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



1.相关基础知识



学习课文,首先要了解故事背景。本文节选的部分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诛杀杨修。其实曹操早有杀修之心。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都被杨修揭穿,曹操“忌”“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杨修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他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此时操已有杀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理由,以免旁人猜忌。杨修被杀次日,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曹操出战蜀军,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给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



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



2.内容理解



本文记叙杨修致死的真正原因和事实经过,生动地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性格,也揭露了曹操虚伪狡诈、外恭内忌、嫉贤妒能的的为人。“鸡肋事件”是曹杀修的直接原因,但曹想杀修由来已久,“推知嫌门阔”、“分食一合酥”、“揭操杀侍意”、“隐情密告操”、“受植出城计”、“为植做答教”等事件表明曹对修的杀心日益加重。学习本文,重点了解七个故事,从而分析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形式把握



课文始述导致杨修被杀的鸡肋事件,一方是“造言”乱军心,一方是执法如山,将杨修“推出斩之”,其“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大敌当前,这样处置似乎是合理的。但一个“数犯曹操之忌”,就使情节发展起了第一个波折,接下来写曹操忌恶杨修的六件事,以“佯斩”夏侯惇作收束,点出曹操杀修的真正原因。情节至此本可收场,但作者却又写曹操“下令来日进兵”,使故事又是起波折,以下的情节进展则真相大白,原来第二天的进兵不过是以进为退,将士们并非作好了战斗准备,否则曹操也不必“拔剑在手”,下“诸将后退者斩”的死令。此战以操中箭落马受伤草草结束。至此杨修之死的余波应该平息了,然而作者却再起一波,令曹操在伤痛中忽又想起杨修的话,下令“将修尸收回厚葬”,再一次引起读者的疑问,曹操为什么要厚葬杨修?是他后悔了吗?还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惜才之心?让人回味无穷。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清情节的发展,这对理解杨修的死因是很重要的。



单从杀杨修故事看,“鸡肋事件”是正叙,交代了杀杨修为表面原因;然而实质的原因是杨修“数”次犯忌,作者对杨修为人特点以及“犯忌”情况作了补充叙述;这种补叙使读者搞清了曹杨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相对于“鸡肋事件”的正叙,后续的六件事的叙说,又是倒叙。这样全文“正”中有“补”,“补”中含“倒”,“倒”即是“插”,相互交替、交叉,充分反映了作者叙事的才能,也使情节来龙去脉清清楚楚。



4.语言揣摩



揣摩、分析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句子,有助于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如:



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即使是单纯的智力较量,曹操也不甘居于下风,所以他表面“称美”以示宽容,心里却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②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面对杨修的强词夺理和荒唐行为,曹操有苦难言,只好用“喜笑”来掩饰,然而内心却对杨修这样戏弄自己颇为恼火。



③操闻而愈恶之。④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杨修的小聪明居然耍到曹丕的家事上来,这使曹操对他的憎恨又升了一级。



⑤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杨修这次教曹植在行为上欺骗曹操,所以曹操对他的恨又进而外化为情绪上的“大怒”。



⑥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杨修这次教曹植在言语(智能)上欺骗曹操,所以曹操怒不可遏,骂出声来。这也是历次积怨的总爆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杨修之死的原由探考



汗青



   杨修死的罪名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



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弥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三国志》《曹植传》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说“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这两段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如此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很信任的,不然就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



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在当时,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人由谁来做太子继承魏王一事是颇为犹豫的。



曹植,字子建,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虽然曹丕文亦可观,但是就文学才华来说,偏长于书札,于诗赋上的造诣比之乃弟曹植还是颇有距离的。所以作为三国时期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集于一身,自己文采就极好的曹操,也许开始在心里更倾向于曹植一点。因为曹操此人身上本来就颇具诗人狂放不羁的气质,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其轻易如此”,而曹植颇有乃父之风,《曹植传》说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又说他自小就善于作文,“年十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柰何倩人?’时鄴铜爵台新城,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所以曹操对他“特见宠爱”。本传记载“(曹)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也就是说,好几次曹植就差点做了太子,这其中作为曹植智囊集团中坚的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只是丁仪、丁廙兄弟与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而事止,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杨修作为曹操身边的亲信,当然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了。曹植做为一个名闻天下的才子,或许更对杨修的胃口,而曹植这个时候“特见宠爱”又兼主动示好,杨修遂顺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参与了这次残酷的夺嫡之争。



