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1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名师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和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局部?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局部。(略)
  2、再问:以上四个局部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局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身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安排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笼统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发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和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笼统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干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安排作业(略)
〖扩展资料〗
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化、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议并组织和参与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物候与物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丰满,但尚未幼稚。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幼稚,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四、农谚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达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
  要尽量把课堂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再写出相关的文章,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做得好。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    (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幼稚,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出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布置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5:00 | 只看该作者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
  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考虑,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幼稚”,“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考虑,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⑴ “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⑵ “次第”贴切地表示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⑶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⑷ “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⑸ “载”,即充溢,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考虑,讨论,交流
   ⑴ 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⑵ 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考虑: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考虑,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新颖,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一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教学过程】
一、引题、结合《春》和《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析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
  2、做读书摘要。
   
三、第一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
  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
  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习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尝试练习。
  4、检查、肯定。
  5、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四、第二次尝试、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
  1、出示尝试练习题。
  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
  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
  4、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5、信息反馈,归纳肯定。
  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第三次尝试、编写读书摘要
    1、提出尝试要求。
    2、学生跳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互相订正补充。
    4、反馈信息,给予肯定。
    5、出示教师的摘要,学生对照自身的摘要作为参考。
   
六、课堂小结(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2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