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三作文复习教案:作文卷面要规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4 10:1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三作文复习教案:作文卷面要规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文卷面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和导致作文卷面失分的因素,
2、通过训练避免高考时因作文卷面因素影响作文得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

作文的卷面犹如作文的“门面”,这个“门面”包括题目、段落、书写、标点、字数、格式。      

1、题目:要居中书写;字数不超过15个字;要工整、醒目;不要在标题中出现错别字。   
2、题记:题记即写在作文题目之下、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好的题记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思考。题记内容要像段落一样开头空两格书写。落款要在内容段落之下靠后书写,“题记”二字或引文作者姓名之前要有破折号。      
3、段落:要严格遵守首行空两格书写的规定。   
4、书写:书写是最重要的门面,整齐的书写,会让阅卷老师赏心悦目,反之,那种龙飞凤舞或歪歪扭扭、难以辨识的书写,会让阅卷老师生厌。不要写很小的字,不要写很潦草的字,不要用颜色很淡的墨水书写,最好不要夹杂英语单词或不大众化的符号。   
5、标点符号: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同样在考试作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少学生,写作文不讲究标点的规范运用,或者从头到尾,一逗到底,最后打个句号;或者不了解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的规定,在首格或尾格出现了不该出现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位置有以下规定:      
(1)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写作文时,如恰好要转行,则应把它挤在这一行的最后一格里)。   
(2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3 )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4) 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6、字数:要严格按照写作要求规定的字数书写,只能多写,不能少写。海南高考作文阅卷对“字数和得分”有这样的规定:不足400字,按四等作文处理,最高得分不超过10分。超过400字,不足800字的,如果成篇,先分项给分,然后扣缺字分,每50字扣1分;没有完成篇的,结构上可多扣分。   
7、一些文体的格式:主要指一些特殊的文体,如书信、剧本、病历、访谈现场记录等,这些文体都有特殊的格式要求,一定要搞清。   
中文书信标准格式   
①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另外,要避免作文中语言不规范的现象:   
1、港台语、网络语滥用      
2、错别字、病句较多        
3、自创一些不规范用语
4、文白夹杂。

写作实践:   
1、《基础过关A》第六章第4题:以“畏”为话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要求:卷面必须符合今天讲课要求。   
2、组织一次作文互批活动,要求学生注明批改理由。可以在班级评选出批改先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1: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