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4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犯焉识》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00:1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犯焉识》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归来》的小说版《陆犯焉识》在一周之内被我抽空看完了,为什么这么慢呢,因为我的眼镜干涩难耐,看一个小时感觉就要瞎了。

  小说的主人公陆焉识的命运,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写。那个时代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沁血的小说。

  我都替小说里的人物羡慕那些去国外留学而留在那里的亲人,大女儿丹琼,在上海时候家境还算富足,快成年后随叔父一起去欧洲比利时,之后又嫁到美国生儿育女。一生富足。而家人在国内所受的艰苦不是她用眼泪就可以体会的。陆焉识的弟弟也是个幸运的人,尽管从小生活在神童哥哥的阴影下,但他的命跟哥哥比起来真的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老陆当年为什么就不留在美国呢?国内有他的什么啊?一个他并不喜欢的恩娘,一个他当时很讨厌的媳妇。非要说有什么,那可能就是作为长子驻扎在他骨血里的责任感吧。

  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他为了看小女儿丹钰的一段科教影片,运用了所有的有限资源去贿赂看管,大雪地里来去行走二十公里。出的汗跟泥土一样的棉袄里混合后就是一个个冰刀,每一步都有冰刀在皮肤上蹭过,等他死里逃生回到牢营后已经被磨得退了一层皮。在牢里,亲情于他们就是生死的唯一牵挂,宁可冒死只赶上结尾的5分钟也认为值得。而亲情对于那些在牢外的人,却是避之不及的瘟神。害怕跟牢里的人产生一丝丝关联。这也就是为什么坐牢的父亲可以为看女儿短短5分钟的影片而冒生死危险,而女儿却对逃狱来看她们一眼的父亲用英文喊话,让他去自首。

  那些在大草漠开荒的死里逃生,他没有跟儿女亲人讲过,因为他知道他们并不关心。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受的苦比天大。他也没法跟老年痴呆的婉俞讲,即使她是清醒的,他也不会把自己如何挨饿,如何受冻,如何用手指抠干草一样的大陆犯焉识读后感便,这些非人的苦难讲给最爱他的人听。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岁月还是用纸笔记录了下来,他讲这些是写给孙女,写给婉俞,其实最多的还是写给后人,不要遗忘这段历史,不要再重蹈覆辙。

  文中用婉俞的老年痴呆映射了当代中国人的集体失忆,大部分人不愿意去触碰伤痛的过去,大家喜欢娱乐至上不喜欢悲情。这当然也是执政者最喜欢看到的一群国民,没有人去纠结过去他们犯下的错,因为都是过去的事了,三四十年前的过去跟我们这代人又有多大关系呢。但是不让犯错的人正视他所做的错事,那结果就是一遇到变动就会重拾那根棍棒,随便给你扣上扰乱治安,扰乱社会和谐的罪名。这些罪名跟文革时期的所谓反革命,臭老九又有多大区别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00:14:58 | 只看该作者
小说里尽管没有过多的描述开荒的过程,但是尽管不经意的几点描述,也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盲目的开荒给环境造成了多大的破坏,给青海周边的藏族人民带去了多少愤恨。青海湖里的鱼,一开始凿一个冰洞就可以看见鱼噼里啪啦往外跳,可没有几年的工夫,就只能用炸药来炸了。面对一条条被炸上冰面的死鱼,藏族人民只能念经帮他们超度。野生动物被人侵占了领地,没有了草只能被迫迁徙或者成为人的腹中食。藏族人在这里生活了上千年,突然来了一帮人说要统治这里,外人只知道党给藏族人民带去了电灯电话和公路,却从不关注他们从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掠夺走了什么。如同抢劫入室一样,抢完东西后还要让人感谢他不杀之恩。

