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8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普及教师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1:0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普及教师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论文
文章类型:  论文——专题型论文
文章题目:《浅谈普及教师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姓    名:     刘保健  
所在省市:     海南省海口市     
所在单位: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浅谈普及教师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参加海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感悟
刘保健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摘要:目前,很多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收效并不明显。除了增加学校的专业心理工作人员之外,我认为,全校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中将会使这项工作事半功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只靠心理教师孤军奋战是成效甚微的,本文主要以我校实际情况出发,讨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对自身个人成长的觉察和认识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针对以上讨论我校的应对方法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教师心理知识技能培训

1.当前我校教师所面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1我校学生家庭背景概况
我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总体良好,近70%为中产阶级普通工薪家庭。家庭结构总体相对完整,75%的家庭是由父母孩子三方组成的核心结构家庭。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良好,60%以上的学生家长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
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以及候鸟式夫妻家庭。这意味着有一个人数固定群体的学生长期缺失父亲或母亲的角色陪伴。
1.2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概况
我校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很多,家庭期望相对较高。学生在学业和个人特长方面所承载的要求和压力较高一些,学习焦虑水平相对其他学校也较高。
同时,我校独生子女占多数,这些独生子女中,其父母忙于公务,长期把教育工作交给祖辈的又占半数。亲子关系沟通出现问题和障碍的家庭数量在增加。虽然但多数家庭能保持亲自关系相对和谐稳定,但很多孩子仍然感到不能被自己父母所理解。
离异家庭和候鸟夫妻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平均每个班级基本都有至少一个孩子背后是一个破碎的家庭。还有不少孩子的父母尽管不是离异关系,但由于其中一方的工作原因,常年不与另一方和孩子共同生活,而且通常缺失的角色为父亲。
1.3我校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设状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1:06:37 | 只看该作者

1.3.1我校心理咨询工作概况
我校于2012年通过统一招聘招入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在此之前,我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的与部门的老师、校医和兼职老师轮流值班。每学期固定有家长学校培训,邀请心理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家长进行讲座和辅导。
平均每学期有2名学生主动求助于心理健康老师,要求长期固定的心理辅导。通常来访者都为高年级,五、六年级占大多数。每个来访者根据个人需要和老师的课时安排,有的固定每周一次,有的固定隔一周一次,每次40分钟。最长的一个个案保持了3年的个案辅导。
1.3.2我校心理健康课开设概况
在无教材教师少的情况下,学校领导尝试了一种新的分配资源方式。整个学年里,心理课的设置如下:五六年级作为试点,单周上五年级的课,双周上六年级的课。这解决了教师少的问题。这意味着学生从五年级到六年级一共有40堂心理健康课。同时,此次为学生规划出来的课五六年级不能有重合。
课程类型分为三大种类:知识、游戏、电影。每学期有四堂课为知识性内容课程、四堂课为心理游戏课程、两堂课为电影课程。
知识性课程为学生设立了五大版块内容,分别针对了记忆力、创造力、自我认识接纳、男女交往、情绪控制五大方向要从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 。
游戏活动课是上学期第一次使用的一种课堂方式,由于一堂课只有40分钟,加上场地限制,游戏的选择尽量能够在满足学生心理成长需要之外更增添一些趣味性。一堂课往往仅仅够学生玩游戏,分享部分在知识性课堂上,因此,游戏课堂的各种生成可以作为知识课堂上的养分,相辅相成。
每学期两次的电影课选材最为重要,针对不同年龄特点,上学期给六年级放的三个傻瓜以及五年级的伴我雄心获得学生好评。

