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做好“转移”这道题
坐落在江津区的重庆工商学校,1995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之一。2000年前,学校每年招生400多人,总规模1400人左右。2001年开始,学校步入快速发展期,每年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到2006年,招生人数达到4300人。近年来,学校本着确保培养质量、做强做精品牌的思路,不再扩招。学校的规模控制在12000人。
从1400到12000,校长杨宗武的苦恼还是学生不能满足需求。
“去年8月以来,重庆西永微电子园区成功引进惠普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并吸引了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IT巨头纷纷前来落户。据估计,未来三五年内,西永微电子园将实现5000多亿元年产值。按IT行业工人年均产值150万元计算,单西永微电子园就需要30多万产业工人。”杨宗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沿海地区一些企业来学校要人,我们一个都没签。单是一个广达,我们今年就要提供1000名毕业生,明年要提供2500名毕业生。”
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重庆市的估算,未来10年重庆工业可能会新增4万亿元产值,按职工平均产值70万元计算,差不多能接纳600万职工。
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农村人口转移这个艰巨任务——按照重庆市目前的计划,未来10年,重庆将要推动1000万农民变成市民。如果把这两个难题比作两个圆,解决问题的交点就是教育。通过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做好“转移”这道题,把农民转化成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既能解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源缺口,又能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根据市教委的一项调查,95.1%的农民工意识到“技能水平低、用工要求高”是在城市打工的主要困难。在“推进农民向市民转移”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有着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角色认同与建构和谐人格的价值。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重庆市政府给职业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早在2005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实行中职学生资助政策;2008年,重庆提出四五年内投入资金158亿元,重点加强职业教育达标学校、示范重点学校、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并率先在6个区开始了免费中职试点工作;2009年又将免费试点范围扩大到10个区;2010年7月,重庆市再次作出重大决定,把所有就读职业学校的农村学生自动转为城市居民,今后10年力争使200万农村学生变身“市民”,新增就业岗位将优先接纳重庆职校毕业生。
一项又一项改革措施,一步又一步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吸引力。近年来,重庆中职招生稳定在20万左右,实现了中职和普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这是教育为统筹城乡作出的一大贡献。借助职业教育资源,面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再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这是农村劳动力的另一种“转移”。
为了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留得住,立得好,重庆依托职业院校新建5个农民工培训集团,在“一小时经济圈”新建20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实施三峡移民就业“1+15”培训基地建设,在主城区新建1个市级移民培训基地,在移民区县新建或配套改建15个移民就业培训基地。2008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7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427万人次、库区移民培训15万人次。2009年,重庆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8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273.4万人次、三峡库区移民技能培训2.7万人次。
转移一人,脱贫一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要求,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勇敢地承担起劳动力“转移”这个重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