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维建构,多方对话──听《画杨桃》一课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7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把课堂比做舞台似的“方寸”艺术,颇有同感。教师在这“方寸”之间,要引领孩子们经历一次美妙的阅读之旅,进行一场有意义的生命对话,获得精神和语言的同生共长,谈何容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此言亘古真理也。同样,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也就是“功在课外”,才能“利在课内”。单志明老师短短的三年教龄,却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勿庸质疑,也缘与单老师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一个话题,多维建构

  许多的语文课缺少不断生发的阅读期待,没能吸引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学生的情感始终在平面上移动。《画杨桃》这篇课文,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容易获得“作画要实事求是”这一显性的认识。单老师的独到之处就在于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文本架构于立体的坐标中,接轨于民族精神(实事求是)的文化视野中去审视、解读。从文本的整体意蕴出发探寻深入文本的路径,通过对“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和“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整合推动,实施建构,辐射全文,深入文本,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学会老老实实作画、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在这层层推进的主题研讨和对话中,丰厚了学生对“实事求是”内涵的多维感悟,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二、一种语言,多方对话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透彻,才能体现出思想教育的深刻性、人文内涵的丰富性。教材中的情理有时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是靠语言形式表达的学生往往难以体会深透,尤其是小学生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第一板块的教学时:当孩子所有的阅读视点都聚焦在父亲的话时,单老师引导孩子自主阅读父亲的话,与父亲进行默契的心灵对话,孩子发出了“不让耳朵听谣言,就信眼睛看实践”的感慨。接着老师又启发孩子转变角色:如果“我”想当然也许会把杨桃画成什么样呢?接着引读:当“我”提起画笔时,想起父亲严肃地说──,当我粗心时,仿佛听见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最后又与现实对话,请坐在第一排的孩子现身说法,再次感悟父亲的话。这种多方对话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获得了广阔的生长空间。

  同样教学第二板块探讨同学们对“我”的画怎样评价时,教师出示文中老师和学生的两次对话,引导学生发现两段对话中的不同点后请学生联系上下文,同桌对话,读出自己的感悟,师生对话,获得情感的提升。不同角色的对话,渐渐让课堂从“实板理解”进入到“弹性感受”,这种感受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命体验。把文本静态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心灵对话,让孩子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两种生命息息相通,学习的幸福感在一点点地积淀。

  在结束文本的学习时,转化角色引领学生返回关照整个文本,倾吐阅读文本后与文本的对话,是对文本的又一次深入研读。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情动于衷而形与言”,以朴实而又自然的手法凸现了文本的人文内涵,让主题对话走向纵深,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融合。

  当然,如果单老师如果能在预设时,忍痛割爱,“削枝强干”,少一些反复,对两次对话的教学铺设情感的阶梯,课堂的脚步也许就不会那么匆匆。在“简”出精彩的同时,学生一定会学得更从容、更扎实,老师也能引得更艺术、更有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22: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