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老师向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我们班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感谢你们对我们班级工作的大力支持。孩子入学一晃已经三年级了,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共同地讨论和交流一些关于我们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孩子的班主任,在交流之前我想先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今天所有到来的或者没有到来的家长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感谢大家两个月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如果没有你们这样的支持,孩子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进步。 借此机会呢,我就先把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坐的各位呢有些家长我们是接触过的,所以可能就对我和孩子的了解也就多一些,但也有一些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的忙碌我们接触的就比较少一些,相对来说对我和孩子的了解就少一些。  
    下面,我再把我们三(1)班级特点和目前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的状态作一个     简单的介绍。本班孩子的特点是男生比较多,有31个,而女生却只有12个,男女生人数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管理的难度,所以,班里总的情况是课外比较活,好动的孩子比较多。可是上课时,敢于回答问题的孩子却又比较少,常常就是几个人在唱主角,比如,崔铭威,吉磊,李志慧,彭玲玲,徐德道,谢俊等同学就回答得多一点。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我便有这样一个体会: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长大后便会一直坚持下去。 做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1.专心致志。有的孩子入学之后,由于自学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而家长应严格要求并经常提醒孩子在上课时,一定要用心听讲,聚精会神,不要作小动作,更不要说话影响别人听课。回到家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养成放学及时做作业,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其它事情的好习惯。 2.独立思考。父母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样解决,而是要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认真细致。孩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去完成,而有不能草率马虎。这就要求内容正确,书写工整,按时完成等方面。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正确率与责任感,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要求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 4.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不要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提问,要善于增养孩子勤思的优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并能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想法。对孩子接触的事物家长要多讲,多启发诱导,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提问不理不睬,这样会使孩子有问题也不敢问。 5.背记词汇和课文。小学生记忆力好,有些东西会背了,可以终生不忘。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引导孩子尽量地多背记一些词汇和课文。在开设外语的学校里,家长可采用谐音的方法让孩子记较多的词汇。 6.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家长需要为孩子购买、订阅适合的的图书报刊,创设一个阅读环境,但书最好不要订得过多,书要少而精。为防止“走马观花”,家长可以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并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7.培养周期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周期,培养孩子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样的周期学习的习惯。  
作为中年级的小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好习惯的养成,这包括学习上的,也包括生活上的。家长们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探讨,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并达成共识。其中有:
  1)孩子就是孩子,理应天真烂漫,千万不要把社会上一些世俗的东西教给孩子,   让孩子成为一个小大人。
  2)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大人的事帮着做。
  3)让孩子自己来合理地安排时间,家长在旁只作适当的引导。
  4)现在是三年级了,多看一些课外书,增长一些课外知识。
  5)密切家校联系,在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经常抽时间到学校了解子女的学习、思想状况。
    这次家长会上,我想让各位知道,现在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在发生变革,我们家长的观念也要逐渐发生变化,应更加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认识到孩子是不是一个合格有用的人才,不是一张试卷决定的,而是社会对他的检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重要。所以,不能像以往那样,眼睛只盯在分数上。
   苏州市有一位副市长叫朱永新,他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学教授,他主持了一项课题研究叫新教育实验。他主张: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请天下所有的父母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我们以此和各位家长共勉。
  为了更好地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我要求孩子早上不能迟到,来了以后都有小朋友会主动打扫教室和领早读,每天孩子一到校,总是自觉地拿出书包里的东西,书放在右边,作业本放在左边,中间放铅笔盒。每次做作业,总是拿出一支铅笔、橡皮、尺。每次离开教室上其他课,总是把桌上收得干干净净,把椅子塞好。减少磨蹭的机会,基本做到有条有理。把这些具体地要求落实下去的开始,我曾经担心孩子是否能做到的,事实证明孩子做得很棒。在家访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孩子在家里也能做好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接下来,我就谈谈语文学习的要求。语文能力主要指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听”不仅指认真听老师的讲课,包括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接受或筛选有用信息。现在这方面的训练,课堂的训练是占了很大比重的,班上绝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做到认真听别人发言,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诸如:“要补充……”“我不同意他的观点……”等类似的自主开头。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做得是不够的。现在的孩子很会“说”,有时说出的话也有一定的深度。每天在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跟孩子交流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不仅增进感情,也是训练说话的好机会。最好让孩子说完整、有条理。在课堂上,孩子“说”的能力也很重要。两个月的训练下来看,本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该是可以进步的,他们发言时能做到声音响亮清楚,让人听了很舒服。个别同学的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但是也在进步,已经敢于在班里举手发言了。此外,我还尽量长早机会让孩子愿意说,乐于说。比如,在语文课上开展小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一个来发言,这样,就增加了大家发言的机会。还比如,利用晨会课,让孩子介绍最近的新闻,听来的故事,利用班队活动让孩子交流读书心得,精彩故事,孩子的能力不可能一下子提到,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去练,总会有进步,“滴水还能穿石”何况是人呢?
要说出精彩的话来,除了必要的生活经验,还需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到二年级结束,孩子的阅读量为5万字。现在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量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从一开学,我就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固定作业,每天阅读半个小时。孩子每天都保持读书,至少短短的文章你要给我读一篇,这个读一定要读出声音来,读一遍跟读三遍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至少读了一篇文章应该知道一个词语,这是很重要的。我发现,班上有些其实孩子很喜欢读书,但大部分孩子却缺少这方面的兴趣。那么怎样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最近我到图书馆借了书,孩子们津津乐道,很是有兴趣,而且我认为要是在班级里掀起了看书热的话,这对孩子的阅读和写作都是极其有帮助的。另外一个,假如你有时间,假如你也喜欢读书,我建议你与孩子一起读,然后进行分享,当然这个建立在您有时间的基础上。这也是提高孩子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因为她爸爸妈妈和自己读一样的书,并且觉得有意思。另外呢,孩子多简短的文章,应该指导其读出感情来,这样阅读效果会更好。 关于写,主要是指写好字和写好短的习作。现在班里孩子的字总体来讲是不那么令人满意的,而且写字的姿势还得进一步提高。作到一拳一尺与一寸。因为要学习,有考试,不免有作业。现阶段,常规作业有抄写默写生字词、朗读背诵课文、读课外书。经过两个月的观察,发现了班里有那么一些学生总是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些作业。有的是字迹很潦草,有的是少做,还有的经常多我说忘记,或者没带,我在班里申明,凡是不带或者忘记之类的都不是不交作业的理由,所有,我的处理方式是:一律重做,从而杜绝撒谎行为。但是,孩子的自律能力还是有特别差的。再加上其他原因,所以到现在,班里还有少数学生少做作业,碰到难题就干脆不做。我觉得,这是我们班里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了。特别需要家长的配合。有的学生作业特别的慢,我和她爸爸谈了之后,让他爸爸每天检查,并签名,看好女儿做作业的时间,然后写在本子上给我看。这样一来,效果好多了,她的作业速度提高的不少,而且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忘记带本子之类的理由。所以我想,只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是能够养成的。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的一年,是他们从一名儿童成长为一名少年的关键期。希望我们的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帮助他们走过人生的重要阶段,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尤为重要。
    真诚地希望各位及时地与我们联系、沟通。电话、邮箱都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13: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