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54|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版本5册美术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术首页欣赏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民间雕刻,使同学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直观地了解保守雕刻工艺的造型、色彩特点与制作方法。
2.使同学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保守艺术的熏陶,培养同学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保守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保守艺术》是本套教材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保守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保守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同学正确对待我国保守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同学热爱本国的优秀保守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保守文化广博精深,内容涉和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保守艺术中的板书,同时符合同学不同年龄阶段的欣赏特点,使同学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保守艺术的种类以和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布置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小学阶段选取的作品有民间玩具、剪纸、泥塑、青铜动物雕塑、皮影、陶瓷等。本册选取了保守雕刻工艺,有商朝的象牙雕杯,有明朝的犀牛角雕云龙杯、紫檀九龙纹笔筒,清朝的竹雕龙柄杯和象牙花插。这些雕刻工艺品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做工精致,是我国工艺品中的珍品。
  中国的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为装饰品而随葬。千百年来无数工艺美术大师发明了数不清的作品。保守雕刻工艺有三大门类:竹雕、木雕和牙雕。这些工艺由于资料特殊、贵重,技术难度大,一般以制作欣赏品为主,俗称“特种工艺”。
  “竹雕”是指以竹为资料(如:竹笔筒、对联片、书橱、竹椅等)进行的雕刻。我国南方较为流行。竹雕的表示方法有镂雕、阴刻、浮雕等多种。还有一种以老竹根作原坯,对其稍作雕刻,发明成意象的人物、动物等各种造型。这些作品作摆设用。
  “木雕”是在上好的木料上进行雕刻而创作出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如书中的明代紫檀九龙纹笔筒,因紫檀木质地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润,故雕刻精美,堪称笔筒中的板书。另外,我国的黄杨木雕也非常有名,一般用于建筑和家具的装饰,摆设作品多采用圆雕的形式。
“牙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有时也叫“牙角雕”。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充溢艺术魅力。犀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其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笔筒、镇尺、笔架、屏风等为多。书中的商代象牙雕杯采用了镶嵌的工艺,被称为牙雕绝品。
三、教学建议
  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同学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同学评述的欲望。同学学习本页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新书下发的时机,提出诸如:“这些是什么资料制作的雕刻工艺品?你喜欢吗?”等问题。
我架神州游太空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同学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同学在设计创作飞行器漫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自古以来,太空对于人类总是神秘莫测的,人类渴望探索太空的奥妙,却苦于没有方法,直到1961年前苏联的航天员加加林第一次登月胜利,终于为人类揭开了太空的神秘面纱。美国也随后实现了多次登月计划。而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泱泱大国,同样热切盼望着在太空中的某个星球上留下中国的国旗,烙下中国人的脚印。2003年10月15日,宇航员杨利伟驾我国自行设计的“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胜利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为我国探索太空书写了历史新篇章。
  本课以《我驾神舟游太空》为题,通过了解太空的有关知识,让同学在设计创作飞行器神游太空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发明能力。教材选了杨利伟驾“神州五号”宇宙飞船航行太空的图片和其他飞船、卫星图片等,目的是让同学知道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激发同学热爱科学、亲近科学的情感和了解太空的欲望;另外,教材也选择了一些同学作品,更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同学的思维,震动同学创作(可以用手工或绘画的形式)灵感,使同学在激情高昂中想象自身驾神舟游太空的情景。
  2.重点、难点。
  重点:能绘画或制作出一幅太空漫游图。
  难点:有创意地进行飞行器的设计。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准备蜡笔水彩画的工具,分创作组(4人一组),收集太空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师)课件、范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太空飞行器的模型等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1)世界上除了鸟儿会飞外,还有什么东西会飞?
(2)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2.了解太空。
(1)同学分组交流自身事先收集的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教师补充小结并板书:宇宙飞船、宇航服、太空、星球。
3. 欣赏图片。
(1)提问:说说宇宙飞船的组成局部并简述其设计的注意点。
(2)教师小结,板书欣赏要点:①形状;②色彩;③结构;④其他因素。
4.同学创作。
(1)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提问:在太空漫游时你希望驾怎样的飞行器?穿怎样的宇航服?最想到哪个星球上去探险?根据同学回答,教师小结。
(3)同学创作作品,教师指导。
(4)启发:①构思:与众不同,富有创意;②构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③创作:掌握技法,熟练表达。
5.作业讲评。
(1)同学展示自身的作品,同学互评。
(2)有时间的同学进一步修改作品。
6.课外作业。
(1)收集有关太空的图片资料。
(2)准备小组创作竞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 创作小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教师) 有关绘画和手工的资料工具
教学过程
1.强调要点。
(1)事先商量好分工情况。
(2)各小组在30分钟内创作一幅作品。
(3)把大家对漫游太空的感受在创作中具体地表示出来。
2.同学制作。
(1)主题:体验太空。
(2)准备:交流2分钟,布置好分工。
(3)建议:①注意平安;②要有创新;③结合未来发展方向;④最好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3.教师指导。
教师在构思、构图、技法和同学的合作方面作指导。
4.展示作品。
让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并互相评价作品。
5.课外拓展。
(1)要求各班进行作品展评。
(2)举办有关太空知识的讲座。
(3)鼓励对太空有兴趣的同学继续深入探究太空的奥妙。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资料,准备记号笔、蜡笔水彩画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作、把教室安排成类似太空的环境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同学谈谈在“太空”的感受。
  (2)结合同学回答,教师讲述有关太空的科普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太空漫游模拟实验),并提问:看了录像你了解到哪些太空知识?
  (3)同学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太空的资料。
  (4)针对同学交流的内容,教师小结。
  2.畅述想法。
  (1)同学谈谈:①怎样把教室设计成太空舱,成为一艘宇宙飞船?②假如想要去太空漫游,需要哪些必备工具?③漫游太空需要注意些什么?