  迟暮之年的陆焉识终于得到特赦,左盼右盼回到了亲人身边。让读者心疼的是,此时的他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以弥补二十多年的牢狱之苦。但是妻子的失忆,儿女的横拦竖挡和怨恨并没有给他多大的温情。但好在妻子还在,还拥有了五六年的陪伴。七十多岁的他成了家里不用花钱的佣人,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取送邮件,陪婉俞,写回忆录,教小朋友英文。七十多岁了他还可以精力充沛的做这么多事情。但是老光棍女儿的婚姻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彻底多余的人,女婿想赶他走,儿子又不接受他,妻子已经离他而去。苦难造就了老爷子硬朗的体格,也造就了那个年代的人硬邦邦的心肠。

  即使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过多的苦难仍然能锤炼人的心肠,使得他对别人乃至家人的苦难发不出来同情心,比如大姑比如三婶。因为她们觉得自己苦“那你别人的苦怎么跟我比?我连自己都没办法怜悯又用什么来同情你?”

  老陆晚年的凄凉让我又想到了宋的父亲,同样的没有为家庭做任何贡献,没有为子女留下任何财产,只会给家人带来痛苦,区别是老陆是时代造成的,而老宋是媳妇的出轨导致他破罐子破摔造成的。我会同情老陆得不到子女的谅解和孝顺,会心里暗暗骂他的儿子心肠太硬,太自私了没有人情味。但是如果老宋就是老陆,我是他的家人,我会做到几分?我想充其量我也就做到丹钰的地步。做不到婉俞那种付出。一旦人的本真被剖析放大后,你会发现你做不到你认为的那么好的自己。他一生的错和无能不能成为他无权享受晚年的理由,老人都是可怜的,即使是杀人犯到了老人,那张脸也会让正常的人心生怜悯,不禁联想到自己有一天,手也会像他一样干瘪,背也会像他一样驼,脸也会像他一样难看,气质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尽量做个心肠软的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00:15:02 | 只看该作者
陆犯焉识读后感

  前不久,张艺谋导演偕同老搭档巩俐以及著名演员陈道明拍摄了电影《归来》,上映之后引起了不小反响。片中演员表演细腻到位,人物心理刻画淋漓尽致,看过之后,令人百感交集,为两位主人公的真挚感情,为现实生活对他们造成的深刻伤害……

  该片改编自女作家严歌苓的作品《陆犯焉识》,其实也只是选取了作品的结尾部分,并且做了修改。在我家书柜里也放了一本《陆犯焉识》 ,之前似乎看过一遍,但印象不深,这次看完电影之后再次翻出来,静心阅读,慢慢读出了一些味道。较之电影它涵盖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内容 。

  先说说作者严歌苓,她是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之一,好莱坞专业编剧。她作品众多,且获奖作品也很多,短片小说《少女小渔》,《女房东》获台湾《中央日报》第三届,第五届文学奖,长篇小说《扶桑》获台湾联合报副刊小说大奖。其作品还有《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金陵十三钗》,《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等等。严歌苓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留学美国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厦门大学教书,是当时著名的翻译家。之后有长达20年的大西北监狱生活。《陆犯焉识》跟她的祖父有着密切联系。

  小说就是从茫茫的大西北, 辽阔的大草原开始的,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主人公焉识此时是个中年犯人,被大卡车从上海送到青海的荒漠中服刑,罪名是“反革命”,刑期是无期。源源到来的大卡车,严重破坏了原本祥和的草原生态,以至于让那些草原之主“狼”也待不住了,开始了迁徙。而无数的囚犯则死于高原反应,死于饥饿,死于寒冷,死于开垦荒地的劳累。焉识的番号三年 后从 2868号到278号,也就是说,他成了严寒饥饿劳累最难以杀害的人之一 。他得以生存除去要克服严酷的自然环境之外,更要应对来自同类的迫害,他装口吃,少说话,学习察言观色,这与年轻时候一个留过洋,会说八国外语获得博士学位的他是怎样的不同?

