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摘要: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正在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热点课题。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行政范畴,意味着原有课程管理体制的打破与新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全新构建,校本课程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所以说校本课程有一种深刻的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所出现出来的特征可以从诸多方面来说明与解释,如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尊重学校与同学的独特性与差别性、对权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对课程实质的新的揭示等。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整合尤为重要。
&nbsp&nbsp&nbsp&nbsp关键词:高职;校本课程;背景;特征;整合
&nbsp&nbsp&nbsp&nbsp一、校本课程的背景分析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构建.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都是当前课程研究领域持续的热点课题。作为一种典型的泊来品,对它的外乡化改造,融人高等职业教育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智慧与热情。菲吕马克等人在1973年7月于英国召开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CERI)国际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并立即成为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之后很快成为盛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实态。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它的目的是要整合和尽可能的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直接面对鲜活的学校教育实践,为同学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nbsp&nbsp&nbsp&nbsp1.我国课程现状
&nbsp&nbsp&nbsp&nbsp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课程处于强力主宰的地位。随着校本课程的渗入,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开始受到冲击,各地方和学校课程也在不时的为获得一定的课程决策的权利付出努力。同时在转型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时深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在逐步成为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的主流追求。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00年正式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从此我国一种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开始出现。从此种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属于课程的行政范畴,而这一范畴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前段时期研讨校本课程的理优秀论文章出现在各种教育理论刊物上,而校本课程的开发特别是高职校本课程的整合则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显得步履艰难,导致理论的繁荣与实践的尴尬。
&nbsp&nbsp&nbsp&nbsp课程作为—种文化现象,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脉搏而跳动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趋向,导致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样地方和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因此获得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空间发展,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nbsp&nbsp&nbsp&nbsp近年来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相当的基础。1986年,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制度开始由国家制改为审定制,实行编、审分开,提倡“一纲多本”。单一的中央统一课程计划开始向中央、外围课程计划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现在凡是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经审批同意后都可以编写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课程专家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可供全国选用;经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查通过的,可供地方选用。一些地区,如上海等地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预留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几乎有1/3的课程需要学校自身布置决定。从全国来看日前义务教育的教材亦有多个版本,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效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实践正在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nbsp&nbsp&nbsp&nbsp我国课程与教材内容改革形势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课程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所以课程改革也是持续不时的。近年来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利日渐增大,责任日渐加重,地位日渐显出,课程的多样化趋势也日渐明显。今后在保证中央规定统一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多样化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更适合我国实际国情,适合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同学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同学的发展更有特长。这种强劲的发展趋势非常迫切地要求中央统一的课程体系向外围转移,尤其是迫切需要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nbsp&nbsp&nbsp&nbsp2.高职校本课程在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nbsp&nbsp&nbsp&nbsp长期中央集权的课程体制和保守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中央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这种自上而下的课程体制至今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虽然义务教育的责任和权利下放到地方政府,但仍然套用中央统一的管理模式,只不过是从中央移植到地方而已。尤其是这种体制所隐含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观念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要实现高职校本课程计划所要求的由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的转移,必定受到这种中央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和其思想惯性自觉和不自觉的抵制。一方面课程管理部门专家把课程当作自身的“白留地”,轻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更反对学校和教师从课程外围向课程中心的转移,目前“一纲多本”的课程政策远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的学校、教师和同学又都过分拘泥于统编教科书。这对高职校本课程的发展带来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建立有利于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自身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课程制度创新更是充溢艰难险阻。
&nbsp&nbsp&nbsp&nbsp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因为长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参与课程开发缺乏一定的发明热情。加上受保守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我国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学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论专题研究与训练。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那些致力于课程革新的学校和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高职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开发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证。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同学、学校与行业、企业的需要,往往会忽视学科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核心,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发生抵触。从同学的角度来看,一些同学感兴趣的、深受同学欢迎的科目,就越容易被同学选中,但由于教师和学校条件的限制,这些科目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可能显得门庭冷落。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来看,学校和教师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在品质上与专业学科领域的发展有可能不相适应,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有可能被忽视。
&nbsp&nbsp&nbsp&nbsp课程专家的缺乏是短期内校本课程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课程的轻视,造成了对高职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目前课程专家的数量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专门的课程教材研究机构。即使这为数不多的高职的课程专家也多半是学科专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整体结构的认识和掌握。我们目前更多需要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随着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这无疑给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带来严峻的挑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6: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