  (2)出示宇宙飞船的模型或作品,协助同学了解宇宙飞船的构成。
  3.动手创作。
  (1)明确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教师建议:设计时要有自身的独创性;注意飞船和宇航服等的形状和色彩;注意飞船内外的环境。
  (3)教师巡回指导,同学动手创作。
  4.评价作业。
  (1)同学介绍作品。
  (2)同学自评、互评各自的优点与缺乏。
  5.课外拓展。
  (1)继续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
  (2)写写创作的体会或有关漫游太空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 准备手工资料,课前分好合作小组
  (教师) 课件、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总结作业。
  褒扬优秀作业。(从创意、科学意识、情感投入等方面评议。)
  2.欣赏考虑。
  (1)欣赏相关的手工制作作品。
  (2)考虑:这些作品使用了什么工具资料(注意资料的质感?)
  (3)师生一起小结,理出创作思路。
  3.分组创作。
  (1)同学分成4人一小组,并在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2)交流创作意图,各组汇报创作计划。
  (3)建议:可以用各种纸张和瓶子、纸盒等资料进行制作。(组员可以为自身的作品编一个故事。)
  (4)同学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同学分组上台介绍自身的作品并自评。
  (2)各组互评。
  5.课外拓展。
  (1)阅读有关太空的书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2)讲有关太空的故事给好朋友或家长听。
  (3)将手工作品安排教室。
课外资料
宇宙家族有哪些成员
  什么是宇宙呢?一般认为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宇宙的成员中,我们最先认识的是太阳系。太阳系的家族包括太阳、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还有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天体围绕太阳周而复始地旋转。
  太阳系只是广大恒星世界中的一员。我们在夜晚见到的满天星斗,绝大多数都是像太阳这样能发光发热的恒星。这些恒星的温度、亮度、体积都不一样。众多的恒星往往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组成星团,与气体和尘埃物质构成一个直径为几十万至几千万光年的星系。银河系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直径就有10万光年。当然,宇宙中还有众多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河外星系,它们的外型和结构存在着差异,距离有近有远。假如几个星系之间距离较近,就组成了星系团。
宇航员是怎样在太空中生活的?
  太空是个重力十分微小的地方,在那里,宇航员的生活方式与地面大不相同。由于失重,宇航员吃饭和喝水可不像在地球上那样自由。比方吃饭,假如像在地面上那样,饭会一粒一粒飘满整个房间,并且饭粒会随着人的呼吸钻进人的鼻孔。因此,太空食品都要经过特制,装在软管或软袋里。宇航员进餐时,先要将身体固定好,动作要轻,呼吸节奏要调节好,不能张开嘴咀嚼食物,吃东西时只能用鼻呼吸,否则食物会从嘴中逃出。喝水也同样要把水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才行。
  太空中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刷牙不用牙膏和牙刷,更不能用水,而是嚼一种类似口香糖的胶质物,让牙齿上的污垢粘在它上面,以便达到洁齿的目的。洗脸时只是用浸湿的手纸擦一擦。
谁是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地球,现在人类不但可以到达月球,而且可以在太空中行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到更远的太空去旅游。但谁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呢?
1961年4月12日的清晨,在前苏联中部的拜科努尔宇航中心发射了一枚名为“东方1号”的运载火箭,它载着人类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直冲云霄。此时,在高速飞行的飞船内,加加林不时观察舱内的仪表,认真地做着记录,并和时拍下一些珍贵的照片。上午9时,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消息:“1961年4月12日,在苏联外乡,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进入了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尤里•加加林就成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东方1号”飞船一共在空中停留了108分钟,绕地球一周,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
  在飞船返航时,加加林启动了装在机械舱内的制动火箭,使飞船减速,然后控制火箭喷射气体的方向,使飞船脱离绕地球的轨道,飞回了地球。在距地面7700米时,加加林被弹出生活舱,乘降落伞飘然落地。
后来,加加林这样描述他的感受:“(地球)地平线出现出一种异常美丽的景色,淡蓝色的晕圈环抱着地球。”
我们爱劳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同学的观察、表示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局部之间为坚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时常发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获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溢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比方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示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高尚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示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同学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工具以和周围环境,不只可以提高造型表示能力,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同学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同学观察、回忆、考虑、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同学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同学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同学创作的要求。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示。
优秀教案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同学:你们平时都参与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同学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同学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发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和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坚持平衡的?
(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发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示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同学作品,师生一起评价。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示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体会。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2.讨论研究。
(1)小组活动:欣赏同学作品,分析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示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示方法?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置得特别好?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创作表示。
(1)提出要求:画一画自身从事过的某种劳动。
(2)教师建议:除画出自身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和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4.展示评价。
(1)同学展示作品,交流介绍自身的创作思路。
(2)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揭题。
教师引导同学欣赏书中作品《夯歌》、《拾穗》,设问:欣赏了这两张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课题《我们爱劳动》。
2.讨论研究。
(1)欣赏书中第5页的4幅示范图,小组内讨论:画中的劳动者是怎样的动态?
(2)交流讨论意见,教师小结:人体运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
(3)同学模拟某一劳动动作,其余同学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变化,教师适当示范动态线。
3.作业要求。
尝试描绘自身从事过的劳动。(本课时完成人物的描绘)
4.交流评价。
同学介绍自身的创作意图,同学互相评价并提出建议。
5.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1.褒扬提示。
教师褒扬上节课人物动态表示好的同学创作作品。
2.欣赏启发。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3)小组活动:欣赏分析同学作品,讨论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示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示方法?你认为这些同学作品哪些地方处置得特别好?
