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想读书感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00:2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想读书感受

  偏爱理想国出版的书,偏爱有才气的书,偏爱个人化气息浓厚的书,偏爱有意思的书,偏爱有思想的书,偏爱简单质朴的书。我是个执拗的人,读书也是这样,书店里畅销书一律不感兴趣,就像反感流行歌曲、热销服饰、流行色彩、流行热词一样,总是很任性地坚持着一个云烟雾饶的“自我阅读”。

  有时候,不经意想起一个作家,或者一本想看的书,便心心念念非买来一睹为快。

  大约10 年前,我可不这样,“新概念”、“新青年”等等“新”字头活动争芳夺艳、蓬勃开展的时候,我着迷地反复阅读那些文章,一篇篇充满“疼痛”、“残酷青春”、“暗涌”、“黑白色彩”等等词汇的文章像是一个个出口,让我从暂时从高考的压抑中逃离出来,看到同龄人眼里的不同世界,看到另一个用文字搭建起来的虚幻世界。那些文章也让我蠢蠢欲动想去尝试,想要去投稿,想要脱颖而出,终究却不了了之。为什么不了了之呢?

  蒋方舟就是当时最喜欢的一个女孩。

  我以为我们一般大,后来才知道人家比我小两三岁呢。10年后再看《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她的文笔明显老成干练很多,与年龄是这样的不相符,不是我等儿女情长、嘤嘤私喃,也少了当年的锐气和灵动,多了自省,谦卑以及叙述的无私性。

  再看她的文字, 好像突然看到10 年不见的邻家女孩,从原来的古灵精怪变的沉稳大方。又像是突然看到一直欣赏的女孩的成长日记,心想原来她也是这样长大的。

  依然是亲切,因为她的文字曾经陪伴我。

  网上一度评论她是天才少女,我不这样认为。真正的让她闪耀光芒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资卓越”,而是对文字的痴迷、勤奋的阅读以及不凡的韧劲。

  这本书里,她花好多笔墨写一个题材,遇到不感兴趣的题材便觉得冗长,索性一跳而过。

  最为喜欢“审判童年”这一章,有很多认同的观点。比如:

  “我则不信任任何模型式的教育,任何无危的东西同时也是无效的。无论幼儿园怎样去掉任何一点点和现实雷同的元素,真实的、原始的、成熟的、残酷的人性还是会浮现,在大人们一开他们视线的时候。”

  “我如今是在一个我不可能做个好孩子的世界里。我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我被丢进去的环境是多么严酷。生活比我所想的更加可怕,而我自己也比我所想的更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00:23:39 | 只看该作者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

  在印象中,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是我买来看的第一本女性作者的著作。张爱玲和三毛的书倒是买过几本,是用来给几位女同事作生日礼物之用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主要还是拜蒋方舟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从小到大,一直以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我是对文艺女青年情有独钟的。尤其是文艺范背后还伴着这样气质的脸庞。据说老蒋是深受文艺宅男的追捧的,不知道我是否也算一个?

  初次了解老蒋,多是从她过去几年的杂文开始。尤其喜欢那篇《回到乌镇》,文中那样的写作手法及叙述方式,一直都是我所喜爱的文字风格。

  蒋方舟年少成名,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共出版8部作品,奇怪的是,找遍广州各大书店,她的作品的任何足迹却难觅踪影。所以只能是她的博客里的文章对其进行了解。

  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过去5年时间在博客及报社等方式陆续发表过的文章,汇总筛选之后编辑出版。向读者展示她一部分对生活、学习、社会的观点和感受。绝大部分文章我都看过,此次仅是二度回味而已,不过仍有不一样的舒适快意。

  对于写作这件事,确实是需要讲究天分的,当然也来源于后天的大量阅读积累。毫无疑问,蒋方舟是属于二者兼备的才女。她丰富的词汇,合理的句式搭配,戏剧的表现手法,都在其作品里柔韧有余地展露无疑。她也是我现实中见到过的第一个作家,这对我自己意义重大。因为在没见之前,她给我的距离感太远,那无法企及的高度,甚至于只是一个幻影而已。在去年广州的南方国际文学周的活动上,我接连两天参加了她的两场讲座,有幸对她作了两次提问,并于结束后有过简短的交流。这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它让我明白了,看似望不到边的彼岸亦或是无法逾越的高度,只要我们自己心存梦想,并在前进的道路上付出持续的汗水,那么在现实的彼岸里,梦想并非是遥不可及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偶像,或者说更需要榜样,推荐《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推荐这一位文艺女青年,推荐蒋方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00:23:44 | 只看该作者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

  三天时间读完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约15万字的内容,近三百页。三天通读下来应该算是我很少有的情况了。主要是单位目前着实没有事情做,唯有看看书打发时日。