  时间回到三十年代的旧上海,陆焉识的家,一个有房有车的大户人家的公子哥;随后转到美国华盛顿,变为风流倜傥的留学生。在美国的五年当中,焉识是一个随和凑趣,说话俏皮,哗众取宠的人。他的个性是张扬的,出手是阔绰的,在他的继母不间断寄钱给他的日子里,他似乎忘却了自己从哪里来?将来要回哪里去?他活得肆意而放纵,他不负责任地跟女孩子交往,然后再逃开。他无疑是聪明的,学会了多国语言,并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获得了博士学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00:15:07 | 只看该作者
小说就这样穿插着,一会儿在西部草原,一群犯人和犯人之一老几(他是焉识在监狱中的名字),说到老几这个名字,似乎在监狱,犯人都不配拥有自己的名字,都是代码,老几就是陆焉识的代码!一会儿又回到焉识旧日在上海的生活,和继母恩娘和妻子冯婉瑜之间的生活琐事,以及留学归来后的工作状况。

  在西部监狱中,作者描写了除焉识之外诸多犯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管教人员对待或者说对付犯人的态度和伎俩,还有犯人之间为掠夺有限的资源而相互伤害……其中写到那个16岁的小犯人梁葫芦,被堵住嘴巴,捆在马缰绳上,被马拉着在雪地上奔跑,后脑勺被磨得露出颅骨!还有焉识逃跑后回来,河北籍管教干部为了报复他,用死套绑住他的腿,企图废了他的一双腿。在那里所有人都是缺乏尊严的,所有人都是苟延残喘的。人性是黑暗的,人与人之间是戒备的,信任是不存在的。

  或许是漫长的监狱生活太乏味了,焉识慢慢回忆他的前半生,回忆他的太太冯婉瑜,他发现之前自己并不了解太太,也并不喜欢她,一直以来只是被动接受那个来自继母安排的婚姻,但在监狱中,他意识到婉瑜是爱他的,并为他默默做了很多事情,他逐渐发现婉瑜的美好,他渴望回去见见他,趁自己还有气力。于是有了他精心策划的逃跑,这段情节张艺谋在《归来》中有展现。小说中,焉识九死一生,历时几个月,辗转几千公里,从青海荒漠中回到上海自己的家。但在最近接亲人的时刻,为了避免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却选择了不见面,只是远远地跟在妻子孩子后面,感受些许亲人的气味!何等令人伤感的情节,何等无奈的人生!是谁造成这样的痛?又是谁给了他们无谓的伤?

  逃跑归来后,焉识做了一个决定,离婚!成全妻子和孩子们,不要再因为有个罪犯父亲和丈夫而备受歧视,那时候他以为自己永远回不去了,会死在这片大草原中。作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心里是绝望的吧,他割断了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此了无牵挂了!?可是没想到的是,他还有恢复自由的一天,在被关了二十多年后的70年代末,他回到了上海。可是他的妻子婉瑜却因患病再也认不出他!他不能跟离了婚的婉瑜住在一起,只能住在儿子家中,但每天清晨都要去看望婉瑜,陪她聊天,陪她一起等待她记忆中的丈夫回来!日复一日,在无望中等待,也在等待中和婉瑜越来越亲近。令人意外的是,当他带婉瑜回到他争取回来的曾经住过的小楼,她竟然一下子准确地走对了路!在他们的小楼里,婉瑜安静多了,他们复了婚,做回了夫妻!

  在焉识从大西北回到上海之后,他在美国的大女儿和在比利时的弟弟曾回来探望他,弟弟不无感慨的看着那个自己曾经膜拜的聪明绝顶的哥哥,比自己老了不知多少,难过的不能自已,他说他一直在想:像阿哥这样的天才,天底下最好的房子就该给他住,最好的汽车就该给他开,最好的吃的就该给他吃,才公平。可是他的哥哥竟然遭了那么多年的难!在弟弟和大女儿的眼中,这是怎样地不可思议?怎样伤害了他们最优秀的亲人!

