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0 14:10:00
|
只看该作者
(一)辨声揭题。
1、课件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同学大胆猜,激发同学参与学习的兴趣。
2、当同学听到猫的叫声“喵……喵……”而猜出猫时,教师随即揭题。
(二)回忆交流。
1、回忆: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猫?听到过哪些有关猫的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猫是怎样的?
2、同学分小组交流后,选派代表汇报。
(三)讨论分析。
分小组抽签讨论以下问题并汇报:
1、猫主要由哪几局部组成?(课件播放猫的头部、躯干、四肢、尾巴等。)
2、猫的头部由哪几局部组成?各有什么作用和特点?(课件随机播放猫头的特写镜头。)
3、你见到过的猫的毛色是怎样的?(课件播放猫的毛色图片。)
4、猫的坐、卧、行、走等动作有什么变化规律?(课件播放相关画面。)
(四)欣赏感悟。
1、播放《猫和老鼠》等有趣的动画片片段或图片,体会猫的各种不同动态造型和夸张造型,进一步激起同学的表示欲望。
2、展示潘天寿、黄胄等画家画猫的作品,欣赏体会生动的瞬间猫的神态。
3、展示优秀同学作品,激活同学思维,鼓励发明性的表示。
(五)练习体验。
1、作业要求:选择自身喜欢的资料,发明性地表示猫。
2、教师巡视辅导:从构图丰满、主题突出、情节生动、色彩鲜艳等方面予以指导。
(六)交流评价。
1、给自身的作品编小故事,小组间讲述交流。小组评出优秀作品,予以全班展示。
2、课后鼓励同学模仿《猫和老鼠》自编连环画小故事。
关于猫的趣味小知识
猫有230根骨头,比人多24根。猫的听觉比人和狗灵敏。相对身体尺寸而言,猫有比任何哺乳动物都大的眼睛。猫正常的脉搏每分钟大约110至170次之间。猫正常的身体温度大约是39℃。猫的垂直跳跃高度能达到自身身体高度的5倍。猫的鼻纹是惟一的,没有任何两只猫的鼻纹是一样的。猫对女人的反应大于男人,原因是女人声音的频率比男人更高。家猫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大约是55至60公里。猫是最爱睡的哺乳动物,一天中大约有16个小时在睡觉。
猫捉老鼠、爱吃鱼的秘密
猫是捉鼠能手早已家喻户晓,猫爱吃鱼也可谓众所周知。但猫为什么要捕获老鼠、爱吃鱼,这个秘密就不能说人人皆知了。老鼠这种动物,体内含有一种能提高夜间视力、叫牛黄酸的物质,而一向善于在黑夜活动的猫却没有这种物质,假如猫的体内长期得不到牛黄酸的补充,那么,这只猫就会丧失夜间视觉的能力。猫为了补充“营养”,摄取牛黄酸,保存它夜间活动的习惯,就必需大量捕获老鼠。科学家经过反复的实验分析,发现鱼肉中也含有大量的牛黄酸,这也是猫爱吃鱼的原因所在。
大牛和小牛
一、编写思路
牛是勤劳的象征,历来喜为文人墨客赞赏和描绘。
本课教学时要利用同学积累的有关牛的知识,通过观察、记忆和想象,了解牛的基本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比较各种牛的异同,概括地画出牛的形象,画出老牛与小牛的不同特征,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母子情”或“父子情”,在心中树立牛的美好形象,进而感受自身和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敬老爱幼的保守美德。
学习概括牛的外形基本特征,掌握和表示牛的头和身体的组合关系(身子的大小比例、头转动的角度)是上好本课的基础。教师应为同学创设感知和了解牛文化的条件,使同学对牛的种类、体形、牛角的区别和与人类的关系有所了解,并能择其熟悉的一两种加以表示。为此教材中编排了李可染的《牧归》、韩滉的《五牛图》,为同学了解牛文化提供图例。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如何表示老牛和小牛之间的亲密关系。为此,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表示这一主题的情趣盎然的优秀同学作品。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同学读懂其景其情。
城市同学对牛不太熟悉,而对在动物园见到过的熊猫、猴子、小鸟等较熟悉。教学时也可根据同学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所能表示的内容。当然,还可以让同学课前多途径收集牛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以此来了解牛,加深对牛的印象。
(一)了解并表示老牛和小牛的不同特征。
(二)能表示出老牛和小牛在一起的局面。
(三)培养敬老爱幼的良好品德。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老牛与小牛的不同特征。
难点:能表示出老牛和小牛之间的亲密关系。
三、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的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常用的绘画工具资料
(教师)牛的图片、录像资料以和各种美术作品、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请同学收集牛的图像、文字资料,初步了解牛的特征和与人类的关系。
2、可提以下问题让同学探究:
你认识哪几种牛?这些牛分别有哪些主要特征?牛有什么用处?你喜欢牛吗?为什么?
