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713|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岳阳楼记》优质课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写优秀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优秀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优秀教案供您参考!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一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篇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布置】
  本文布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
  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竞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和个人的生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二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时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掌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示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1、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2、雾气充溢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括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倾慕称誉,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达,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研讨】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
    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
    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
    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
    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时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筹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只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朗读和背诵全文。
   ⑵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⑴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⑵ 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准备】
  1、岳阳楼、《洞庭晚秋图》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幻灯片。
【设计思路】
  1、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只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议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方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志向。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高尚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旬,节奏必需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旬: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⑴ 积累词语:
     实词:
     (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⑵ 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日……乎。(表示推测语气的陈说句)
   ⑶ 阅读考虑:
    ①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 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难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分析:
   ⑴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局部又是并列复句。
   ⑵ “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和”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和’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和”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中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资料来看,滕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
    “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有“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
    “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
   ⑴ 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⑵ “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在《说文》中的解释:“浮行水上也。”“泳”在《说文》中的解释:“潜行水中也。”
    译文:
    “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分析:
   ⑴ “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缀脯……”(自居易《与元九书》)
   ⑵ “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皓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⑶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璧”,“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二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旬写水下之景。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璧”,“静影沉璧”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
    “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谧的影子,如同沉溺的白玉。”假如是“沉影静璧”,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
   ⑴ 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⑵ “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
    “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分析:
    “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缺乏取。’
    译文:
    “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
    《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赞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和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赞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发生介词的用法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五、安排作业
六、反复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幻灯显示。)
    谪(zhé)  属(同“嘱”zhǔ)  淫(yín)  霏(fēi)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2、朗诵全文。
二、研习新课
  1、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共分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局部(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局部(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志向。这是全文的核心。
  2、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提问:第2自然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假如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之发生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澎湃的动人画面。假如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⑴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⑵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⑶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朗读第3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朗读第4自然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人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示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志向。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志向: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时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发生审美的愉悦。
四、安排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一、考虑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妙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局部,说说作者为表示“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为例:雨是“淫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原本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曜”“潜形”“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点与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身分析、体会。)
  2、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假如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烘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假如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3、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要点: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
二、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薄暮冥冥(  )  浩浩汤汤(  )
    岸芷汀兰(  )  郁郁青青(  )  宠辱偕忘(  )
    嗟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肯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自然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自然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答案提示: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
   ⑴ “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
   ⑵ “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胸襟被千古传唱。《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震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和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3、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3:05:00 | 只看该作者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四
【优秀教案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空虚,情感丰富,不朗读缺乏以充沛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缺乏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缺乏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布置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和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测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测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考虑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志向和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和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志向。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方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震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和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身的政治志向,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3: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