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教学的感想 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小学教学启发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9: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课堂学习是同学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学习质量影响到同学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正在生长、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不但要让同学学好小学数学的知识、技能和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更要引导同学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学科的科学美,使同学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和发明的同时,不时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生命世界。
在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有幸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走进圆的世界》,张老师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出现出一种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生长的愉悦、发展的快乐,课堂成为师生一起拥有的精神家园,在场的同行拍案叫绝。
案例
片断一。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圆形?
生1:车轮是圆形的。
生2:硬币是圆形的师:正所谓圆无处不在。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圆。
媒体演示:平静的水面投进一颗石子激起圆形波纹、盛开的向日葵、五颜六色的鲜花、美妙的光环、雷达发射的电磁波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所以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试着画一个圆。
同学借助圆规动手操作。
师:有的同学画的不够理想,他可能在哪里出问题了?
生1:他可能拿圆规不规范,没有捏住圆规的凭据。
生2:可能带针尖的一端移动了。
生3:可能圆规的两脚叉开的大小变了。
师:刚才几位同学谈的正是我们画圆时应该注意的地方。还想再画一个吗?
生齐:想。
师:别着急,能不能想个方法,使我们全班同学画的圆一样大?
生:只要每个同学将圆规的针尖和笔尖对着直尺上的刻度,距离定的一样大,画出的圆就一样大。
师:那好,请同学们将圆规的针尖和笔尖的距离定为3厘米,把这个圆画下来。
同学动手操作。
师:假如有人问这是一个多大的圆,我们该怎样说呢?
生1:这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生2:这是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圆。
师:同学们对圆了解得还真不少!其实,圆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名称圆心。到底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相互说说,也可以查找资料(注:教师发给同学的资料袋中,有关于圆心、半径、直径的描述。)
同学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片断三。
师:在圆心、半径、直径里面蕴藏着丰富的规律。老师替各小组准备了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资料,请同学们自身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相信你们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假如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了,资料袋中有研究提示,可以拿出来参考。
小组研究后,全班交流。
发现一: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师:有道理吗?亮出你的观点。
生1边说边演示:先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连续对折下去,就能找到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生2到前面演示:用直尺在圆上按着,不停地比划。
发现二:每条半径一样长,每条直径也一样长。
师:同意吗:说出你的观点。
生1:我用直尺量证明上面的观点正确。
生2演示用折的方法证明上面的观点正确。
生3:我觉得应该在前面加上“在同一个圆内”,假如不是同一个圆,每条半径就不一定一样长,每条直径也不一定一样长。(同学自发鼓掌)
师:太棒了!那就请你把这句话补上去。
发现三: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亮出你的观点。
生1:我觉得有道理。因为半径是从圆心向一边画,而直径是从圆心向两边画。
生2:可以采用对折方法。(演示)
师:这个发现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生3:d=2r 或 r=1/2d
师:除了上面三条,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更精彩的发现,请小组商量,选择剩下最精彩的一条交流。
生1:圆的大小应该与半径有关,半径越长,画出的圆就越大;半径越短,画出的圆就越小。
生2:圆没有长和宽。
生3:无论圆有多大,都有圆心。
••••••
片断四。
师:早在二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所谓“一中”,就是――
生:一个圆心。
师:“同长”呢?猜猜看。
生:是说半径一样长。
师:不错。那时的发现跟咱们今天的发现完全一样,这一发现在当初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听了这一消息,同学们感觉怎样?
生:特别自豪。
师:我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在《周 算经》中有这样资料: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媒体出示)所谓“圆出于方”,是说圆最初不是由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时地切割而成的。
媒体演示由正方形切割成圆。
师:这个图相信同学们一定熟悉。
生齐:阴阳太极。
(媒体演示后)师:原来它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假如告诉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2:小圆的直径等于大圆的半径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丰富。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和圆结下疑惑之缘,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片断五。
师:平静的水面投进一颗石子,激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你能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简单地解释一下吗?