  婉瑜在自己家中安静地去世后,焉识开始写作。在20多年的监狱生活中,焉识曾用盲写 方式记下了诸多内容,聪明的他还有一项常人无法企及的特异功能,就是不用纸笔,在脑子里写作,并且一篇一篇按顺序编号,归档,内容不限,调理清晰。在孙女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对这段生活的记录。

  故事的结局是他离开了和小女儿一起生活的房子,离开了上海,留下一封简单的书信。带走的只有自己的衣服和婉瑜的骨灰。

  《陆犯焉识》讲述了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年轻时候意气奋发,风流倜傥;中年因为战争和亲人分离;老年时候在监狱度过漫长的20多年;最后好不容易和亲人团聚,妻子却因失忆认不出他。焉识一生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透过小说,也看到了诸多人性的自私,做人尊严的丧失!同时愈发衬托出历经磨难之后两夫妻之间平实的温暖,和相伴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00:15:11 | 只看该作者
《陆犯焉识》读后感

  很久之前,大概是受电影《归来》的影响,准确的说是受了社会舆论的影响,因为电影并未去看,因为当时觉得像我这种有些愤青和神经质的人,是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的,怕体会,怕感悟,怕揭伤疤,虽然自己都搞不明白究竟是揭了谁的伤疤,但总觉得伤疤一揭开就会有一股腐臭之气,我是很怕闻到这个味道的,也分不清这个味道是来自某一个仍被观赏着的身体中,还是由于人跟人靠的太近,而生存的空间又太狭小而不自觉弥漫开来的,那么肆意,甚至是招摇的向世人挥手,宣告着自己的存在。终归还是买了《陆犯焉识》,想要细细来读一番的,读书是私密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调整心情的,似乎我就安全了。惭愧的是,书并未读完,只是匆匆翻了几页,就闻到了那个味道,在如此宁静的状态下,却感受到了煎熬的感觉,越是云淡风轻的叙述,越可能隐藏着血腥的味道,受不了,弃之……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归来》,心里的感觉并不是很震撼,因为毕竟是从爱情片的角度来描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或许这也是编剧和张艺谋成功的地方,谁还受得了血雨腥风的电影啊,又不是美国大片,追求视觉震撼,也不是韩国鬼魅片,挖掘心理恐惧,平实而细腻的东西最能触及心底柔软的地方。当然我也揣测这样的风格才更容易让影片顺利上映。从我的角度而言,不是说爱情不重要、爱情的折磨不痛入心扉,只是在民族大义这些东西面前,个人感情往往会被旁观者弱化。道理类似于,到医院看病,你在那里死去活来,惴惴不安,医生往往三言两语就把你打发了,不是说医生不重视你,只是见得多了,他有把握不需要调查祖宗三代,佯装嘘寒问暖便能诊断,这就是旁观者的角度,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哀怨情仇,在爱情中表现尤为明显。当然,冯婉喻那个一次又一次出现在5号的身影还是让我很揪心的,听见钢琴声,一路飞奔上去的那个脚步声还是让心中五味杂陈的,陆焉识假装出现在火车站期盼能被认出而不得的落寞眼神还是击中我的,归来,还能归来吗?是身还是心?一个畸形的时代,毁掉了多少东西,家庭?文明?人性?尸骨无存了,还能回来吗?主人公最后还是幸福的,总要给人一丝活路嘛,一个可以满怀憧憬的继续着心中的那份爱慕和等待,一个可以弥补这么多年的愧疚,终于可以不受干扰的陪伴,逝去的已然逝去,幸好还有当下,只可惜这当下短了点。对于电影的总体评价就是煽情到位、演技出色、电影有深度,但是就是差了那么一点,就是没有直击到内心最敏感的那个点,仿佛女人快要高潮似得,但就是少了那么一点,在一些不甘心,一些踌躇中完篇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有那么一些失望的。