但是,曹植和曹丕在文学才华上虽然是曹植占优,可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智囊集团的构成也不一样。曹丕的智囊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事无记载,不过他的官位是中领军,相当于现在的政委一职,应该也不会是个好相与的角色。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的老谋深算,这样在斗争中自然就差了一截。《三国志》《曹植传》裴注中就有号称“有才策”的杨修和当时仅是朝歌长的吴质在斗智中败下阵去的记载,而且还因此直接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吴质可谓知己知彼矣。杨修空负才名,可惜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说不出。此后,曹丕因为曹植的文采极好,自己实在不是他对手,心里颇为着急,以至“怅然自失”,吴质又一次逆转了形势,致使曹操再次对曹植有了看法:“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菑侯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咸歔欷,於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其余如杨修解曹操在新建的园门中加“活”字为嫌阔,曹操写“一合酥”解为一人一口酥,解蔡邕题邯郸淳撰的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为“绝妙好辤(辞)”等等,都只能说明杨修的聪慧,然而只能说是小聪明,说过点的话,甚至可以说他只是猜文字谜的工夫好,并没有见他与丁氏兄弟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什么建树可言。而吴质则可谓善解人意也,这个工夫比之杨修的解字谜工夫要实用多了。



曹丕于是就这样在他的智囊“四友”的策划下,于夺嫡的争斗中逐渐占了上风。同时他又适时地展开了公关攻势,塑造自己的形象,“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操)宫人左右,并为之说”,同时拉拢曹操手下的谋士重臣贾诩等人,再加上曹植身上诗人的狂放风格经常发作,“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曹植开始逐渐失宠。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国的都城邺城奔驰于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为魏王的专用道路,曹植这样做,可以说已经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结果是“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



曹丕最后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谋士贾诩的一句话,《三国志》《贾诩》传说:“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操虽然有诗人气质,但首先是个政治家,贾诩让他看到了那个时代在立嗣问题上废长立幼的利弊和前车之鉴,对于他来说,他死后维持政权的安定和长久才是第一位的,其他所有一切都可以让路,包括自己个人的好恶。而郭嘉、荀彧等人对他的长处评价中就有“善断”一说,所以他马上做出了决断,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魏太子。



杨修在曹植失宠后,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



然而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却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能小看,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里,首先说了“终始之变”,再加上杨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杀了他。可见杨修除了因为参与了夺嫡的原因被杀以外,还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过单是“有才策”,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单是“袁氏之甥”也不会被杀,象庞德在马超手下就已经具勇名,他的亲哥哥又在刘备手下为官,曹操一样用他和曹仁一起对付关羽。可见就算有才又是袁术外甥,也不至于被杀。这第二个原因,其实是因为杨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观点不同,所以才遭忌。曹操给杨彪的关于杨修之死的信中,更是很明显地暗示了这点:“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



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的时候,杨彪是尚书令,也就是相当于丞相的角色,就已经对曹操有所看法。“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又“(建安)四年,复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诸以恩泽为侯者皆夺封。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



