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7 11:39:00
|
只看该作者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一因一果。例如月蚀产生的唯一原因就是地球运行于太阳和月亮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地球运行于太阳与月亮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唯一结果就是月蚀。⑵一因多果。例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造成多种结果,有人类受到损害,有动物受到损害,有植物受到损害,有气候异常,有水土流失等。⑶同因异果。这是指同一原因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例如,同是下雨,如果在天旱时对农作物有益,引出好的结果,如果在涝灾时则对作物有害,引出坏的结果。⑷多因一果。例如风调雨顺,农业政策正确,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引进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等多种原因相互联系而产生同一结果,即农业大丰收。⑸异因同果。例如大量的热能既可以由原子核的裂变所产生,又可以由原子核聚变所引起,裂变和聚变是相互对立的,但都产生同一种结果。⑹多因多果。例如一个工厂经过整顿领导班子、改革体制、加强管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使该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领导班子团结了,职工生产积极性高了,职工业务水平提高了,职工福利待遇也改善了,如此等等。在因果分析中,要考虑到以上这些复杂的情况。在多种原因,多种结果中,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原因、结果之间的关系和性质。比如,对于原因,要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原因的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等等。对于结果,要分清主要结果和次要结果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结果的结果),暂时结果和长远结果,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如此等等。
在原因分析中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不要把原因和“前事”相混淆。白天在黑夜之前,春天在夏天之前,但前均不是后者的原因。第二,不要将原因和某一迹象或征兆相混淆。疼痛就其本身来说并不是疾病的原因,而倒是它的征兆。第三,不要把原因和结果相混淆。飞机的操纵杆断裂可能是造成飞机坠毁的原因,也可能是坠毁的后果之一。当然,原因、结果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第四,不要把原因和必要条件相混淆。必要条件就是缺少了它其事就不能发生的一种条件。它与原因有密切关系,但是不应该把它错认为原因。喷气式客机不是因为起飞而坠毁,但是完成起飞却是坠毁的必要条件。第五,要注意区别具体的原因分析和抽象的原因分析、(结果分析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可以对“厌学”这一现象作原因分析,这种分析要考虑得很全面,但只能说是可能存在的原因,而某个同学厌学,其原因应当是具体的、现实的。
[例文评析]
说“勤”
杜家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20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辨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霜风雪,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懈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垠的知识海洋里猎取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