  其实对于蒋方舟不甚了解,起初和方舟子混为一谈。前几日关注了她的微博,后又在百科里了解她的一些成长和经历,对于这个少年作家,近乎文坛新女神的且为89年生人的她有些感叹。

  于是便买下她近期出版的这本杂文集。

  当初从书名来判断这本书时,会以为她要记述和描写的应该是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文字这条路上的喜悲,又或者是少年成为的烦恼与幸运。然而读过发现,我想的这些内容不过在她的15万字里占上一两万便是多说了。

  多数的内容是她采访的编稿又或者是读书后的书评。

  她也算是少年成名,类似于韩寒郭敬明,文锋较之又不同,算是批判主义,可是总感觉力道不够。

  在初高中的时候,我写得东西也是偏重于批判性的议论文,导致作文题目要求写成记叙文时,语文老师总担心我跑题之类。后来便又演变成议论性散文,算是语文老师给归的类吧。

  这本书,作者的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从80后这一代写起,描述的这一代在求学生涯,人生转变历程中的被捆绑,第二部分在写她在发声,通过前辈的声音,作者也跟随发声,最后一部分讲述作者对孩提时代亲人亲属的感观。

  能够年少成名,能够在毕业就成为杂志副主编,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文人,也就说明了蒋的人生之路不会寻常。如我这般虽也是爱写之人,终究相比之下狭隘很多。同时也说出,在我写作文的时候,她写得就是文章,在我与童年少年小伙伴追逐时,她在读我现在还没有读过的书。

  看完这本书,我惊讶蒋是读了多少书,整本书让我想到一个词“旁征博引”。提到的书名都可以做为我2014年的书单了。如若剥离出属于蒋同学自己的文字,那么字数也就是整本书的三分之一吧。可就算如此,此般年纪能如此阅读,并指点一二,确实已在我辈之上了,怎叫人不成功呢。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这些蒋引用过来的内容,在写的时候是顺笔而出呢,还是要翻看原书呢?不得而知。

  不过显然,无论怎样,不得不佩服。即便她的成长其实并不出奇,她的文章并不惊叹,而在于她独立的思考与批判,中国不可能再出鲁迅,却也在这个时候有些意见领袖,给大众给青年一些思考。

  我也发现自己一些问题,读而不思,思而不深,终究不可。

  列成书单,继续读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00:23:48 | 只看该作者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

  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孔子要克己复礼。几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及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我们觉得很多都挺有道理。这么来说,我们变化不大。以人类的诞生来说,也不过是宇宙爆炸后的一瞬间,太短。

  上学时,听一个语文老师讲,现在的人啊,简直是令人发指。写个小说吧,叫《丰乳肥臀》,伤风败俗。自此以后,我看见莫言就绕着走。还有一次问一主持人是否读过韩寒,她笑笑说,为什么要读韩寒呢?我有更重要的书要读。

  多年过去后,莫言和韩寒我都读了一些,觉得挺好啊。才觉得这个语文老师和主持人是不负责任的。你们没读过,凭什么否定别人呢?这为语文老师要是知道莫言获诺奖,又不知道会做何感想?

  变化太快,过山车一样!那一套,早就过气了,又有了新的一套。最明显的是,网络。

  骑马舞疯狂了多久?土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人艰不拆,普大喜奔,高大上……太多,太多。

  蒋方舟,1989年出生。年轻的令我害怕。7岁写作,2012年清华大学毕业,现为《新周刊》副主编。出版10部作品。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让我想起余杰,许知远等来。多年前,读过余杰的《香草山》,后来,在旧书店买过余杰的《火与冰 》《铁屋中的呐喊》《尴尬时代》《铁磨铁》等;觉得那些文章激情澎湃,青春热血,但实在也过于片面和粗糙。比较来说,蒋方舟虽然也反抗,但是,温和多了,也聪明多了。

  《天才的出走》写最后出家的柳智宇,附记引用了黑塞的《悉达多》中的一段话:世界并非是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已经蕴含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着死亡,所以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的生命……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写得多好!

  所以,我想:

  其实,反抗,是另外一种爱的方式,只是不要你死我活,不要非此即彼;

  其实,背叛,是另外一种融合的方式,只是不要镣铐与枷锁,不要把一时当永世!

  书中还有《中产阶级的孩子》小文和《那些参选人大代表的大学生》小金和小叶……这些篇章,都是令我佩服的。

  “凌晨3点,很多寝室还透出光来,他们还在学习,学习……”

  “我残存的全部的内心世界,就是放在课桌左上角不锈钢杯子上贴的励志话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小城的街道一路尖利地喊,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

  这些场景,70后,可似曾相识?