案《三国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操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进为魏王,而此云“(建安)十一年,……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积十年”,则可见并不仅仅因为是杨彪因为“见汉祚将终”才这样的。其中原因是就是因为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觐见天子而“彪色不悦”。所以曹操紧接着就以建安二年袁术僭号天子的事情株连杨彪,理由是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意图除去这个政敌。这个时候,另一个与曹操在政治上始终是对立,又与杨彪交好的大臣孔融听说了,连朝服也来不及穿就来曹操处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况以袁氏归罪杨公。《易》称‘积善余庆’,徒欺人耳。”曹操辩解道:“此国家之意。”孔融当即说:“假使成王杀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继续要挟曹操:“今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曹操这个时候在朝中的根基还没有稳,羽翼尚未丰满,还要借助孔融等名士来收买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但孔融此人,也是一个长于清谈的狂放之士,几次在曹操推行新令的时候和曹操过不去。又冷嘲热讽。当时因为战乱频起,天又灾荒,民不聊生,所以曹操下令禁酒以节粮,孔融就去书讽刺曹操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御史大夫郗虑知道这个事情后,便“免融官”,那知道他“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还“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曹操破袁绍后,曹丕娶绍子袁熙的夫人甄氏为妻,他又调侃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博学,还以为是书传所记,就问孔融出处,孔融就说:“以今度之,想其当然耳”,所以孔融终于被曹操找个借口杀了。和他最相得的弥衡,也因为看不起曹操,被放逐到刘表那里,结果也不讨刘表喜欢,被刘表部将黄祖一刀杀了。弥衡在评论许昌众人的时候,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也就是说只看得起这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刘备更过于曹操,他们对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因此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可惜又没有政治和军事上可以对抗的能力和实力,因此只好在口头上占些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个个地斩除了。所以杨修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隶属于曹操对立面的政治阵营的一员,并非是仅仅因为有才与是袁术的外甥才死的。



——选自《史说新语》,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杨修之死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练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分食qì()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hā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杨修之死



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 彭薇



教学目标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鉴赏并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的方法,联系时代环境理解人物的命运遭遇。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



师:(师播放课件,放《三国演义》电视剧歌曲)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百年来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第一部奇书”,他是我国一部断代体历史小说。它与“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回肠荡气的《红楼梦》不同,这里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周公谨赤壁鏊兵”恢弘壮观的场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的片段《杨修之死》(板书课题)。



师:我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背景(出示多媒体画面,出现黄忠、曹操、夏侯渊等人物)



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合作探究



师:现在同学们选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认真读课文,一会儿对你喜欢的故事进行复述,读课文过程中如果有疑问把它写在题签上,我们共同探讨。



(生读课文,写疑问)



师:谁来复述故事,挑你喜欢的讲。



生A:复述“鸡肋事件”。



师:这位同学复述的很好,流畅自然。为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我把电视剧片段给大家放一下。(播放多媒体)



师:谁还来试试?



生B:我来给大家讲“一盒酥事件”。



师:(复述完毕,带头鼓掌)你讲的真好,有声有色,很不错。



(播放“一盒酥事件”电视剧片段)



师:通过大家的复述我想同学们对课文理解更透彻,现在请各位组长把你们组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探讨。



组长A:我们组的问题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A:“身死因才误”。



师:对“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组长A:我们组的另一个问题是:曹操为什么杀了他的侍卫?(马上有同学自己站了起来)



生B:因为曹操怕有人趁他睡觉时杀他,所以杀个侍卫“杀一儆百”。



生C:因为曹操特别多疑,所以杀了侍卫“让别人相信他真的会梦中杀人”,在他睡觉时不敢靠近他。



师:同学们说:“很好,第一组同学满意吗?”(一组同学齐答:满意)



组长B:我们组的问题是:曹操为什么厚葬杨修?



生C:因为曹操进兵失败,正验证了杨修的话,曹操为收买人心,所以厚葬杨修。



生D:曹操为证明给别人看他杀杨修的悔意,厚葬杨修,看出他虚伪奸诈的性格。



组长B:我们组的第二个问题是:曹操为什么知道杨修帮曹植就“亦不喜植”?



生E:曹操很喜欢曹植,因为曹植很有才华,但他知道是杨修帮他后,就认为曹植是在骗他,曹植不一定是有才能,所以也不喜欢曹植了。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好,下一组。



组长C:我们组的问题是本文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生F:文白夹杂。



师(同生一齐)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



组长C:曹操明知道进兵会失败为什么还强行进兵?