生:石子丢下去,好比圆的中心,波纹无论怎样向外扩散,离中心点的距离始终一样,所以激起的波纹始终是一个个圆形。
师:何尝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与化身。
随同着音乐,媒体演示桥孔、天坛、钱币、商标、剪纸、中国结
点击。
纵观整节课,张老师不只仅是用理智上课,同时投入了他的感情。他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为同学探索新知创设条件;他尊重同学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同学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解读。他敏锐地捕获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测、有惊讶、有深思、有经历探究的刺激、有茅塞顿开的喜悦,同学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得到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真正落实了“促进同学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新课标理念。
一、贴近生活——让数学内容变得富有魅力。
数学对于小同学来说,是自身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同学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实际世界应当是同学学习数学的背景。 “投石入水”,荡开的一圈圈波纹都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五颜六色的鲜花、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等也是圆形的,这些人尽皆知的生活现象,蕴藏着生动而富有探索价值的数学规律,但其中的道理何在,却少有人去关注,张老师慧眼独具,巧妙摄取,整合进课堂中为学而用。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的外显。由于学习资料具有实际性、趣味性、挑战性,同学发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和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去,当同学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作出解释时,真正体验到自身所学习的不只是书本数学,而更是“生活数学”,体验到自身所获得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绩感。值得一提的是,课中人机交互,借助鲜活感人的声音、色彩、造型、形状、线条、构图等将天坛、钱币、剪纸、中国结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出现在同学面前,形象、逼真的环境和妥帖、适切的情境氛围冲击着保守单一的“书本数学”,使同学在接触和感受各种生动直观的感性资料的过程中掌握科学认识的真谛。当下每一个场景都成为同学激情动魄的体验和终生难忘的经历,成为同学积极的生命流程中温暖的驿站。感受之深,溢于言表,当教师问:“想说点什么吗?”同学的回答可谓精彩纷呈,“圆真美啊!它时刻在装扮着世界。”“圆给人类提供了许多生活的便当。”“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圆真是无处不在啊!”这是发自内心的体会。
生活的边境就是教育的边境。张老师以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引领同学走进生活,去开掘鲜活,发明性地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溢灵性。
二、关注经验——让同学建构自身的数学。
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同学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于圆的经验:他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圆,他们做过纸工、玩过丢手绢绕小球等游戏,他们从课外书、电视媒体上也能了解到有关圆的知识。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有关圆的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张老师摒弃保守的“线性”程序,关注同学已有的经验,以学论教。猜一猜“有的同学画的不够理想,他可能在哪里出问题了?”让同学自身总结画圆的方法;在想方法使全班同学画出的圆一样大的过程中,让同学感受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这是一个多大的圆,更易于了解同学的“实际状态”,课堂出现一种即兴的对话与互动的态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时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同学不时地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数学现象作出解释、进行加工,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体悟与发明;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在交流中,经验得以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证;在补充中,意义得以拓展。教学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同学建构的不是书本上的黑体字,而是充溢灵性的数学,是自身的数学。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的主体建构活动。张老师关注同学已有的经验,让同学建构自身的数学,这使“以人为本”的真实写照。
三、提供时空——让同学体验研究的乐趣。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灯塔儿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同学进行“再发明”,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同学去进行这种再发明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同学。由于数学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详尽、动态地展现圆的特征发展的生动过程。教材知识的出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同学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张老师摒弃“教教材”的做法,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将静态的结论还原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引导同学在探究性活动中,像科学家一样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发明”过程。教师充任一名组织者,提供探究资料,提出学习要求(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充任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同学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任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同学中的一个,与同学平等交流,相互分享相互的考虑、见解和知识。同学拥有一份被信任感,怀揣一份我能行的自信,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其间,矛盾抵触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个体的发明力、潜能、天赋、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结果上:“ 圆没有长和宽”、“圆无论多大,都有圆心”多么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是同学灵感和智慧的外显,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逾越和真正的发明。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情不自禁的、丰富活跃的猜测、假设、直觉,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体验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险和喜悦。张老师尽可能为同学提供一种考虑、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同学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使教学充溢了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
四、链接背景——让数学给同学以力量。
作为出现给同学学习的资料,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笼统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静态知识背后的关于知识发生和形成时艰难的探索历程、精彩的动人故事、神奇的传达途径等数学背景知识,是很难一一列入教材的,可这些却更能激起同学对知识的好奇、敬畏和探索欲望。在同学经历一番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之后,教师巧妙地将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效果融入课堂,同学在顷刻之时穿越时间隧道,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史,感受人类祖先智慧的结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同学发现自身的研究效果与科学家的发现完全一致时,内心发生“我们也能研究数学”的自信。自豪,生发一种责任;自信,生成一种动力,数学也由此给同学一种探究的力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9:08: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主观意趣只有建立在对同学生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溢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上,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生命呵护生命,课堂才干真正成为激发同学生命活力、促进同学发展的有力手段,成为同学喜爱、依恋、维护的家园。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生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同学才干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发明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实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张老师引领同学走进圆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一堂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典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6: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