的怀抱中成长。又如,“植物的种子”一课中有一首“蒲公英的歌”: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向往/风儿风儿/带着我飞向远方。[3]这些优美的小诗充分展示了科学与文学的交融,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表达了科学中的人文之美。



从科学课程的理念看,“通过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成功,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品味科学家发现的喜悦,让学生用情感、智慧和理性去体味成功的滋味和价值”。[4]《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自我评价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来让学生品味自豪感。学生通过独立的研究,对某个问题进行自圆其说,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打破条条框框对人思维的限制,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精神压抑,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



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5]这一提法既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质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



三、彰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这就是说,从人文的维度上,科学探究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彰显科学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教师就要蹲下来教科学。



首先,营造“共享”氛围,建构人文性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呼唤着“共享”式的师生关系。人文理念指引下的“共享”过程,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样的师生关系,正是科学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学生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小学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6]



其次,凸显“现实”意味。组织人文性的探究内容目前在新课程统领下的每门学科都比较注重人文性,学科教材的编写上都增设了许多充满人文色彩的内容。科学教材也不例外,既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科学小诗……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还应该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的内容。从而能有效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氛围,让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



四、发展“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推动人文素质教育



“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它以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改革,结合科学课程的实施和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的进行,使儿童从小培养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7]“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动脑。才能心灵手巧。”



“做中学”项目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小组学习,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交流讨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科学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人。要发展“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加强科学史人文价值的开发。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主线,是科学教育的基石,它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是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科学教育应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展现科学历史事实内在的精神价值,凸现自然科学对整个人类精神领域的巨大影响。通过科学史教育,展现自然科学所蕴涵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以及公平精神和宽容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密切关系。[8]“今后在科学教材中应加强科学技术方面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穿插一些科学家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史实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看到,科学事业是富有哲理的,社会性的活动,是充满人性的。[9]



通过对科学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考察,追溯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本源与演变,能够使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已有的科学知识,由此从宏观上加深对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观念,以弥补学科科学教育之不足。科学史教育注重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与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因而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科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水平,同时起到“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作用。学习科学史,可以感受和发现科学家们在探求科学真理活动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了解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对儿童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初中、高中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程改革打下基础,而且这种探究学习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儿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在学校乃至社会形成“爱科学、做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发展“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将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2: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