生G:因为活曹操不想输给死杨修。



生H:曹操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杀杨修是错误,杨修判断是正确的。



师:好,第四组。



组长D:夏侯惇“大惊”的原因是什么?



生A:因为杨修没有曹操的命令就擅自让士兵收拾行装。



生B:因为杨修能揣测出曹操的用意,但擅自行动客观上起惑乱军心的作用,是违反军纪的,所以夏侯惇“大惊”。



组长D:我们另一个问题是:杨修之死“真正原因是什么?”



师:好,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参考书后第三题。(生讨论)



师:谁想好了就可以说!



生A:我认为曹操是因为嫉妒杨修聪明才智,所以才杀了人,可以说曹操、杨修二人都是聪明绝顶,才智过人却又不分上下,杨修身为曹操的部下,多次心怀好意,直言不讳,奉劝曹操,却犯了操的大忌,曹操身为丞相,理应宽恕这小小的过失,可他却将杨修杀害,未免有些小题大做,这无疑不表现出曹操的心胸狭隘,嫉妒杨修之心非常强烈,所以我认为曹操将杨修杀害主要是在嫉其才。



生B:我不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曹操嫉才,从梦中杀人,分吃一盒酥等事件,都能看出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而曹操并没有因此去杀他,说明曹操杀他并不是因为嫉才,官渡一役,当曹操听说许攸来投靠他时,匆忙的只穿一只鞋去迎接他,突出曹操思贤若渴的性格,因此我认为杨修之死并不是曹操嫉才而是杨修本身太过张扬个性,是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生C:我认为杨修死的原因是曹操不能广纳贤言的,明白臣士的一片忠心。杨修帮曹植,教曹植答教条插手家事,而让曹操有了杀修之心。从曹丕与曹植的才能来看,曹丕的才能并不及曹植的,曹操也承认了曹植的聪慧,而杨修帮曹植也并非义气上的,而是理性上的。因为他明白曹植会让魏国更强大,一个国家的兴盛情况,在于君主能否广纳贤言,以曹植的才能立为世子,魏国会更兴盛,而曹操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并没有站在理性上而思考,所以我认为,杨修死的原因是因为曹操不能广纳贤言,理解臣士的一片忠心。(生鼓掌)



生D:我们先来给大家表演一段对话。(生D与生E表演)一个将军问士兵:“军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士兵回答说:“是遵守军纪,长官。”将军问士兵:“军人的第二天职是什么?”士兵回答说:“是遵守军纪,长官!”将军问士兵:“军人的第三天职是什么?”士兵回答说:“还是遵守军纪!长官!”



我认为杨修的死是因为他触犯军纪而死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屡次以下犯上,但曹军正处用人之时,所以曹操没有杀他,当时杨修不但没有为魏国出谋献计,来感激曹操,反而在曹军进退两难时,扰乱军心,影响了整个军队的士气,作战如果伤了士气,那么就等于输掉了一半,这也是后文中曹军大败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认他的死,是触犯军纪而被杀的。



生E:(鼓掌)我认为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才会被杀,因为杨修屡次说穿曹操的心事,令曹操心生忌恨,从而通过借鸡肋事件杀之而后快,从某种程度上讲杨修是站在士兵的立场,是替士兵着想的,而曹操却深恶痛之,可见,从杨修分吃一盒酥到点破曹操梦中杀人的伎俩,能看出杨修的聪明才智和直言不讳。李世民曾把魏征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因为魏征能够提出他的不足,而不是随波逐流。而曹操也理应把杨修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是他却没有可见曹操的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所以我认为杨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杨修屡次说穿曹操的心事,令他心生忌恨,所以杀了他。