(4)汇报交流,教师小结:除画出自身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和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3.作业要求。
将上节课的作品继续添加劳动的工具和周围的环境。
4.同学创作。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色彩的运用也应突出主题。
5.交流评价。
展示同学作品,同学互评。
6.教师小结。
建议同学课后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和的劳动。
课外资料
1.作品简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感情。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19世纪法国实际主义大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3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3个农妇的相貌和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3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地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时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恬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对农村生活的特别挚爱。
2.画家简介。
  米勒,法国画家,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在巴黎学画,创作以肖像画和神话题材为主。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在艺术创作上进入幼稚阶段,农民生活和农村风光成了他创作的唯一题材,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取材和表示手法上的独到使米勒得到很大的胜利。尤其以这幅《拾穗者》的艺术成绩较高,是他思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3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王文彬,1928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美协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大型油画《夯歌》,入选于“新芽美展”并发生较大影响,以各种形式出版20多次。一生立志融会古今中外,创作民族的新艺术。
绿化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学会用绿色装扮家园、社区。
2.学习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示各种树的外形,感受不同树的造型美感。
3.让同学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剪纸造型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同学成为会欣赏美,会运用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会实践发明的新一代。本课就是一个贴近同学生活、培养同学美术应用能力和剪纸能力的造型活动课。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感知不同树的造型美感,通过折剪、组合、美化等形式,装扮家园、社区。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和学习折剪纸材树,培养同学有爱绿护绿的兴趣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
难点:掌握折剪树的各种具体制作方法。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山林绿化、绿色家园的摄影图片,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
(教师)收集有关绿化家园的图片、海报,制作成课件,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1)看图谈感受,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与同学课前收集的绿色家园摄影图片欣赏相结合,直观感受绿色的美。请同学讲讲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了解植树绿化的价值,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说说植树节的由来和时间。 提问:3月12日是什么节日?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
(3)揭示课题《绿化家园》。
2.探究新知,学习对称剪方法。
(1)教师出示一张绿色的纸,提出问题:一张彩纸怎样才干变成一棵树,用什么方法?
(2)同学得出结论:以彩纸做资料,用折、剪等方法,可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
(3)教师示范用对折法剪“树”。
强调先沿对称轴画半棵树,再剪。
(4)同学试着剪纸。
(5)认识不同树的外形特征。
看课件《各种各样的树》,说说你能识别哪些树木,说出他们的外形特征。
(6)分组讨论:剪纸的树形可以有哪些变化?
(7)小结。
3.学习用四连折法剪树。
4.创设情境,激发同学创作,集体创作纸贴画《美丽的大森林》。
(1)创设情境: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图片。
(2)同学分组,集体创作用折剪方法剪树,然后粘贴在黑板上或长卷纸上,组合成美丽的大森林。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展示,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纸盒、彩纸、彩泥、剪刀、胶水、彩笔
(教师)纸盒、彩纸、剪刀、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提问: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示各种树的外形特征是个好方法。想一想,还能用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2.分组讨论并创作:用不同的资料表示各种外形的树。
3.汇报展示,相互交流。
4.小结:用折、剪、捏、拼等方法,可以将卡纸、彩泥等资料,塑造成各种各样的树。
5.讨论家园建筑的表示方法。
6.同学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纸盒、卡纸的交叉组合,设计制作“小小家园”、“小小社区”,并用各种资料的“树”进行绿化。
7.展示评价。
展示同学作品,师生一起评价。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剪刀、彩纸 、彩色水笔
(教师)剪刀、彩纸、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1.谈话引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植树节?
植树有哪些好处?
2.欣赏感知。
引导同学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作品,谈谈感受。
3.分析剪纸树的方法:师生一起讨论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折剪方法。
(1)对折法。
(2)四连折法。
4.作业建议。
用折、剪、添画的方法,设计制作各种树。
5.同学创作。
教师巡回辅导,和时协助同学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6.作业展评。
展示:将剪出的各种纸树,用胶水粘贴在教室四周的窗玻璃上。
讲评:师生互评。
7.小结下课。
教师褒扬设计造型有新意的同学。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剪刀、彩纸 、彩色水笔
(教师)剪刀、彩纸、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1.教师指导同学用彩笔画出“我们的家园”。
(可以画楼房、学校、社区等。)
2.同学用折剪纸的方法剪出各种不同的树,在完成的画面上进行粘贴。
3.作业展评。
4.课后小结。
课外资料
每年的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和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立体造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要素,感受立体构成的美感。
2.在学习中知道平面的纸材可以通过折卷、粘贴等方法构成立体形状,进行纸立体构成练习。
3.进一步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对立体造型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示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雕塑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自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雕塑作品是笼统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教材选择了笼统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三年级同学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示期”向高年级“实际感觉表示”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教师引导同学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存“主观感觉表示”的笼统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
教材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校雕塑和中国的现代雕塑《夺》,引导同学比较笼统雕塑与写实雕塑作品的不同,从而激发同学学习立体造型的兴趣。对两件笼统纸立体造型作品的欣赏可以使同学发现平面的纸材通过卷折、粘贴等方法可以构成立体形状,在玩乐中的拼拼凑凑、搭搭建建就能感受到现代雕塑的想象力,雕塑艺术离自身并不遥远,自身原来与雕塑有了亲密的接触。书中的制作步骤图详尽地说明了一件纸立体造型作品的完成过程,便于同学的自主学习。图中的另3件作品和“想一想”的提示语在启发同学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示力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在表示上则有板材和管材等多种形式。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的立体造型方法。
难点:使纸立体造型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特色。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1)教师用课件展示各种形式的(包括写实的和笼统的)城市雕塑。
(2)同学交流欣赏体会,获得对雕塑的感性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3)教师小结: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很大,好的雕塑可以让城市增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造型》。(板书课题)
2.了解感知。
(1) 教师课件展示笼统雕塑作品。
(2) 同学欣赏讨论:作品表示了什么主题?用了什么资料?运用了哪些技法?
