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2:5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思考
李达平  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实施品德课程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品德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很好地体现品德课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特点。然而,在日常学科教学的调研中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现呈现部分有代表性的真实情景,共大家审视。

1.是激励还是误导

教学三年级“集体生活中的规则”中,教师引导学生谈自己了解的具体规则,当一个学生谈到“到食堂吃饭要排队”时,教师评价“我喜欢。”当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找到的几条规则时,教师评价:“我认为这个重要,一起读读。”但就教师的评价而言,模糊不说,更会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你们要回答老师我喜欢的及我认为重要的规则。然而,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讨老师喜欢。

教师这样的评价,无疑会让学生去猜测老师希望的答案,进而会忽视常见的集体生活中的规则,努力寻找那些讨老师可能也喜欢的规则。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自己成才成人,不是为了某个人的喜好而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和正直人生态度的形成。

其次,关于规则重要与否的问题。集体生活中哪条规则都重要,不能仅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得好不好,来评判此条规则该不该强化。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自己的思考来判断,而不是老师认为重要就重要。很多常见的集体规则,比如:“不在走廊过道上打闹”。不时有媒体报道校园发生踩踏,出现严重伤亡等事故。按理学生应该知道这条规则重要吧。可为什么有时还会发生呢?规则,即便老师认为很重要,并让学生好好读,可如果学生不完全理解具体规则的意思,不通过分析去深入地明白遵守规则的好处,不分析不守规则的心理,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行为的自觉,是难以培养起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

2.是激趣还是刺激

教学四年级“会变的价格”中,教师组织学生猜钢笔的价格,并提出:“谁猜准了,就把这钢笔奖励给谁。”学生们一片雀跃。一个学生猜“7元”,另一个学生猜“5元”,还有一个学生猜“7元5角”。教师评价:“你猜准了,奖给你!”钢笔到了最后这名学生手中。接着,学生更是积极竞猜另外的钢笔价格,这样5只钢笔很快被5名学生拿到手了。教师这时又提出问题:“这5只同样的钢笔,为什么价格不一样呢?”结果,只有寥寥几个学生举手表示要发言,其余学生呢?有的失望,有的高兴。就是起来发言的学生也是在老师反复提醒“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一些猜测。

我们从这个猜测活动来思考,用实物奖励,能起到激趣的作用。假如就用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发现,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实物奖励不但会刺激学生的物欲,不利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也对学生不公平,举手想起来猜价格的学生那么多,教师不就是随机选了几个吗?何况,能常用这种方式激趣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2:51:38 | 只看该作者

3.是认同还是漠视

教学五年级“祖国像一幅画”中,教师引导学生谈“你到祖国哪些地方旅游过?”时,前后有四个学生分别谈到:“我去过桂林”、“看过巫山红叶”、“旅游去过拉萨”、“游览过故宫”。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对谈到桂林的学生无任何表情、行为、语言等表示。直接叫到下一位学生:“你呢?”学生谈到看过巫山红叶时,教师平淡评价“我去过”。再叫到下一位学生:“你呢?”学生谈到拉萨时,教师惊喜道“那可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你真棒!”“我们表扬他”,于是带领学生们拍起手来。

本来,这是展开教学的环节,本可无需做过多的评价,只需能激发学生展开思考,打开话匣子,为探究祖国的美做准备。可教师面对前三位学生表现采用的评价,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祖国的美。且从评价的方式来看,也是不到位的。第一位谈到桂林的学生,为大家发言开了个好头,理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后面的学生谈到去过的地方,虽没有在思维和表达层次上有所发展,但同样在积极思考,勇于表达,都该给予肯定。然而,教师却对第一位学生的回答无任何表示。对第二位学生的回答,评价是“我去过”。我去过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不值得说出来吗?对第三位学生的回答,评价是“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对那地方的羡慕,还是别的什么?并带领学生进行极力赞赏。面对三个表现程度相近的三个学生,教师表现出的三种态度上,究竟是在认同他们的表现,还是在漠视他们的思考,还是在表达自己的喜好?这样的评价作用如何,学生内心会各有怎样的想法呢?就教师评价的方式而言,教师完全可以用一个微笑的点头、一个微笑的手势对学生进行评价,来表示自己的认同、肯定、欣赏,以激发所有学生思考的热情。