  我的感觉是,别说三岁一代沟,即便是10岁,20岁,100岁,1000岁,也不应该有什么沟。70后,80后,90后,有那么大的差别吗?

  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责任感不是更好吗?

  梁漱溟有本书,叫《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倒觉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虽然,苦难必将伴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10 00:23:53 | 只看该作者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读后感

  我发现我的文字越来越不足以表达我的内心。我可以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东扯西扯拿到全班最高的分数,却在写把自己都感动了记叙文时达不到平均分。文字,尤其是握着笔写出来的文字,仿佛已经成了一个个公式。上次的几千字突然消失让我到现在还心有余悸。但我依然决定再写一次。回顾那我有些想逃避,却不得不回忆的半年前。

  上周,贴吧上的一个帖子消失了。那是个这半年来我常常会去看的帖子,让我哭过,生气过,思考过的帖子。是一个学长帮忙向吧主申诉,我在回宿舍的路上打电话给他说谢谢。我从来没想过会有人为我做这样的事,可是他做到了。

  16岁,我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艰难岁月。或许欢送会的失败仅仅是一个起因,大家的责备远比我想象中严厉,那些指名道姓却没有具体事件的攻击让我愕然,还有一句”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和你做朋友“让某些东西碎的再也拼不起来。

  该怎么回忆那段日子呢。我曾经在最开始的时候难过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然后不管不顾地打电话给一个朋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会不停的抽噎,然后听着他在那边手足无措的安慰;我努力学着坚强,把自己训练的在看到那些攻击的时候无比淡定,觉得这不是我的错了我没什么好内疚的,却在别人说了一句”我相信你“的时候一下子被触动了最柔软的那跟神经;我开始不再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怕自己胡思乱想也怕别人的目光,幸运的是,还有一些人那么不离不弃地陪在身边。

  高一的时候我看到自己很喜欢的学姐被攻击,我很愤然,然后是疑惑,为什她不出来解释。当同样的情况到了自己身上,我开始理解:与其在多说什么,不如保持沉默,否则不过是再给别人一个靶子。而理解你的人,是不会在乎这几句话的。

  我承认我的失败,以及给大家带来的失望。所以一开始我是内疚且自责的。而后来当事情变得越来越对人不对事,我反而淡然了。后来,越思考也变得越明白。当和有着同样经历的前辈在校内上用大段大段的悄悄话聊天的时候;当和亲爱的姐姐手牵着手在府南河边散步的时候;当我们在滑冰场里一圈一圈的滑忽略了周围喧嚣的时候,我一点点的理清了头绪。

  前辈说,经历了这件事,你会发现自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一个月之后我给他发信息,我说我懂了。我学着去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笑对那些觉得难以忍受的,远离那些无谓的,珍惜那些纯粹的。妈妈说,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少人非议的,尽管可能成绩不那么耀眼,但他是快乐的。我希望自己可以这样,谁在乎优秀与否,我只要可以清楚的做自己。

  就让一切停留在这吧。我只想说说那些我铭记在心的感谢。

  那些一直不离不弃地陪着我的人,毫不夸张的说,是你们让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我最害怕不是指责,而是那句”她不会有朋友“,你们让我相信这不是真的。特别是三位新室友,你们给我的,是一份那么那么重的温暖。我记得你们跟我说过的那些话,每一份温度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真实。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最早学会的英文成语直到那时才有了最真的理解。

  那些站出来帮我说话的人,还有跟我说相信,说加油的人,你们中间的一些人在这之前我并不是十分熟悉,却在最绝望的时候收到你们的鼓励。我一直都记得,因为这是那么的难以忘记。

  那些保持了沉默的人。或许你们并不喜欢我或者理解我,但是你们善良,没有因为自己的一时之快而在伤口上撒盐。我欣赏这样的人,并深深感激。

  那些即便指责,却给了分析的人。最初看的时候我确实难过,不过也就是这样的批评,最能给我思考。这种上课的方式虽然残忍,但我承认,大有裨益。

  终于把这件事情自己来做了个了结。很轻松。

  这终究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挫折而已,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所以才会在一个话题上絮絮叨叨。慢慢长大发现,世界真的不是只有黑白,还有大片大片的灰色,存在于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我那么坚决地想要学法律,也清晰地知道,不是每个律师都像《律政俏佳人》里的金发小可爱一样梦幻。金钱,权利,欲望,规则,每一项都可以让人撞得头破血流。这是无法避免的未来。

  至于现在,我很羡慕有的人,能够达到一个让所有人仰望的高度,却并不筋疲力竭,更重要的,他没有错过前进路上那些美好的风景。而我,不过是一个差强人意的高度,却在途中忽视了向旁边看,错过了属于自己的风景,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遗憾。

  我只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可以和说好的人,一起,看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10: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