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质疑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17:5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质疑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思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之处抓住这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领悟文章的内涵。只有对问题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问题有较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换言之,阅读课文时,如果能于无疑处生疑,于是疑处质疑问难,并进行分析和解决疑难,就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有效的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难,从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事实上,无论是多么聪明的学生,也不可能对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以及标点、语法、修辞、文体等无不通晓,毫无疑问。学生在学习中不提出什么问题,并不能说明其以经明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相反,正说明其读课文未能深入理解,或者还没有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疑点和质疑问难呢?以下是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点滴尝试。
  一、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首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指点代替多讲。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如在讲读《瀑布》的第一课时,提问:(1)浪一个接一个涌向岸滩时会发出什么声音?(2)阵阵风吹过松林时又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探究,展开想象。这样,问题中的两种声音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又如:教学《白杨》一课第二段,可抓住“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句话,提问:(1)什么叫“表白”?怎样理解“表白着自己的心”的意思?(2)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得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逐步回答了这些问题,就可以突破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巧妙而有趣,要具有一定的深度。有趣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探究问题的氛围。尤其是提问在点子上,而不是脱口而出的一般问题,要提问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才可以解决的问题论文服务。例如,在讲读《李时珍》的第三小节时,可让学生先自由阅读课文后再提问:李时珍决心要编写的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读懂这一段的内容,必须对旧药物书的三条缺点进行概括,然后针对这三条缺点回答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导读,既能激起积极主动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一举两得。
  二、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视角点拨,感悟质疑之法
  首先,要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恰当的,或许是不必要的,甚至或许是错误的,教师务必区别对待,不能断然否定。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适当加以点拨,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归纳,切忌蜻蜓点水,主次不分。
  其次,教师应抓住火候,因势利导,随机点拨,促进学生由不会问到善于问的转化。具体的讲,第一步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能教会学生善于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董存瑞为什么要炸碉堡?(2)“舍身”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舍身呢?通过提出这些疑问,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感知了。第二步,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来突破。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可启发学生抓住“结尾句”来设置疑问:(1)“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赞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呢?通过认真思考回顾全文,学生就不难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及言外之意了?第三步,抓住课文的难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对比,从中发现疑问。例如教学《草地夜行》这一课,可引导学生通过这样比较寻疑:(1)前面说小战士“一步一挨”向前走,后来为什么能“迈开大步”向前走了?(2)前面说“黑暗笼罩着大地”,后面为什么说“看见了光明”(3)为什么说草地是一条“稀烂的路”?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更加强烈,这种方式对一些有思想价值、寓意深刻的
  摘要教师引导得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0: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