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还是要姓“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改革、那改革,新理念、旧理念,如果小学6年不会读书、不会写字、不会表达,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以下是教学调研时遇到的两个教学情景。

  【情景一】老师在进行《蘑菇该奖给谁》一课的教学。课上,学生又唱、又跳、又表演、又画画,学生很是活跃。评课时,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理念,是一节好课。但我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于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测试。一测试,问题就显露出来了,一篇课文学完了,全班43名学生只有10名学生能把书读流利,另有18名学生只能磕磕绊绊地读下来,而其余的学生基本上读不成句。

  【情景二】一年级老师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这是一个童话故事:蚂蚁夏天搬运粮食,冬天过幸福生活,蝈蝈夏天玩耍,冬天不好过,暗含了一种先苦后甜,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思想。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小学生在读完这一段后,有的说蚂蚁真勤快,那么热的天也不休息,有的说小蚂蚁真爱劳动,可是有个小学生发言时说“蚂蚁是小偷”。老师一愣,接着要全班围绕蚂蚁是不是小偷展开了讨论,并一直持续到下课,最终也没回到主题上去,其他的教学任务都草草收场。评课时,出课老师振振有词,认为通过讨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改革、那改革,新理念、旧理念,如果小学6年不会读书、不会写字、不会表达,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语文就是语文,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课堂上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不管涉及到什么领域,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姓“语”。

  那么,怎么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姓“语”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能力。不论哪个年级段,都要不打折扣地进行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现在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我认为这不是新课程设计者的初衷。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不能熟练地写字,就写不出漂亮的汉字,假如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习作为例,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就不能自如地习作,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理。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关键是如何训练的问题,我们反对的是机械的、无效的训练。

  以低年级课文教学为例,就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好识字、读书任务。要把识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读正,特别要纠正方言土语。有经验的教师,会很科学地分配写字的时间,比如篇幅长一点的课文,就把指导写字的任务放到第二课时完成,短一点的课文,就把指导写字的任务当堂完成。除识字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把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三个层次的读书,是一步一步地递进的,要引导学生走完从会读到读流利再到读好的过程。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总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书,不读流利不罢休。

  上文【情景一】中的这位老师,没有意识到让学生唱、跳、画,是为更好地感悟文本和语言训练提供帮助的,而是把这些作为调剂气氛的教学环节。我们提倡课堂上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表演、绘画等形式再现文本的内容(也可以说成学科融合),等等,但是不能为了手段而手段,把教学手段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看待是不当的,假如因唱、跳、画而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那这样的教学手段或学科融合不要也罢。

  不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以阅读教学为例,课文有不同的体裁,有各种各样的主题,教学时不管是文学性强的,还是科学、文艺类的文章,都要突出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不少老师对一般故事、传记等类型的文章还能把握其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对科学、文艺类的课文,往往或轻或重地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有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恐龙》一课时,就很明显地偏离了语文学习的轨道,让人感觉到是进行科学课的教学。他先把重点放在了对几种恐龙特点的理解上,师生依次分析、比较每一种恐龙的特点,又让学生记下有关恐龙的数字,后来,教师又把搜集到的7种恐龙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恐龙名字。这不就是科学课吗?《恐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运用数字说明问题,文章如此,但是在教学时就不能抓住这些数字不放,因为文中出现的数字,不过是让读者对某事物更明晰,对这些一读就懂的东西,就不需要花费若干时间;另外语文的特点是模糊的、笼统的,就拿本课来说,学生能粗线条地了解几亿年以前恐龙的存在就行了,由于恐龙离人类的年代久远,因此通过图文结合了解不同恐龙的特点无可厚非,但是再反过来,看图片说出恐龙的名字,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了。语文的任务是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

  拓展延伸要自然、适度。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必要的,但拓展延伸要适时、有度。所谓适时,是指根据需要拓展,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所谓有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需要见好就收,不能放出去收不回来,如果收不回来,那么语文主体教学任务什么时间完成?上文【情景二】中那个学生提出的和课文主题不一致的问题——蚂蚁是小偷,是该生对蚂蚁的认识,他可能看到蚂蚁把别人的食物往自己窝里搬的情景,这大概就是该生眼中的蚂蚁,是他的个性体验,老师及时抓住课堂生发出的问题拓展延伸是应该的,但是老师却没有把握住度,本来是一个学生个体的体验,却强加给全体同学去讨论,去思考,占用了以学习语文为主体的宝贵时间,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没多大的帮助。假如老师有耐心地让该生谈一谈为什么认为蚂蚁是小偷,再引导学生知道,这是小蚂蚁的生活方式,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是这样的,就如狼吃野兔、野兔吃青草一样,不这样就活不下去,不就行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