  看完了电影,总觉得不看原著,有点不甘心,于是乎,翻箱倒柜把那本灰色基调的书挖了出来,大大的电影人物照片赫然印入眼帘,无知者无畏,我抱着观赏爱情片的心态开始了追溯时光之旅。说实话书读的不够细,因为有些着急了,画卷太大,很着急的就想要满幅打开,一览全貌,但至少是读完了,有感觉了,有了想要来说说的冲动了。

  首先,读完我就知道电影的难处了,原著枝蔓实在是太大、太细了,人物的时间跨度又太大,文字的魅力实在太说不清道不明了,所以通过未曾经历的人来演,仅仅2个小时的镜头显然是没有办法诠释的,故这种用结果的凄惨、无奈和温情来折射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往的手法,也许是很合适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00:15:15 | 只看该作者
其次,看完书不用多加分辨,就能感受出作者是个女的,而且是个经历过磨练的有生活体会的女人,因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落到了实处,没有那种飘飘荡荡的虚无感,笔尖又那么细腻和敏感,不是女子无它。

  最后,来讲讲这本书本身,它是平实的,因为主人公的心态始终是安静的,即便有那么一些激情澎湃、热情沸腾、据理力争的时刻,但最终还是归于平静了,因为无啥可争,时代的畸形已经决定了越争越窘迫,越争越尸骨无存。这本书又是自然的,仿佛不是小说,不是一个个编撰出来的人物,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人和事,作者只是简单的誊抄了一遍,那么波澜不惊,这都归功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武侠小说里流行一句话,高手应该是“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的”,而严歌苓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貌似什么情绪都没有,只是事不关己的娓娓道来,实际已经将所有的情绪都渗透在里面了,有血有肉到几乎惨不忍睹。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我们是熟知的,却又是陌生的,我们知道它的荒唐和血腥,但又无法真正体会它究竟有多残酷,每读完一章,我想便多了一份体会。书中涉及到的人物非常多,每个都有血有肉,性格特征明显。内存有限,只能来讲讲印象最深的几个,陆焉识,曾经满腹学识、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追求自由、为人谦和,却又自命不凡,不管是对女人还是对知识,当然这两样东西都让他付出了致命的代价,在经历了人性的摧残之后看清了心底的爱情,同时也变得有些“狡猾”,成为了一个结巴老几,懂得贿赂,懂得利用学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再是一个“没有用场的人”;冯婉喻,一个典型的江南女子,温婉安静,骨子里却又娇柔百媚,对爱情忠贞坚持,为了自己的爱人牺牲了肉体和自尊,始终记得婉喻剥蟹黄的描述,我没剥过,准确的说没这样多的剥过,但想想都觉得指甲疼,无怪乎,陆焉识要从馊臭的食物中抢回来塞进嘴里,那一口口的哪是蟹的肉,分明是婉喻心上的肉啊,晚年的婉喻不管在电影里还是书中,终究是幸福的,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终于可以自由的去爱了,没有恩娘、没有其他女人、没有监狱、没有闲言碎语、没有儿女的压力,脱去一切束缚,尽情的去享受心里那份岩浆般的爱情;念痕,一个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独立坚强,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无怨无悔的付出,当发现这份爱存在瑕疵时表现出的果断勇敢,都赋予了这个人物鲜艳的光彩;大卫,忘恩负义,以无产为资本,以无耻为荣耀,典型的无产阶级无耻之徒,这是让我很意外的一个地方,作者居然写出这样一个人物,哈哈,不是应该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吗?