2.教师对学生心理可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教师的人格特质与行为方式可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工作成败,更重要的是它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2.1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显示出向师性
学生的“向师性”是指学生都有模仿、接近、趋向于老师的自然倾向。
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于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在小学低中年段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看到很多小孩子常常把“老师说了……”这样的句式挂在嘴边。在他们的认知里,教师的评价是他们道德标准形成的基准,这与科尔伯格的前习俗阶段特点吻合。
当老师用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来处理学生的某项行为时,可以非常有效的强化或削弱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的是非判断标准取决于这个行为的结果与他们自身的利害关系。当他们的行为得到老师的嘉奖时、负面行为得到老师的惩罚时,他们就会慢慢把老师的奖惩结果内化为他们的道德标准。
2.2班主任的职务特点使得班主任在学生认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继承老解放区的传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小学一律设置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学生对每个老师的评价的敏感程度不同,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很长,对学生个人生活的了解也比普通任课教师高,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连接更深。同时,班主任与学生的父母,学生的同班同学之间都保持一定强度的情感与现实的联系。因此,班主任的评价可以左右家长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这使得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评价影响的深度大于其他老师。
2.3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效应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1:06:40 | 只看该作者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林所带领的实验小组在一所小学所做的心理研究,得出了举世闻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该效应也称为教师期待效应,它是一种激发学生个人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当教师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期待时,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的发展可以出现与期待形成正比增长的趋势。
我认为这种效应之所以起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期待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他们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项行为所进行的判断。教师的期待是一种“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暗示,这种暗示如果达到一定强度,可以使学生在潜意识层面认可自己具有做这件事的能力,形成自信。这一点对学校里一些行为或成绩有待提高的潜能生效果尤为明显。甚至可以以此来正确的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进行归因的能力,于是遇事不畏难,积极理智的处事。

3.我校教师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的改进、发展方向
3.1形成我校教师心理知识技能系列培训
教师在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和价值观都有着引领者的作用。通常一个学校里,心理辅导老师只有寥寥几人,而一个班主任却指导着几十个孩子,老师的情绪、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技术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正在计划,每个学期分为三个主题,邀请省市心理教研员、心理专家以及一线心理教师给全校老师进行系列培训。
3.1.1教师心理知识技能培训班的必要性
3.1.1.1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
培训班内容的定位首先要做到这个培训班的第一受益者是老师本人,其次才是孩子。
对于每个人而言,成长是一生的功课,教师也是一样。从婴儿期一直到老年期、从口唇期到生殖期每个个体所经历的成长环境与所得到的心理滋养都不同。教师是成年人,在慢慢脱离原生家庭的过程中,有的人可以从容适应,有的人却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焦虑。教师对自己人格类型和原生家庭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有所觉察和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区分在日常教学行为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究竟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还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觉察到自己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是否把自己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
3.1.1.2教师家庭与工作共辅共生的需要
在家庭生活中,对待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在学校对待学生的教育都有很多共通之处。老师在哺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相互重合之处很多。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有基本的了解,不但能帮助自己在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有助于自己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教育。
3.1.1.3适应学生家庭背景和家庭结构变更的需要
葛吉夫讲,我们的性格就像一间杂乱无章的房间,成长就是让这个房子重新恢复秩序。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是一条康庄大道,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要教养者就像把这些房子修整好的装修师,如果遇到一些笨拙的新手,又或者是不负责任的设计师,也就是糟糕的父母,那么其性格这间房子无疑将会被摆弄得很糟糕。因此,作为老师,我们接触到的每一间“房子”(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每一间“房子”里做客的规矩也不同,也就是说,老师们需要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
近年来,我校单亲家庭的学生数量在增加,候鸟夫妻家庭的数量更大,家庭结构的变更势必会造成儿童心理状态的巨大变化。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需要额外付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因某方监护人缺失而进行的代偿式的关爱,都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觉察判断能力和心理能量补给。学生随着这些巨大的家庭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和在校行为变化,学习成绩变化也需要教师对症下药的处理。因此,补充心理学知识是帮助老师们适应这些变化的重要工作。
3.1.2我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三大方向
3.1.2.1自我觉察能力
完型学派认为,个体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个体如果能充分觉察,必然能发生变化。觉察本身具有治疗的效果,帮助自己把潜意识意识化,就能降低伤害的强度,也就是,看见即是疗愈。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些部分使我们一直害怕去触碰的,如果一直逃避觉察这些让我们不舒服部分,那我们将无法得到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1:06:43 | 只看该作者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学生的许多做法会激起老师某些无意识情结的的反应。比如,班级里某位孩子做事拖拉这件事也许会激起A老师50%的愤怒,却会激起B老师90%的愤怒。那么B老师如果有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她也许就能觉察到这个孩子拖拉的行为,可能使她在内部无意识的连接了她自己的孩子在家拖拉使她烦恼愤怒的情绪,所以她此刻对这个学生的情绪其实是她对于自己孩子愤怒的迁移。
如果说一个老师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觉察能力,她就可以慢慢区分她对学生行为的反应究竟来源为学生好的需要,还是来源自己个人情结的需要。区分开以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边界就清晰了很多,老师的焦虑对孩子的投射也会大大降低于是在某种意义上,师生双方都能获得“自由”。
3.1.2.2共情技术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但共情远不止是换位思考一般简单。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向自己倾吐烦恼,如“我总是考不好,怎么办?”“爸爸妈妈老是骂我”等问题,试想很多人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你要多想想自己的原因啊,是不是你不够努力?”、“爸妈打你一定是因为你犯了错,我们一起反思一下原因。”……这是非常常见的回应。
让我们先转换场景,看看家庭中夫妻的对话,如果一位老师批改作业到很晚才回家,回到家累得向自己丈夫抱怨“为什么工作这么多,回家还要做一堆家务教孩子写作业。”当我们说完这句话时,你会希望听到丈夫什么样的回应?是“你呀,就是操心的命,老是把活揽到自己身上,工作狂,人家也上班,你也上班,怎么救你这么累?”,还是“你真的是太辛苦了,我看着都很心疼,你赶紧到床上眯一会,饭菜我来做,你不用操心。”?
如果你觉得丈夫的第二个回答更好,那就应该明白之前对学生的回应存在什么问题了。很多教育都会在学生的情绪还没出来之前就先急着让他明白道理。而是事实,情绪没出来之前,认知是很难达到的。比如学生向我们诉苦自己已经很努力却学不好时,我们的确需要去引导对方做现实归因,分析是否是学习方法没用对,但在引导学生做现实归因之前,我们更需要先共情他的情绪,先回应情绪“你现在一定感到很挫败,努力了这么多次还是这个结果,会感到很不公平吧?”。让共情架起沟通的桥梁,认知才能慢慢到达。
3.1.2.3母婴关系
母爱是人类的天性,然而,有的母亲回避与孩子发生亲密,有的母亲一看到有活力的孩子就会感到恐惧,有的母亲忽略孩子的存在,让婴儿自己独处。这样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儿童成长以后,在学校会转变为许多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婴儿,它是婴儿事情在我们内心中的留影,是我们内在最深最真实的部分。
妈妈决定婴儿,想要一个孩子心理健康、拥有活力,基础是有一个好的母婴关系。了解一个孩子当下的许多行为模式最早需要追溯到他一岁前和母亲的互动关系,当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是早年母婴关系受创的结果,我们的埋怨和愤怒会减少,理解和接纳会增加。英国儿科医生,著名精神分析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撰写大量著作,阐释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的发展。今天,我们老师可以跟随温尼科特的理论指导,更为深入的认识母婴关系。

