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7:4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综述
尹少淳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础美术教育涉及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涉及中国美术文化的发展,理应受到全体国民的关注。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这主要是通过...
基础美术教育涉及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涉及中国美术文化的发展,理应受到全体国民的关注。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这主要是通过制订新的课程标准实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2001年7月正式颁发,并在进行实验验证。本文尝试对相关问题作个综述,以期让诸位对此次课程改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进行铺垫。  

一 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该是我们衡量基础教育成败的关键和标准。所有的课程门类都应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已有良好的基础,但仍有一些方面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过于强调学科本位。2.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3.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二 改革的动向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⑴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⑵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⑶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⑷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⑸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⑹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参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课程功能的拓展。美术课程的改革,要实现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的拓展。以往的美术课程比较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次课程改革则要既重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认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美术课程建立在美术学科基础之上,美术课程的教育功能,也是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生发的,否定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无疑于取消美术课程,其教育功能也无从谈起。当然,美术课程要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美术课程的学习者大多将不是从事美术职业的普通社会公民。所以,课程改革必须降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

未来社会是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所以课程改革要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美术学习方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所有课程都应合力针对人的发展这一共同主题,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一崇高任务面前,美术课程同样责无旁贷。同时,美术课程还要形成学生对美术本身积极的情感态度,比如对美术的持久兴趣等。

为了让诸位更好地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我们对其要点作如下归纳:

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强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努力形成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7:48:01 | 只看该作者

三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与精神

1、美术课程标准由“指令性”向“建议性”。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有很多变化,但标准的“建议性”是最突出的变化,这与以往美术教学大纲的“指令性”完全不同。所谓“指令性”体现为在文本中规定具体知识点,涉及必须学及何时学等问题。而新课程标准的“建议性”则不规定具体知识点,而是提出若干导向性的标准,并提供一些具体学习活动建议供教师选择。这种“建议性”的课程标准的优点是能给予教师以自主性,提高他们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不同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采取“建议性”的内容标准,也是与现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课程标准相一致的。  

2、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新美术课程标准关于美术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所体现出来的。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明确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将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的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

新美术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五项基本理念:

⑴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指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这些态度包括: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⑵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外在诱因或内在兴趣是某种行为发生的前提。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美术的外在诱因(升学等)微乎其微,因此惟有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地发生。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所以新课程标准主张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并强调美术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⑶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造出来的。所谓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注重文化情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涵义,二是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特征。这两方面的作用体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生活的独特贡献。

⑷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美术课程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⑸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3、课程内容的特点。新美术课程标准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一体化思考,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阶段目标。

原美术教学大纲按学科门类将美术课程内容分成绘画、欣赏和工艺三大课业。新课程标准则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将课程内容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外化(创作)和内化(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类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也考虑到在现代生活中设计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新课程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以外化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新课程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四 教材和师资问题

1、教材编写与出版。新美术课程标准倡导一种新的教材观。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新美术教材应该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并展示学习过程和提供学习方法。

教育部对教材的编写与出版要求很高,采取了严格的申报审批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湖南出版集团已成为首批获得教材编写资格的出版社,由它们分别出版的三套美术教科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受到实验区教师的肯定。

2、师资培训。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围绕新课程进行的教师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培训分地区、分阶段、滚动式地逐步展开,依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在2005年秋季中小学开学之前,基本完成对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上岗培训的任务。鉴于培训任务之巨,作为教育部艺术师资培训基地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近期承办了“美术新课程省级培训者的国家级培训”,共培训省级培训者近230多人。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通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实验区经验和新教材特点介绍,以及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和培训方法。以期通过对他们的培训,点燃星火,渐成新课程实施的燎原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1: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