(3)教师小结:笼统雕塑运用了线、板、管等资料通过卷折、组合、粘贴技法进行表示。这种将形态要素依照一定的法则发明出实际占据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的造物活动我们叫做立体造型。立体造型有线、面、块等多种形式。
3.欣赏研究。
(1)小组内欣赏交流:教材中的立体造型作品是如何构成的?
(2)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平面的纸材构成立体形状?
(3)教师适当示范纸圈、纸管和纸块面的制作。
4.尝试练习。
请同学试着将平面的纸材变成立体形状,比一比谁变出的形体多。
5.交流评价。
褒扬纸立体形状做得又多又好的同学;集体讨论,解决制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各种色卡纸、挂历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课件、示范用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同学欣赏感受其魅力。
2.自主探究。
教师将纸立体造型作品发放到各小组,请同学分解并再重新组合,理解构成的形式和规律。
3.提示启发。
教师提供几种构成范例请同学欣赏后谈谈各自的设想。
4.创作表示。
(1)要求:用纸进行立体造型,要求有自身的特色
(2)教师巡回辅导,提示同学正确使用剪刀,大胆表示
5.展示评价。
同学介绍自身的作品,师生一起评价,选出“最佳作品”、“最佳创意”、“最佳工艺”等奖项并颁奖。
6.拓展延伸。
建议同学将作品摆放在学校里合适的地方,美化学校环境。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剪刀、胶水等
(教师)立体造型范例、示范用纸、剪刀、胶水、同学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教师出示各种纸立体造型作品,同学欣赏感受其魅力。出示课题《立体造型》。
2.了解感知。
(1)同学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分析资料,研究纸立体的制作方法。
(2)交流汇报,教师小结:作品通过卷、压、折、剪、粘、交叉等方法来表示。
3.研究学习。
(1)出示一张纸,设问:“谁有方法让它变成立体形状?”
(2)同学上台展示各种纸立体的制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启发。
4.尝试练习。
将一张铅画纸制作成多个纸立体形状。
5.交流评价。
同学介绍自身的方法,同学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剪刀、胶水等
(教师)立体造型范例、示范用纸、剪刀、胶水、同学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启发。
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分析其构成方法和造型特色。
2.感受体验。
将教师提供的立体造型分解并重新组合。
3.联想创作。
同学将上节课制作好的各种纸立体形状用合适的方法组合,变成一件完整的立体造型作品。
教师巡回辅导。
4.展示评价。
同学将作品安排成一个“立体造型”作品展览,互相观赏,互相介绍,互相评价。
5.教师小结。
自行车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行车的演变过程、自行车的造型特点和功能作用。
2.通过对自行车的绘画、设计,提高造型表示能力。
3.感受工业设计美,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选择各种各样的自行车为表示内容,贴近同学生活,可以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发明美,培养同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自行车为教学主线,训练同学搜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让同学在自行车的造型、功能演变中,了解自行车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具有审美价值,感受工业设计的发展。
通过学习,让同学了解自行车的结构和款式,感受自行车的设计美,学习用各种工具资料绘画自行车,设计“个性化的自行车”,培养同学的观察力、表示力和创新精神。
2.重点、难点。
重点:学画自行车。
难点:激发同学的想象,完成个性化的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资料任选一种
(教师)课件、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老师推一辆自行车进教室,吸引同学注意力。直接揭题:《自行车的故事》。
2.看一看,想一想。
(1) 课件展示,对比欣赏:早期的自行车和现代的自行车,儿童使用的自行车和成人使用的自行车,竞赛的自行车和休闲的自行车,以和载重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
(2) 了解、考虑:①自行车有哪些样式?它们各具什么特点?②、从古到今,自行车是怎么演变的?
3.骑一骑,议一议。
(1) 请一个同学上来骑一骑自行车,大家讨论: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行驶时不会倒?
(2) 观察自行车,分析自行车由哪些部件构成的。(车轮、车座、车把、车铃和车身)
4.画一画,说一说。
(1) 画一辆自行车或有关自行车的场景画。
(2) 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所画的自行车故事。
5.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上网查询有关自行车的知识,并把最感兴趣的资料摘录下来,为下节课交流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资料可任选一种,有关网上自行车知识的信息和图片
(教师)课件、优秀同学作业、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信息交流。
组织同学将自行车的资料和图片进行交流(可以全班交流,也可以小组、同桌交流),拓宽同学有关自行车的知识。
2.展评导入。
展示上节课的优秀同学作业,导入新课。
3.考虑讨论。
(1) 组织同学考虑讨论:怎样的自行车最好卖?
(2) 教师小结:优良的自行车应是造型新颖、色彩漂亮、骑踏轻便、用途明确。只有这样的自行车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揭示课题:设计未来的自行车。
4.引导探究。
(1) 联系生活,你想设计什么样的自行车?怎样设计?引导同学讨论(从自行车的造型、色彩、轻便、用途等方面进行改造设计。)
(2) 鼓励同学充沛发挥想象,开展个性化自行车的设计。教师巡视辅导。
(3) 给自身设计的自行车取一个名称。
5.作业展评。
(1) 展示同学作品,请同学谈谈自身创作的思路和自行车的个性特点。
(2) 发给同学一些货币券,组织模拟自行车买卖游戏。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油画棒、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资料可任选一种
(教师)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范画、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感受体验,分析讨论。
(1) 组织全体同学到操场上课,教师请会骑车的同学骑一骑自行车。
(2) 讨论:①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在行驶时不会倒?②自行车由哪些局部组成?(车轮、车座、车把、车铃和车身)
2.欣赏图片,学习探究。
分小组,看课本第10页,说一说:自行车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早期的自行车怎样演变成现在的自行车?
