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健康、平安要牢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2: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
儿童在生活场景中体验、感悟夏季生活特点,形成健康、平安生活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形成良好的夏季饮食卫生习惯,自觉遵守夏季活动平安规则。
3、知识与技能:
懂得夏季饮食卫生习惯、如何健康开展活动等的基本保健常识,了解夏季活动平安规则。
4、过程与方法:
开展结合生活实践的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体验分析中增强冷静考虑、处置问题的生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形成良好的夏季饮食卫生习惯,自觉遵守夏季活动平安规则,形成健康平安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战略分析:
结合《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本课中,教学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发展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表达交际的能力。为此,我将通过创设情景、实践活动、讨论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学生的体验、感悟,内化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1、导入:同学们,今天是5月9日,再过两个月,就到暑假了。暑假来了,你想干什么?
放暑假了,没有老师管着了,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真开心啊! 板书:快乐的暑假
可是啊,你看: (课件展示:生病、受伤的小孩)
2、说一说:[中国小学教育网-www.LSPjy.com}
过渡:有的小朋友想吃雪糕就吃雪糕,想玩火就玩火,结果就住进了医院。你在以往的暑假里有没有发生过这些情况呢?
请同学讲典型事例。老师提问、引导学生体会生病或受伤带来的危害。
板书:健康平安要牢记
【活动目的:用暑假中的医院作为导入,让学生回忆自身在暑假中生病或受伤的情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动身,引入研讨学生自身生活的话题。】
活动二:深化体验、养成习惯:“快乐的暑假”
1、过渡:同学们,看来我们在暑假里里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啊。要拥有一个快乐的暑假,健康平安少不了!让老师来教你们几招。
2、学三招:“快乐的暑假”
★第一招: 饮食健康招——我会判断对与错
(1)对比1:吃水果前先洗水果(对);在路边摊买西瓜吃(错)。
(2)对比2:一次吃很多雪糕(错);口渴了喝凉开水(对)。
板书:饮食:卫生 适量
【活动目的:关注暑假饮食平安隐患。在集思广益中形成一起的感受,强化学生的体验。在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了课程的意义。】
★第二招:家居平安招——我是小小啄木鸟
(1)用电用火平安:
A. 电插座。——用电平安。B. 使用煤气炉——用火平安。
观看火灾事例
(2)玩耍平安:
小心使用工具,不要玩刀具,棍棒,玩具枪。
(3)不攀爬高处:
不要攀爬登高,更不要在阳台、窗边和楼梯口嬉戏,防止发生坠楼和滚下楼梯的事情。
观看动画片。
板书:远离电和火 不玩危险游戏 不爬高
【活动目的:立体化分析教材,抓住学生自身在家存在的健康平安隐患,从事例引申开去,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养成耐久的生活习惯。】
★ 第三招:户外平安招——采摘智慧星
(1)情况一: 游泳、踢球等运动要注意什么?
(2)情况二: 外出游玩怎样才不会和家长失散?
板书:健康地运动 平安地游玩
【活动目的:透视生活的事件,抓住学生在暑假中容易遇到的典型事例,展开讨论,在情景模拟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考虑。】
活动三:集思广益、评价检验:“齐来写一写”
过渡:我们顺利地学会了三招,牢记这健康平安的三招,你就能拥有快乐的暑假。你想让其他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养成这些好习惯吗?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些知识告诉大家。
讨论、完成卡片。
安排作业: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平安守则,快点向大家做宣传吧。
小结: 我们懂得了这么多的健康平安知识,把这些知识记在心里,那么我们就拥有了健康平安的快乐暑假。
【活动目的:动手动脑,评价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习的评价切实有效。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板书设计:
健康平安要牢记
快乐的暑假
平安地游玩
健康地运动
不爬高
不玩危险游戏
远离电和火
饮食适量
饮食卫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6: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