(二)创设情境。
1、欣赏《五牛图》,述说观感。
提问:你知道这幅画吗?你知道画家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吗?
2、“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3、展示有关牛的历代民间工艺品,包括剪纸、绣品、陶艺、布饰等,说明牛作为勤劳奉献的“形象大使”,历来喜为人们赞赏。
(三)欣赏体验。
1、观赏教材范图,作引题谈话。
2、可提问:范图主要表示了什么?(大牛和小牛、老牛和小牛。)老牛、小牛象征着什么?(父与子或母与子。)图中哪些地方表示了老牛与小牛亲近的关系?你的家长是怎样爱你的?你又是怎样尊敬长辈的?
(四)掌握特征。
1、掌握老牛、小牛外形的不同特征。
老牛:体大,牛角长而弯,尾巴长。
小牛:体小,没长角,尾巴短。
2、教师引导同学观察课件范图,也可在黑板上作动态造型。
(五)引导构思。
1、围绕主题,作构图指导。
老牛和小牛在干什么?它们的姿态又是怎么样的?
①老牛听小牛说悄悄话,老牛的耳朵就要贴近小牛的嘴了。
②老牛在给小牛作跑步示范,撒开四肢跑得欢,还回过头来看看小牛有没有认真学。
③老牛和小牛惊讶地看着周围那许多观赏牛场的小朋友,好像在说……
④老牛和小牛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像在进行选美竞赛呢。
启发同学想象老牛和小牛其他的亲密场景,如:一同嬉水、争草吃等。
2、围绕背景,做着色指导。
课件展示:主体不变,作背景变换。(一会儿是青青的牧场,一会儿是强烈的色彩……)
(六)作业要求。
1、选择自身喜欢的工具资料和表示方式,表示老牛和小牛的不同特征和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七)作业讲评。
1、请同学根据自身的画编故事,评出“温馨”奖。
2、课件播放斗牛等情景,鼓励同学课后继续探究、表示其他不同种类的牛。
美丽的丝巾
一、编写思路。
色彩绚丽、飘逸多姿的丝巾悄悄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本课教材从“艺术与生活”的角度引导同学欣赏各种美丽的丝巾、动手制作“丝”巾、用自制的漂亮“丝”巾装扮自身、装饰物品,以此来培养同学美化生活的能力和美术技能技巧。
教师可以鼓励同学自主探究,让同学在课前通过收集身边的丝巾,查阅丝巾的图片、文字资料,从人文的角度去欣赏、感受丝巾的美,同时了解有关染布的知识,激发同学的创作兴趣。
教材中介绍了用折染的方法制作丝巾,并展示了一组漂亮的折染作品。教师可以在折染的基础上,交叉一些保守染布方法和其他一些方法让同学借鉴(如滴色法、泼色法、揉纸法、扎染法等),拓展同学的创作思维。教师要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尝试,让同学把自身的方法与同学分享,相互启发。在同学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可以让同学尝试用自身染出的图案来装饰自身准备好的白色衣服、布料等,美化生活。
(一)了解丝巾美的特点,懂得其装饰作用,了解折染的基础知识。
(二)掌握基本的折染纸法,提高同学的配色和染色能力。
(三)感受染色“丝”巾之美,培养同学美化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丝”巾染色的多种方法。
难点:“丝”巾染色方法的多样化。
三、课前准备
(同学)收集身边的丝巾,查阅丝巾的图片、文字资料,准备水彩或水粉颜料、宣纸或其他吸水性强的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染料、布料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丝巾之美。
1、请一组同学随着音乐展示自身收集到的丝巾(或系于颈,或包于头,或披于肩,或缠于腰,或作手提袋)。
2、提问:喜欢这些丝巾吗?为什么?这些丝巾为什么这么漂亮?
(二)欣赏观察,审美体验。
1、请同学拿出自带的丝巾,介绍其特点。(如色彩、图案等。)
2、提问:你了解丝巾吗?同学交流丝巾相关的常识。
(三)尝试折染法制作“丝”巾。
1、依照书上的折法练习折染。(可单色,也可双色或多色。)
2、讨论:还有哪些折法?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身折染“丝”巾的心得。
纸的折法
纸的折法有:井字折、米字折、辐射折、自由折、六折法。
3、小组讨论:除了折染法,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制作“丝”巾?
4、教师演示其他染法:滴色法、泼色法、揉纸法、扎染法等。
染纸方法
染纸方法有:蘸染、点染、晕染、井字染、米字染、辐射染、浸染。
5、同学用新的染色方法制作“丝”巾,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习拓展。
同学用自身染制的“丝”巾装扮自身或同学。
(五)体验胜利。
以小组为单位,随同音乐,用自身设计的“丝”巾轮流扮演。
美丽的花瓶
一、编写思路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瓶子为载体,从感知、认知到探究、表示,多层面地拓展同学的学习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