3.同学作业。
对照刚才骑过的自行车,画一辆自行车或有关自行车的场景画。
4.作业展评。
鼓励同学大胆展示、介绍自身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油画笔、水彩笔、记号笔、中国画颜料、水粉笔等绘画资料可任选一种
(教师)优秀同学作业、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等
教学过程
1.佳作欣赏,导入新课。
⑴展示上节课优秀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⑵揭示课题:设计新式自行车。
2.师生讨论,学习探究。
⑴新式自行车从哪些方面去设计?引导同学讨论。(从自行车的造型、色彩、轻便、用途等方面进行改造设计。)
⑵发挥同学想象,开展个性化自行车的设计。教师巡视辅导。
3.作业展评。
(1) 请同学谈谈自身创作的思路、自行车的个性特征和给自行车取的名字。
(2) 引导同学评选“最喜欢的自行车”,说说选择理由。评选“最佳设计师”。
(3) 举办优秀作业展览。
课外资料
1.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18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了最早的自行车。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其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才干前行,改变方向时只能下车搬动车子。
2.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
  美国是坐在四个轮子上的国家,中国是骑在两个轮子上的国家。现在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老百姓拥有5亿多辆自行车,年出口达到2000万辆。
3.现代自行车。
  现在的自行车由单一实用功能演变为娱乐功能、健身功能等,渗透着审美、健康和环保的理念。有山地车、变速车、高档赛车、电力自行车、童车,还有双人自行车、三人自行车等等。
四季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一年四季的知识,能运用花、树等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示四季的不同特征。
2.培养同学运用适合自身的绘画工具、资料表示四季,学习给诗配画或画配诗,体会画画与作诗互相融合的感觉;能用色彩表示四季的象征景色,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色彩表示力和综合发明能力。
3.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同学探究四季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1.编写思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杜甫眼中的春景,碧与白,青与红,色彩流溢,春天的美景历历在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眼中的夏天,碧绿的莲叶,茂盛而广袤,阳光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的红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眼中的秋天,色调明朗、充溢生气,充沛展现了秋季的美丽;“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眼中的冬天,则因为有了梅雪争春而更显活力,色彩鲜明。
那在儿童眼中的四季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本课以《四季歌》为题,意在通过观察、欣赏一年四季的典型美景,协助同学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有关色彩的象征意义;学习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观察力、表示力和诗画融合创作的能力。教材提供了春天的樱花、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梅花的图片,目的是为了便于同学更好地观察比较四季的特点,体会四季色彩象征意义。为了提高同学审美情趣,协助同学了解一些有关诗画融合的名家大作或同龄作品,教材还提供画家笳咏的《春江水暖》、徐英槐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潘天寿的《映日荷花别样红》和一些同学作品,并以此激发创作欲望。那么,怎样让同学结合自身的生活,加强生活感悟呢?让同学游览、观察,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这样,同学的创作才会更有生机,教师的教学也更显得有本有源。
2.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四季的特点,进行四季的诗配画或画配诗创作。
难点:画出四季的象征景色,能够在创作时表达自身的情感。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
要求:①根据同学不同年龄、知识水平、家庭环境等情况分组;②选好组长,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实际上本学期同学的分组都可以参照这样的要求来布置);③各组做好主题描述、过程分析、总结工作;④发挥组长的作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收集有关四季的资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对四季景色的描述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课前汇报。
(1)同学分组派代表汇报收集的有关四季的资料:四季的特点和其景物的变化。
(2)教师总结。
2.观看录像。
(1)播放有关四季景物的录像: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感受?
(2)同学回答后,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
(1) 出示范作:让同学说说范作的创作工具、技法和画种。
(2)进一步介绍蜡笔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作品在表示主题上的技巧区别。
4.安排作业。
(1)主题:我喜欢春天或者夏天、秋天、冬天,四季都画也可以。
(2)同学说一说创作计划。(主题、内容、色彩、工具等。)
(3)建议:选择适合自身的工具进行创作;注意色彩要体现出该季节的特点;用心创作,让作品表达自身的情感;创作完成后可配简要的文字说明。
(4)同学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同学展示、介绍作品,集体评价作品。(注意色彩和所选的季节性事物特点。)
(2)教师小结。
(3)课外作业:收集一些诗画互配的艺术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课前分组:4--6人为一组。收集有关四季的资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继续创作。
(1)同学继续创作。
(2)教师分集体和个别进行指导。
2.欣赏范画。
(1)课件出示诗画结合的名家作品,同学考虑:最喜欢哪幅画,诗与画存在怎样的联系?
(2)教师小结。
3.尝试配诗。
(1)同学介绍自身作品的特点:①主体事物特点;②环境特点;③色彩特点;④意境特点。
(2)同学尝试为自身的作品配一句话或一首诗。
(3)教师巡回指导。
4.尝试配画。
教师出示有关四季的古诗或现代诗句,让同学根据诗意配画。(注意色彩要体现出季节的特点;在作品中表达自身的情感。)
5.交流作品。
(1)同学展示作品,大家互相交流各自的诗画创意。
(2)集体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3)教师总结评价。
(4)放入档案袋。
6.拓展作业。
收集震动你的情感或有象征意义的诗,进行配画;观察自然界不同的季节特点。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有关四季的资料(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作品分析。
根据上节课所展示的同学作品,结合四季特点,师生一起分析色彩的象征意义。
2.了解色彩。
(1)教师让同学根据色彩来联系事物和感受。如:红色,使人想到火光、太阳等,让人感到炎热。
(2)同学选择一种色彩进行讲述。
(3)教师小结,讲述色彩的象征知识。
3.同学创作。
(1)主题:温暖的春天。(或者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寒冷的冬天等。)
(2)建议:注意色彩对季节的表示,突出每个季节的色彩特点。(春的明绿、夏的火红、秋的金黄和冬的雪白等。)
(3)同学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同学互评,师生共评。
(2)展览作品。
5.课后作业。
进一步探索一年四季的变化的规律,比方四季的天气变化、树木的变化和其他景物的变化等。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蜡笔水彩画等工具、探索春季的秘密(花、叶等)、收集有关四季的资料
(教师) 范画等
教学过程
1.交流发现。
(1)提问:你心中的四季是怎样的?
