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几分之几》导学案教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 11:2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几分之几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征同一分数概念的能力,即表征转换能力,代表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水平。本节课通过多种外在表征方式之间的转化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1.从行为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转换,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本节课的几个例题都是通过学生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的方式认识几分之几,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此基础上,把图形与分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实现了从行为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转换。

2.从符号表征到行为表征的转换,实现对知识的运用。

学生在对几分之几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以用分数表达某些图形的意义和操作的结果,同时在利用看图比较分数大小之后,归纳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再运用这种方法,对其他分数进行比较,实现了从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6分钟)

1.复习几分之一。

2.复习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3.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1.举例说明几分之一的含义。

2.结合具体的分数,说一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  )  (  )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认识四分之几。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其中的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说出四分之几的含义。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相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认识十分之几。

(1)引导学生把一条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

(2)用分数表示出其中的1份、3份、7份。

(3)小结:像、、、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明确它们的含义。

(5)完成教材92页“做一做”1题。

3.探究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课件出示教材93页例6)

(1)你能比较出每组分数的大小吗?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2)师生共同总结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

1.理解四分之几的含义。

(1)小组合作,分别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其中的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在小组内交流。

(2)明确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2份是它的,3份是它的,4份是它的。

(3)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四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2.理解十分之几的含义。

(1)动手操作,用直尺分一分,注意要平均分。

(2)思考十分之几的表示方法,明确: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再次明确分数的含义。

(4)巩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含义。

(5)独立完成练习题。

3.(1)通过涂一涂、画一画得出比较的结果并在全班汇报自己的比较方法。

(2)师生共同总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2.填一填。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块蛋糕的,3份是(  )个,也就是。

(2)里面有(  )个,5个是(  ),(  )个是。

(3)读作(  ),六分之五写作(  )。

(4)在中,(  )是分母,(  )是分子,它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

3.比一比。

○   ○

○   ○

○   ○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完成教材93页“做一做”1题。

2.比一比。

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观察,填上“>”或“<”,然后集体订正。

4.判断。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  )

(2)3个是。(  )

(3)1==。(  )

四、全课总结。(4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几分之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5: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