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丑小鸭》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丑小鸭》课堂实录1
《丑小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语教材新选课文,布置在第4册第4课。它揭示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需透过现象,掌握实质的深刻道理。对于低年级学生,假如机械说教,生硬灌输,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设计了乐学法。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读文,依照丑小鸭的经历特点提出乐学措施:比快,比准,比说,让学生热烈而紧张的氛围中学习。
  看了第一幅图,结合课文,学生很快提炼一个“丑”字——丑小鸭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比起其他小鸭毛黄、嘴小、身胖来,确实很丑。
  看了第二幅图,结合课文,学生也很快地提炼出一个“苦”字——丑小鸭在家中受欺负,哥姐咬,公鸡啄,小姑娘讨厌;在外边也受欺负,小鸟讥笑,猎狗追赶。它只好“躲”,“悄悄地过日子”,最后冻僵在冰上。岂不是很苦吗?
  看了第四幅图,结合课文,经过一番讨论,终于提炼出一个“变”字——丑小鸭飞向湖面,在镜子般的湖水中见到了自身的影子,丑小鸭变成了洁白美丽的大天鹅。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丑”、“苦”、“变”三个字,由表和里,再提炼出反映实质的三个字来,进而理解本文的主旨。
  丑小鸭的“丑”,学生易于辨识,但要找出与“丑”相对的内核来就比较困难,经过提示和讨论,终于得出一个“异”字——丑小鸭的蛋“特别大”,丑小鸭出生要迟好几天,丑小鸭一出蛋壳就“又大又丑”,这些“异”暗含着丑小鸭原本是一只天鹅。假如与其他鸭子没有两样,哪会有后来的“变”?
  然而与“苦”对应的内质是什么?用一个什么恰当的字?这是难点。教学时,我们列出系列问题:丑小鸭在家挨欺,是甘心忍受,还是另有行动?(离家出走)在外边也受欺,一见到天鹅,丑小鸭有什么内心活动?(又惊奇又羡慕)天气越来越冷,丑小鸭回到受欺的环境中去了吗?结果怎样?(冻僵在冰上)这一切说明丑小鸭不简单。紧扣第三幅图联想补充,学生终于归纳出绝妙的“志”字——丑小鸭不甘心受欺,向往天鹅。宁可冻僵也不向原来的处境屈服,充沛表示了他是有“志”的。
  第三个字是“情”——丑小鸭变成了白昼鹅,既惊且喜:“啊,这难道是自身的影子吗?”这一反诘句表示了丑小鸭惊讶自身会变得如此漂亮,结合末了一句,他满怀喜悦地发现,自身再不是丑小鸭了!这种“情”还含蓄地暗示了丑小鸭的内心活动,从此他再不孤单、苦恼、受欺负了。自豪感显而易见。
  “丑”——“苦”——“变”——,“异”——“志”——“情”,这六个字分别构成两组,前一组反映现象,后一组揭示实质,从丑小鸭生长、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领悟到深刻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必需透过现象,掌握实质,做到丑不厌弃,苦不失志,变不自满。由于采用竞赛的方法,学生思维活跃,联系实际,获得了深刻的启迪。他们乐意这样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丑小鸭》课堂实录2
《丑小鸭》是根据19世纪丹麦著名董话作家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改编的。从课文类型看,它是布置在“看图学文”后的长“课文”。为了协助学生读懂课文,编者布置了4幅连贯的插图。从课文特点看,它是一篇童话。教学时既要充沛使用插图,又要体现讲读课文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轻声练读课文,有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或互相问问,把课文读通。
  2.让学生对照生字表把本课生字和其所组成的词语勾画出来。经过反复拼读,力求读准字音。
  3.用“开火车”的形式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议论是否读得正确(不读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
  4.听教师(或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做好这四件事,意在培养学生通过自学初步读懂读文。
  二、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它不只要紧扣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和里地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兼顾词和句的训练,还要留有充沛的时间让学生熟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可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讨论:
   ① 课文开头告诉我们气候怎么样,是用哪一句话来说明的?(太阳暖烘烘的)
   ② 在温暖的春天里,鸭妈妈干什么?(卧在稻草堆里,等她的小朋友出世。)板书:卧草堆(dui)等(deng)。
    通过讨论,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接着,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段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可指名一位读得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 从图上哪些地方看出丑小鸭是最后一个钻出蛋壳的?“特别”是什么意思?(不同其它的。这里讲这个蛋比其它的蛋大。)谁能用“特别”说一句话?板书:蛋特(te)别大。读一读课文内写丑小鸭出蛋壳的两句话。
   ② 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丑小鸭”?(让学生对照图画,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要特别注意又大、又丑、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等词语。)
   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上面提到的几个词语要重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默读这段话,并把重点语句勾画出来。讨论:
   ① 丑小鸭在家里的处境怎样?(除了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除了”是什么意思?(只有)“疼爱”又是什么意思?(关心、喜爱)
   ② 具体说说他是怎样受欺负的?(让学生观察图2后,用书上的话来回答。)板书:哥哥姐姐咬啄养鸭姑娘讨厌
   ③ 丑小鸭的心情怎样?结果如何?(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④ 指导学生怀着同情、怜悯的心情,用比较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这段话。
  4.学习第4~6自然段。播放课文第4~6段的朗读录音,观察第3幅图,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体会丑小鸭痛苦的心情。
    讨论:
  ①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碰到哪些不顺心的事?(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白昼只好躲起来,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板书:小鸟讥笑猎狗追赶
  ② 丑小鸭为什么要飞到湖边的芦苇地里悄悄地过日子?(怕他人发现)
  ③ “黄昏”指的是什么时候?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为什么会“又惊奇又羡慕”?谁能用“洁白”说一句话?
  ④ 天气越来越冷,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又遇到了什么事情?板书:农夫(fu)救
  ⑤ “幸亏”是什么意思?(幸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
  5.学习第7自然段。丑小鸭历尽苦难,终于盼来了春天。指导学生观察第4幅图,然后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① 丑小鸭是怎样发现自身是一只美丽的天鹅的?
  ② 当丑小鸭发现自身是一只漂亮的天鹅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心情?(惊喜、激动)启发学生以惊喜、欢快的语调朗读这段话。
  三、分段细读,回归整体
  1.谁能根据课文的4幅插图,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连贯地把《丑小鸭》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自由通读全文。
  3.讨论:
   ① “大家”为什么要欺负丑小鸭?(嫌他长得丑)
   ② 这种做法对吗?应当怎样做才对?(这种做法不对。小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应当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协助。)
   ③ 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什么?(丑小鸭原来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④ 在这个故事中,谁最值得我们学习?(鸭妈妈和农夫)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什么?(学习他们关心他人,协助他人的好品质。)
  笔者认为,从初读到细读,再到总结性熟读,层层深入地设计《丑小鸭》教学设计,它在讲读课文时体现了“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要求,既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又重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丑小鸭》教学反思3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示欲强是我班学生另一显著特点。但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细致,读起书来往往留于形式,没有深入到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充沛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本节课的公开课教案充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主要表示在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鼓励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并且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发明性地使用教材,灵活用“图”,灵活用“文”,把图作为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资料,把文作为提高朗读能力和品析词句的一个范例。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的不是教材自身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
  (三)激发想象,鼓励创新。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充沛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明力,对课文进行加工,变成课本剧来扮演。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23: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