4.是启发还是抑制

教学四年级“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时,教师让学生从教材插图中寻找家庭生活中应注意的安全后,提出问题:“家庭生活中还应注意哪些安全?”让学生探究。结果,学生的回答:“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在家不要玩火”、“不给陌生人开门”等,教师频频以“嗯”、“不错”这样的口头和点头等方式给与了评价。可学生的回答几乎都局限在与教材插图提示的方面和方向上。很显然,教师本想利用教材插图的提示,来启发学生由此展开探究,并力图赞赏学生的思考。

然而,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往往会“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势。教师的评价应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引导学生上升到对家庭生活中应注意的安全类别方面的思考。如学生回答道“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时,教师以“嗯”表示鼓励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思考:“这是用电方面应注意的安全。用电还应注意哪些安全?”学生就会深入探究家庭用电安全的具体问题。

当学生探究了用电安全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家庭生活中,除了注意用电安全以外,还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从具体的行为或者其他方面,深入探究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了。教师评价如果单纯为了鼓励,不善于激发,就会抑制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5.是发掘还是发泄

教学六年级“文明塔的建立”中,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不少学生很激愤:“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贴乱画”、“欺诈钱财”、“贪污腐败”等对各个层面的不文明讨伐缠绕了整个课堂。对于学生非常积极的参与,教师及时评价:“你们真善于发现。”之后,教师又问:“生活中有这么多不文明的现象,又有哪些文明现象呢?”这时学生似乎对不文明现象依然谈兴未尽,争取回答生活中文明现象的学生几乎寥寥无几。

此时的课堂氛围与前面谈不文明现象形成了强烈反差。究其原因,假如教师评价兼引导为:“生活中这么多不文明的现象,可能有些什么原因呢?”就可将学生的激愤引向对这些现象的深度思考,去发掘生活中产生这些不文明现象的人们心理的、社会法纪等原因。一句“你真善于发现”的评价,将对不文明现象的探究仅仅停留在学生发泄愤懑的层面上,没能引导学生深度发掘。小学生本身就对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喜欢表示愤恨,教学如果过重停留在对不文明现象的了解上,就不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阳光生活态度的形成。

6.是说教还是训练

教学一年级“上课认真听讲”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后,提问:“他们中谁在认真听讲?你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幅图的在认真听讲,他们在认真听老师上课。”教师评价:“你真乖!是啊,上课就要这样认真听讲。”接着教师提问:“我们班上有哪些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学生们纷纷说某个某个同学上课在认真听讲。从上课开始整个课堂一直一片混乱。

怎么成这样了呢?这不是在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吗?回想起来,这到底该是个什么课堂?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训练的课堂。其实,就“上课认真听讲”这个课堂规则而言,学生是知道的,那还学这个干什么呢?实质应该要训练学生做到认真听讲。教师的评价就应该是从上课的第一句话开始,展开对学生的训练。这里我多说几句话,怎么训练?教师可以在让学生看图的时候,督促每位学生看到插图的准确位置没有,提出问题时,抽查学生听清楚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对这个回答有什么补充或意见。将观察教材插图进行处理后,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除了像这样看着老师,听老师讲课以外,听讲过程中还应该怎么做?”从而整理出:听清楚老师的话、明白老师话的意思、自己认真思考并勇于发言、认真听取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意见、比较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再进行自己思考、找出规律或方法等,并引导学生体会认真听讲的好处。教师简单评价个别学生“你真乖”和对听讲的同学的表扬,对于整个训练过程的评价而言,显得缺乏激发和引导的力度,同时并将应开展的训练转化成了说教。

其实,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中,像这样的场景很多。这里呈现一些,并没有责备和挑剔的意思。只是为了具体审视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让教师的评价更好地实现促进品德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落实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2: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