4.反思与展望
本人自毕业以来,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工作三年,在如何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问题上,走过许多弯路。其中有过最大的不合理信念就是“以补救工作为主,忽略预防工作”。在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最大程度和范围上铺开,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原先总是以我个人的心理工作为主,以心理健康老师的参与度来评价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这其实是不现实并且低效率的。
事实上,许多学生问题的第一经手人都不是心理老师,通常心理老师是学生情绪的二次甚至是三次处理人,这就已经离当时的情绪很远了。学生情绪和诱发情绪的事件的第一接触人通常是与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因此,这项工作应该以所有老师的参与为主。
未来,在进行对教师的心理培训上,一定要强调和把握的宗旨是:让心理学知识首先作用于教师的生活,而不是教师的工作。让老师成为该培训的第一受益者而不是学生。因此,在培训内容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于与教师生活相关较大的亲密关系、母婴关系、个人情绪管理等,而不是教育目的太强的与学生的沟通的沟通技术。让老师首先不要在观念上就认为学习这些知识是为了学生为了工作。
但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成长千差万别,一个人成长到当下的自己,其中经历的各种事件强度大小都决定着这个人对心理知识和自我的接纳程度。因此,心理培训不能像其他物理技能一样立竿见影。这将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们已经在行动。

注释
[1]金东贤、邢淑芬、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P56-59
[2]刘红丽,《教师人格特质及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P89-90
参考文献
[1]雷学军,《浅析小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3期P29-30
[2]吴焕学,《浅谈班主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NO.25
[3] 金东贤、邢淑芬、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P56-59
[4]贾金春,《论教师的期待效应及其影响》,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01期P51-53
[5]刘红丽,《教师人格特质及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P89-90
[6]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温尼科特研究》,福建出版社200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2: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