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愚公移山》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应该逐渐隐蔽、逐渐减少,应让同学的主体凸现出来,让他们自身去体验、感悟,去探究、发现。假如仍旧只是停留在一种“传授”,一种“灌输”的状态,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诉我们:“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我们不要“灌水”,而要“点火”,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两课时。上第三课时时,我想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对愚公“移山”的创造的感想。当时,同学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同学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同学开玩笑说“愚公违反了‘计划生育’”,听了使人哭笑不得。这充沛说明同学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而应该如一个洁净的读者面对一个洁净的文本一样,不带任何偏见,要让同学读解出自身个性化的理解,这就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为了把同学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同学反复朗读寓言的最后一局部,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为“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同学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考虑。
〖课堂教学摘录〗
  师:愚公何以感动天帝,天帝又为愚公什么所感动?除了课文注释已作明确解答以外,哪位同学能再联系课文说说?
  板书:
 
 
 
“帝感其诚”的原因
 
  同学开始热烈地讨论。但一时又说不出其所以然,无一人发表自身的看法。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卡壳了。
  师:同学们,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局部,看看愚公移山的目的何在?
  生:愚公面山而居,苦于“出入之迂也”。
  师:为了解脱终年出行的困苦,他本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或移山,或搬家。但他选择了“移山”,而就“移山”而言,他将面临哪些困难?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移山工程浩大。
  生:移山劳力之奇缺,因为移山之人少且老弱。
  生:移山效之特低,因为所用工具简陋又落后。
    同学们纷纷叙说,而且把愚公要移山的几条主要困难都提了出来。
  师:愚公并非不清楚移山所面临的巨大困难,而是这困难也并非不可战胜。对于移山,愚公他是怎样深思熟虑的呢?
  同学回答:──山是不会再增高,只要经过子子孙孙不时努力地坚持挖下去,这样两座大山是没什么挖不平的。
  我和时抓住同学回答到的闪光点,研讨说:“这就说明愚公挖山是下定了决心,而且这个决定下的非同一般,因为他的决心比山还大。没有山一样大的决心,是不可能将山移走的。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感动天帝的原因之一。
  板书:
 
 
有像山一样大的决心。
 
  师:按常理来讲,愚公他是根本不可能移山的,更何况智叟站出反对愚公移山也并非毫无道理,事实就是这样明摆着的:年且九十的愚公,一个余日不多、行将就木之人,他还能有多大作为呢?可他为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的,免遭终年“出入之迂也”的困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是怎么为之的呢?
  生:竟然不顾年老体弱、身先子孙,亲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每天叩石垦壤,挖山不止。
  师:这说明了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具有契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是啊,愚公移山所表示出来的这种精神又怎能不为天帝多感动呢?其实,愚公移山的精神可说是比山还高(板书)勿需多说,愚公移山之后,道路疏通,“无陇断焉”,这对包括智叟在内,是谁都可以共享的好处,但智叟为什么要出面反对呢?
  同学对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智叟是讲实际的人,有的说智叟是看到眼前的问题,没有远见,还有的说智叟只考虑了个人的利益,没有考虑公众利益……
  笔者和时掌握时机,根据同学发表的观点,总结后认为:愚公决心移山,标明愚公是甘愿为子孙后代造福,是甘愿为子孙后代尽力,哪怕是残年余力,仍是甘愿践行“前人栽树,后人纳凉”的俗训。因此,愚公崇尚的是一种“移山后大家受益”的利他主义思想;而智叟反对移山,看似合情合理,实质上标明的是他不愿为后代人做“栽树人”,因此,智叟所信奉的是一种“山虽移我非受益者”的利己主义。这只能标明愚公是智叟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前者为世人所敬仰,后者为世人所厌恶,两者所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之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愚公所表示出来的价值也许是为天帝所最为感动的地方。不能不说这种价值是比山还重的。总之,天帝为愚公所感动的是由于愚公所表示出来的是像山一样大的一种决心,像山一样高的精神和像山一样重的价值。
  课上到这里,笔者从同学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所知,他们也许从另一种角度感悟到了“愚公移山”的真谛。从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真切地感悟到了给同学头脑中点上一把“思维之火”的重要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9 0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