(2)交流在一年四季中花、草、树等景物的变化特点。
2.欣赏范画。(名作或师生范作)
(1)出示范画,提问:画的是哪个季节,你怎么知道?
(2)比较各季节范画的画面区别。
(3)教师小结。
3.同学创作。
(1)让同学选一个自身喜欢的季节进行创作。
(2)建议:要抓住这个季节的主要事物和色彩特点。
(3)同学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作业评价。
(1)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讲评。
(2)同桌参考教师提供的评价规范进行互评。
(3)评价规范:①作品是否体现季节特点;②作品是否更大可能地发挥工具资料的特性;③作品是否在构图、意境的表达上富有创意;④作品是否表达出自身的独特感受。
(4)同学修改各自作品。
5.小结拓展。
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蜡笔水彩画等工具、收集有关四季的诗词
(教师) 诗配画的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深入交流
(1)再次交流有关四季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教师小结,明确目的:本节课要完成一幅诗配画的作品。
2.分析范作。
(1)出示诗配画的范作。提问:你发现这幅作品的诗意与画之间有什么联系?画中季节的象征性景物是什么?
(2)师生一起分析范作。
(3)教师小结诗配画的特点。
3.尝试创作。
(1)让同学讲讲自身准备为哪句诗作画。(文字资料没收集到的同学,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相关诗句。)
(2)同学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品。
(1) 同学自我评价与互评相结合。
(2)展示作品:评出具有意境的作品。
5.课外拓展。
设计四季故事,进一步探索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选用蜡笔水彩画或钢笔水彩画,水粉等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四季的图片资料、范画
教学过程
1.回顾总结。
(1)师生一起总结上节课所学的诗配画的特点。
2.欣赏佳作。
联系大自然的美景和图片(包括象征色彩的图片)进行赏析。
3.畅谈感想。
同学间互相讲述四季的特点和色彩特征。
4.创作作品。
(1)主题:画出四季的象征色彩。
(2)技法:运用蜡笔水彩画、钢笔水彩画、水粉等形式作画。
(3)配一句或几句表达自身感想的话或诗歌。
5.课外拓展。
设计四季故事,进一步探索你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课外资料
1.四季诗歌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终究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雪梅二首
(宋)卢梅坡
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虽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四季基本常识。
为什么说四季轮回在于地球绕太阳公转?
一年一度,冬去春来,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根据太阳运行的位置制定了24节气,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相同,24节气告诉人们太阳在运行中有节气意义的位置和日子。据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子,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布置各个节气。这24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人们还把24节气编为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每月有两个,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相差不过一二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24节气从科学角度来说,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叫做公转)的反映,地球公转的路线是一个椭圆轨道。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年。在一年中,地球上的某一地区相对太阳来说,其位置是不相同的。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6月22日前后),就是北半球夏至的日子。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就是北半球秋分的日子。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就是北半球冬至的日子。此后,太阳直射点又北移,到3月21日前后太阳再次直射在赤道上,就是北半球春分的日子。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里包括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引起的日照角度的不同,表示出来的太阳高低的不同,也包括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表示出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的变化。在一年之中,夏季是太阳位置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就是太阳位置最低、白昼最短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季节,每年的春分、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这便是四季交替、节气往复的地球。
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变化,造成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之中出现冷热交替变换,也造成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从赤道向两极出现了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这些自然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不是吗?正是由于四季轮回,才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景色,正是由于自然带的分布,才有多种多样的与周围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动物和植物。例如在寒带的北极狐有稠密的绒毛,白熊有很厚的皮下脂肪,以抵御寒冷的气候。相反,在热带,大象身上的毛就十分稀疏,以适应炎热的环境。等等。
美丽的孔雀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2.学会用点、线、面组成花纹图案,感受图案的装饰美感。
3.培养同学对美术设计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教学,让同学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示美、发明美,并尝试美化生活。本课《美丽的孔雀》就是典型的课例。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孔雀羽毛的美感,并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和花边,装扮自身和周围的事物。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点、线、面元素设计绘制美丽的花纹或花边。
难点:根据孔雀羽毛的特征设计花纹或花边。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同学)水彩笔、油画棒
(教师)视频素材、课件、画笔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播放视频: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扮演的孔雀舞。
猜猜:艺术家通过舞蹈语言表示了哪种动物的特征?
问:你喜欢这样的艺术表示方式吗?请同学模仿孔雀的造型,在音乐《金孔雀轻轻跳》中进行舞蹈扮演。
2.出示课件,通过欣赏不同形式表示孔雀的艺术作品,同学评说其不同的美感。(有绘画的、舞蹈的、演唱的、图案的、雕塑等多元化形式。)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根据孔雀的花纹特点学习设计图案。(板书)
4.研究花纹图案的设计方法。
(1)请同学在生活中找出一些有趣的花纹图案。
(2)讨论:图案中运用了哪些设计要素?
造型方面:重复、聚散、大小、叠加等组合方法,体验不同的美感。
色彩方面:强对比、弱对比等用色方法。
5.小结:用大小不同、粗细不同、方向不同的点、线、面进行有秩序地排列,可以发生不同的美感。同时搭配和谐的色彩,更是锦上添花。
6.教师示范。
教师范画,说说其运用的方法。
讨论研究:还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表示方法?