大实话让人喜欢;陆家的小女儿,有貌、有才的女人,因为有个反革命的爹成了老小姐,这里同样出现了一个无产阶级的无耻之徒,就是她最后找的那个男人,一无所有,只有三个满怀心机的孩子,却把无用当资本,把霸占陆家房屋当任务,想想这就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哀,为了找个男人而找个男人;陆家的儿子,拥有典型的经过那个时代的洗礼而成长起来的性格特征,失去了爱情,谨小慎微、自私自卑、一股暴虐之气;邓指,这是一个微妙的人物,一面是个文革的捍卫者,一面又是文革的牺牲品,一面扮演着监工的角色,压榨出人性的每一滴尸油,一面又展现出自己的温情善良、软弱无助;梁葫芦,一个孩子,一个把自己身上所有优点缺点都无限放大,活得肆无忌惮的孩子,这是这本书中矛盾冲突最典型的一个人,如果把他的角色拍出来,我相信视觉冲击也是最大的一个,为了一个馍,将母亲砍的血肉模糊,亲情在他眼中简直一文不值,为了骗取一份伙食,每日与尸同睡,人性在他眼里更加不值一提,但他却为了从老陆身上寻找亲情,愿意失去半块头皮,愿意将骗来的食物与人分享,在你满满以为他终究是个孩子时,却又想用老陆的命来换自己的命,所以他终究是个孩子的同时,也终究是个人,是个怕死的有血有肉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00:15:19 | 只看该作者
有句极端的话叫做“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满清之后无汉人,文革之后无信仰,改革之后无道德”,话虽过激,道理却实在,中国文明存在太久,根蒂太深,也经历太多,正因为一路颠簸的时间太长了,所经历的磨炼也实在实在太多了,简直跟挨了面目全非掌似得,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的以积累文化、沉淀文明为傲的中国,早已不是文人墨客的天堂。我们总是站在高处鄙视美国人的侵略性文明,鄙视日本的根基浅薄,自诩是炎黄五千年的后代,为那日益垒上去的数字而沾沾自喜,这种时候觉得最可笑的就是,貌似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需要我们也不曾满足——自由。人与兽之区别,在于情感的衍生、语言的发展,填补情感,靠得就是将各种七情六欲表达出来,这就产生了对自由的渴求,也是为人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我们有吗?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字眼,就是“自由”二字,不管是陆焉识反抗包办婚姻时,通过与望达和念痕的情感纠葛,彻底成为一个毫无愧疚之心的浪荡公子,所争取的情感的自由,还是在那个文化被践踏,把无理说成有理,自成一派互相倾轧,而陆焉识通过保持自己思想的纯净,用学识来讲话所争取的文化的自由,亦或是老陆在西宁时时刻刻在心中盲写给婉喻的信,被关在黑号子时,又不分日夜,通过“我思故我在”的心态所追求的思想上的自由,还有婉喻晚年失忆后,通过生气、掀桌子、骂脏话、裸体……的方式,追求一辈子都在等待的爱情的自由……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在特殊的年代却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所以作者要将这些都释放出来,哪怕是受到了禁锢,终归是要爆发的。

  在看书的过程中,曾经为监狱中那些肮脏的、血淋淋的场面而揪心和痛苦,无数描述监狱的场景,摊开来仿佛铺成了一幅人间炼狱,饿到割尸体的肉为食,挖尸体肠道中的未消化的青稞,抢别人的呕吐物,为了冒领那份也不知道能不能称之为食的口粮,宁可每日与尸同睡……这一切匪夷所思的行为,恕我不能感同身受,但至少通过他们的穷凶极恶稍稍体会了一些他们的痛苦。我一度以为这便是当时最恐怖的地方,但到结尾处,邓指的儿子又回了西宁,陆焉识也回了西宁,我恍然大悟,我怎么知道这二十年西宁以外的世界不是更恐怖的,人吃人的世界未必只通过牙齿,豁豁然然的痛苦至少是干脆而明朗的,一刀砍下去要么生要么死,用思想的酷刑来折磨人恐怕不亚于求死不能的痛苦,这是作者没有描述,却表达的更丰富的地方。

  合上书本,感谢作者向我展示了一个丰富的世界,进一步了解了文革年代,同时庆幸自己只是旁观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10: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