生F:(鼓掌)我认为杨修之死,完全是他恃才放旷的性格所造成的。杨修本为曹营中的一大才子,在曹营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也因此受到曹操的重用。但他却以自己的恃才放旷,多次戏弄曹操于众臣之下,但他却未被杀,且因为当时正值三国战争激烈时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曹操是个有心机的人,看道自己还要依靠杨修这样的旷世奇才,来出谋划策,完成统一大业,但杨修却不知收敛,变本加厉,最终使曹操忍无可忍,借鸡肋事件将其处决。所以我认为杨修之死,完全是他恃才放旷的性格的奴隶命运,所造成的。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通过同学们的论述,我总结出杨修之死有两点:一方面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另一方面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是杨修之死内因,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是杨修之死的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师:咱们趁热打铁,大家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



生A:残暴多疑。



生B:阴险狡诈。



生C:虚伪。



生D:具有雄才大略。



师:对从全局来看是这样的。



生E:善用权术。



(师板书)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历史上的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是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把曹操塑造成“千古奸雄”形象,完全是罗贯中的个人主观臆向。



师:下面看看杨修“性格特征”。



生A:张扬个性。



生B:疏放不羁。



生C:蔑视权贵。



生D:恃才放旷。



(师板书)



师:大家概括的很准,大家想想把曹操和杨修的形象塑造的如此生动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生A:语言描写(举例)



生B:心理描写,主要是心理描写。



师:能体现心理描写的词语是哪些?



(生齐说):忌—甚忌—恶—愈恶—愈恶—大怒—大怒



师:通过这些词体现曹操对杨修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忌到大怒到杀修之心,从而生动地形象反映了曹操的性格特征。



生C:展开故事情节来体现人物性格。



(举例)作者只用寥寥数语,着墨不多就勾画出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就是白描手法。



师:这篇课文的疑问已基本解决完毕,现在我来总结一下。



(师总结)



3.拓展迁移



师:《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家喻户晓,像一身是胆的赵子龙,忠肝义胆的关羽,勇猛鲁莽的张飞,智慧化身诸葛亮等等,这是由于罗贯中善于运用传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举出其他名著中,或通过心理描写或通过语言描写或通过故事情节来体现人物性格的例子?



生A:举《三国演义》空城计例子。



生B:举《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例子。



生C:举《老人与海》捕鱼的过程例子。



生D: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带病劳动的例子。



师:同学们说的生动精彩,我都受感染了,看来大家没少看书,我知道大家还知道很多,由于时间关系咱们课下交流。



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逝去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再次感受历史中那精彩的一幕!(放多媒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彭薇 苏盛葵



教学反思



教师的导入,提示性的语言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把学生对名著的兴趣调动起来,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我播放歌曲,为下文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积极探究,完整表达,高潮迭起,表现出很强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足点是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大,有些学生始终未做发言。



(执教者: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  彭薇)



专家点评



《杨修之死》一文选自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学生要想深刻理解本文的内容,必须对《三国演义》整篇小说的环境背景及人物性格有所了解。这样,教师的导入,提示性的语言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只有把学生对名著的兴趣调动起来,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老师上课伊始采用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开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将歌曲与画面融为一体,仿佛把人们带进了群雄逐鹿、赤壁鏖兵那样一种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使人顿时精神振奋,内心激荡起对三国人物浓浓的兴趣,这对学习本文、理解人物性格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阅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集合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能够以自主的学习方式,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个性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等,形成一股认知合力来初步感知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体现了新型的教学理念。



第三,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比较民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从个体的角度阐释小说文本,主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所体现的意义等方面来阐释,给学生适当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空间。



第四,重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创造性学习成果的表达,如“学生结合古今中外小说来谈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环节的设立,采用中心点拨、边缘扩散的方式来推动小说鉴赏教学的完成,使话题的辐射空间十分广阔,爆发力强,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这种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外化手段,具备一定的激活性、启发性和开放性。



最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更为课堂教学添光增色。教者开头用歌曲导入,结尾再一次用电视剧歌曲收束全篇,使课堂再度出现高潮,使人意未尽,情未了,深深地被古典文化的意境美所陶醉,达到了余音绕梁,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苏盛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1: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