7.同学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8.作业展评。
用设计的图案装饰熟悉的生活用品。(师生制作一些镂空的生活用品造型模板,将同学设计的图案作品衬于模板之后,感受图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评价的方式: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同学)水彩笔、油画棒
(教师)课件、画笔
教学过程
1.寻找生活中的孔雀图案,描述图案特点。
教师可事先在课前安排同学收集或寻找有孔雀图案的服饰、坐垫、帽饰、公益广告、活动海报等。
课中让同学对收集到的图案作品进行仔细地分析。 (具体从两方面进行研讨:图案整体造型、羽毛的图案设计。)
2.分析图案设计的基本要素。
(1)形的概括和变形。
(2)图案中点、线、面的运用。
(3)图案色彩的搭配:和谐而有变化。
3.同学创作。
学习色彩平涂、彩笔勾勒的方法。
(1)起稿
(2)设色
(3)勾勒
4、作业展评。
课外资料
杨丽萍,中国著名舞蹈家,被誉为“孔雀的化身”。她的孔雀舞是源于傣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模仿孔雀优美的动态,表示傣族姑娘的美丽、纯洁和善良。
山外有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全国各地各种名山大川的图片,感受山的造型之美。
2.了解简单的浅浮雕知识,尝试用各种纸材,学习撕、剪、拼、贴等纸造型技法,表示重叠的山峰。
3.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教学分欣赏和立体纸造型两局部。旨在通过大量的自然风光、名山图片的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的美感,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用纸雕拼贴组合的形式再现山的美感,激发同学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爱国热情。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美感。
难点:用立体纸造型表示重叠的山峰。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中国各地名山的摄影图片,纸材、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师)课件、彩纸、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启发谈话。
(1)出示有关黄山的图片和画作:说说自身的感受以和对黄山的认识。引入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同学的兴趣和欲望。
看图提问:你们去过这美丽的地方吗?这是哪儿?(黄山)
(2)出示黄山其他景点的图片,同学谈谈感受。
(3)说说自身熟悉的山区景色,谈谈印象深刻的景点。
(4)小结:各地的山都有不同的美感。
2.揭示课题:用纸造型表示重重叠叠的山。
3.示范制作,讲授纸造型的创作方法。
(1)边示范边讲解纸造型的制作步骤。
(2)讨论如何组合纸造型山,感受不同的美感。
(3)学习重叠排列的方式。
4.观察分析,交流表达。
(1)出示课件,播放全国各地的名山图片。
(2)欣赏美景,感受不同的美感。同学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自身的感受。
教师小结:不同的山景都可以用纸造型的方式表示。
5.同学创作,表示创意。
(1)利用不同纸材的特点,设计制作纸造型山。
(2)选用不同的色纸进行创作,注意色彩的搭配。
6.作品展示评价。
可以将作品放置在盆中,添加植物装饰,进行点缀美化。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同学)彩纸、剪刀、彩笔
(教师)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欣赏图片,感受美感。
(1)看图片,认识中国的名山大川。看看、说说、议议:我最想去的名山是哪儿?
(2)结合本地区的山水风光,说说其造型特点和观山的感受。
(3)说一说,我国还有哪些名山?讨论自身曾经看到过的名山以和观山感受。
2.分析纸造型山的制作步骤。
(1)请同学看步骤图,分析制作步骤。
(2)讨论:想一想,可以表示山的纸造型还有哪些方法?
3.研究纸造型组合、重叠的处置方法。
4.同学创作。
同学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作品展示,添制或添画一些植物进行陪衬。
6.师生互动评价。
课外资料
黄山:
  屹立在中国安徽省南部,黄山原称黟山,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修身炼丹,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黄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旅游风景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黄山“四绝”,备受游人称誉。黄山有名可数的山峰有72座,也各有特色。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皆在1800米以上。黄山不只是峰之海,还是云之海,观云海也是黄山旅游的重点之一,游过黄山的人都认为,黄山最好的景色必需登上高峰才干欣赏到,有云雾时最佳。
庐山:
以风景秀丽著名中外,气候宜人的夏季又使之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整个山体的山势非常独特,山势自东北至西南陡峻高拔千尺;而东南至西北又平缓低落成丘。庐山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因而宋代文豪苏东坡曾留下了千古绝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有奇峰峻岭90余座,其主峰名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岗岭、壑谷、岩洞、怪石散布在群峰之间,水流、溪涧、瀑布、湖潭点缀在庐山之中。庐山之美正如唐代诗人李白所称道:“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流传甚远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使庐山与深刻的哲理、思辨的色彩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使庐山西林寺尽人皆知。
华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距西安120公里,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有“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有东、西、南、北、中5峰,主峰有3: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又有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文人谓之西京王气之所系。山上奇峰、怪石、云海、鸣泉、飞瀑、古迹遍及,著名景点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和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等。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的“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
张家界:
  张家界位于中国湖南省的西北部,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维护区、天子山自然维护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核心景区。景区面积达264平方公里,3000座石峰拔地而起,800条溪流蜿蜒曲折,可谓融峰、林、洞、湖、瀑于一身,集奇、秀、幽、野、险于一体,“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被中外游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中国山水画的原本”。1982年,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全国第一园。
灵璧奇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灵璧奇石的欣赏,感受自然美。
2.利用石头、颜料和其他资料进行简单的造型创作。
3.培养同学珍惜自然资源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同学创作、表示的欲望,提高设计、制作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教材用大篇幅介绍了安徽灵璧奇石。通过对灵璧奇石的独特形态、色泽、质地、纹理等方面的欣赏,让同学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创作表示的欲望,提高他们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石头,在路边、溪涧随处可见,随处可捡。将它们拾起、洗净,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色彩和肌理极为丰富。用石头造型可以较为夸张、概括又极具变化,加上线、铜丝、螺丝、纽扣等实物装饰或彩绘等方法装饰,极易激起同学的学习兴趣。本课意在引导同学根据石头形状、色彩等特征,通过有趣的石头造型设计,在玩耍中提高同学的发明能力和动手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石头造型设计、制作。
难点:石头造型的新颖和富有美感。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各种形状、色彩、肌理的石头(洗净、晾干),记号笔、水粉颜料、毛笔、笔洗筒、彩色纸、剪刀和生活中的废旧资料等
(教师)课件、石头造型作品、各色颜料、透明漆、AB胶或502快干胶、吹风机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 课件演示: 灵璧奇石是地球造山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的杰作。(有关灵璧石的知识和赏石文化的简介。) 让同学欣赏安徽灵璧奇石,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揭示课题:《灵璧奇石》。
2.分组探究。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石头作品。
(1) 把石头动物作品分发给各组,组织讨论:
石头动物作品抓住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石头动物作品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比较,在造型、色彩和花纹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石头动物作品夸张了自然界中动物的哪些地方?
