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延东:与世界一流相比中国教育质量存较大差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14 01: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关新闻:

刘延东:破解高等教育深层矛盾关键在深化体制改革

刘延东强调对学术不诚信要采取“零容忍”政策

刘延东:高校要努力克服行政化倾向                               

刘延东:高校书记、校长要做教书育人的表率

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委会会议上的讲话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近日强调指出,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的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作如上表述。

刘延东指出,当前,中国有2600多所高校,学生总规模达2980万人,每年毕业生600多万,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样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举世瞩目的,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但是也要看到,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要在以下九个方面下大力气推进。

一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要在政策导向、资源分配、评价考核、投入保障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一要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二要转变教育观念。三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标志。科研水平的高低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必须充分发挥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更大责任。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培育创新能力,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三要始终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职责。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又面临着产业升级、体制转轨和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迫切要求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一要成为新兴产业的促进者。二要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三要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四要成为国家和区域高水平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四要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今后10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提高质量。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质量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有的学校质量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摆上应有位置,没有转化为具体措施;有的还没有把握规律,缺乏有效抓手和有力保障。同时,在质量标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

五要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战略举措。现在有的高校学科建设面铺得太宽,对热门专业一哄而上;有的学科建设脱离实际,影响学生就业。无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应注重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优势学科,国家对高校支持的重点也要转向支持学科和专业建设上来。要完善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六要始终把师资队伍作为基本依托。一些学校不重视教学,一些教授不用心教学,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项目和经费在教师职务晋升和收入分配中占比过大。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纳入教师职务评聘办法,教授给本科生教学要成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和创新团队为重点。

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当前,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促进质量提升,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创新管理体制,形成新型的政府与高校关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新型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形成新型的高校内部治理关系。

八要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有效途径。要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思想、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要鼓励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要创新合作办学的形式;加强以学生为重点的人文交流;加强对国际问题的研究。

九要始终把大学文化作为深厚土壤。大学里也产生了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风,培育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刻不容缓。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校风学风建设为抓手,对学术不诚信要采取“零容忍”政策,规范学术管理,健全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切实净化学术风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18: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