(2) 继续发给每组几块石头,在小组内继续研讨:
让同学把石头横放,看一看像什么,能变成什么?再竖放,看一看像什么,能变成什么……
把几块石头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看,又会发生哪些联想。
(3) 小结石头艺术作品的制作步骤。
第一步:设计构思——可以从较大的石头入手,也可以多块石头加以组合,对石头的原有形状加以想象。
第二步:固定——确定作品造型后,将石头之间用AB胶或502胶固定。
第三步:装饰——根据表示需要,用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制,也可以用实物,如铜丝、毛线等加以装饰。
3.作品欣赏。
课件展示,组织同学欣赏不同资料和方法创作的石头作品。
4.实践活动。
(1)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石头的特征,利用身边的资料和工具,进行石头造型设计制作。(既可一个作品,也可一组作品。)
(2) 教师在资料选用和个性化设计上进行指导。(提示:儿童颜料不能太稀,因为颜料太稀不易着色,效果和色彩不佳。)
5.作业展评。
(1) 组织同学相互观赏、交流和评选,评出创新奖、优胜奖。
(2) 在教室里安排优秀石头设计作品展。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同学)搜集各种形状的石头、铅笔、彩色水笔、水粉颜料、毛笔、笔洗筒和生活中的废旧资料等
(教师)石头造型作品、AB胶或502胶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 欣赏教材中的灵璧奇石图片,感受奇石自然美。
(2) 揭示课题:《灵璧奇石》。
今天,同学们带来许多形状各异的石头,老师也带来了用石头制作的作品。(出示教师范作)大家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把石头做成这么好看的小动物的呢?
2.深入研究,分析归纳。
(1) 老师分解石头小动物:身体——石头形状有很生动的动态;
耳朵——两块小小的石头;
尾巴——独特的石头。
(2) 把其他卵石作品分发到各小组,供同学继续研究、学习。
(3) 归纳卵石动物的造型特点。(夸张、概括又极具变化)。
3.同学创作。
请同学拿出自身所带的石头,进行卵石艺术品的发明。
(1) 设计构思——可以从较大的石头入手,也可以多块石头加以组合,对石头的原有形状加以想象。
(2) 固定——确定作品造型后将石头之间用AB胶或502胶固定。
(3) 装饰——根据表示需要,用水粉颜料、油画棒等绘制,也可以用实物,如铜丝、毛线等加以装饰。
教师和时为同学提示、指导。鼓励同学发挥想象力,大胆发明。
4.欣赏交流。
请同学说说自身作品的特色与想法。谈谈在创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
5.课后拓展。
在周末或假期,同学们可以和家长亲一起到大自然中找一找造型独特的石头,并进行艺术创作。
课外资料
1.奇石概念。
  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称之为水石,韩国称之为寿石,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包括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和岩石等。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奇石大致可分7类:造型石、纹理石、矿物晶体石、生物化石、事件石、纪念石、文房石。一块佳石,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是无声的歌、不歇的舞。
2.赏石文化。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短命。”观赏奇石,要讲究瘦、漏、透、皱、清、丑、顽、拙、奇、秀、险、幽等12个方面,更主要是要从质、形、色、纹、势等方面去掌握奇石之美。欣赏奇石,要观石形之均衡比例、走向线条、力点、动感等;观石之质地变化,纹理变化,色度浓淡;观石之沧桑痕迹,古朴韵味,文化内涵等。
3.关于灵璧石。
  “天下第一石”之灵璧石,亦称“灵璧”,以其瘦、漏、透、皱、伛、黑、声、丑、悬九美具备而名扬天下,威振四方,品位至高至尊。灵璧石大体可分为磬石、龙鳞石、五彩灵璧石、花山青霜玉、透花石和白灵璧石6大类。
宋代诗人方岩曾写过一首赞美灵璧石的长诗《灵璧磬石歌》
    灵璧一石天下奇,体势雄伟何巍峨。
    巨灵恕拗天柱掷,平地苍龙卷首尾。
    两片黑云腰夹之,声如青铜色如玉。
    秀润四时岗岗翠,乾坤所宝落世间。
    ……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瀑布的知识。
2.培养同学对瀑布等自然景物的观察能力,学习用线条的疏密变化、明暗对比等方法来表示瀑布。
3.启示同学维护水资源,进一步培养同学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瀑布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从高山奔腾而下,或婉转流长,或哗然呐喊,或清脆悠然,昭示自身无可抵挡的力量,向世人展示它那洒脱自信的风采。这种风采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牵动了他们那激昂的心灵。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表达,可见诗人眼中的瀑布的震撼力。而现代著名的国画家李可染以其作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则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瀑布的形态之美,抒写了心中无限的热爱与赞美。
“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对自然的观察、解读和表示是非常重要的。本课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为题,意在通过了解有关瀑布的知识,欣赏名家大作,培养同学学会运用线的疏密变化和明暗对比如法进行造型。激发同学维护水资源的意识。教材选用李白的诗歌、李可染的国画以和各种瀑布的图片和资料等内容,目的是使同学对瀑布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观察和表示的欲望,训练他们对线条、明暗的表示力,对自然景色的取舍能力,进而培养同学对祖国的名瀑大川的热爱之情。
2.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的线条和明暗对比如法表示瀑布。
难点:画出瀑布的特征和美的感受。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02: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