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浙美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10、花鸟小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20:2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6-1-4 22:02 编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讲解,初步了解中国画写意花鸟小品的 基本知识,体会小品画的笔情墨趣,提高对中国画花鸟小品 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通过练习,基本掌握花鸟小品画的表现技法,运用 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美感的花鸟小 品。
3.通过欣赏和表现花鸟小品,促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素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
中国花鸟在我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
社会影响,花鸟画早在唐代便独立成科,后经五代的“徐黄 异体”和宋代院体派、文人画的推陈出新,得到了空前的繁 荣和发展。花鸟画是以描绘花鸟、草虫等内容为题材的中国 绘画。它表现自然,歌颂生命,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 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写意花鸟以其痛快酣畅,水墨淋漓 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花鸟小品画更是以少胜多,言简意 赅、借物抒情的艺术特点广受喜爱。
花鸟小品,画幅虽小,乾坤乃大,在不同形状的宣纸间 挥洒云烟、表达情感,表现出一片生机盘然的世界,给人不 同的美感熏陶!情感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定的笔墨,为此教材 还列举了如何用笔、用墨的方法,介绍了小品画的立意、选 材、构图、画面组成的方法以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
手法。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大量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采用交互式的动态影音画面、静态图像等教学资源一 起探讨、学习花鸟小品。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欣 赏引领和作品示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花鸟小品;小品画立 意、选材、构图、注重留白的知识要点能使学生更好地表达 情感、把握画面;画家作品和同伴作品的欣赏分析更是拓宽 了学生的创作思路;对于创作仍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进行临 摹练习以掌握基本的花鸟画技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花鸟小品画的独特魅力,初步掌握画花鸟小 品的表现技法。
难点:运用一定的构图方法创作出富有情趣和具有画面 美感的花鸟小品。

三、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中 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教师范作及常规的中国画工具材料等。

四、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1 )欣赏音乐(可选古筝曲等),进入教室。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谈话导人。
(1)教师出示一幅花鸟小品画,提问:这幅画你看了 有什么想法?与大幅作品比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件作品画幅较小,表现手法相对简练,却耐人 寻味、意趣鲜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鸟小品的世界,感 受花鸟小品的独特魅力!
(2)引出课题:花鸟小品。
3.欣赏感受。
(1 )分小组交流各自搜集和准备的有关花鸟小品的资 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教师小结有关花鸟小品的知识。
(3)教师课件展示名家作品,学生欣赏并谈谈:喜欢 哪幅作品?为什么?
4.演示启发。
(1 )小品画的表现离不开用笔、用墨,回顾一下学过 的用笔、用墨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
(2)教师进行简单的创作演示,学生观看。(教师通 过示范一幅小品,从立意、选材、构图讲起,并且把写意画 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等;墨法:焦、浓、重、淡、 清、干湿、浓淡泼墨、积墨等技法融于这幅画中,提示学生 教师是怎么用笔、用墨的。并且结合课件,帮助学生更直观 地理解这些用笔、用墨的方法,最后题款盖章,将整个创作 过程展示给学生。)
(3)小组讨论:你能分析美术教科书中的其他花鸟小 品是怎么画的吗?
5.创作练习。
(1)现在你是否也想画一画?想好画什么了吗?师生交流。
(2)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用你喜欢的笔 墨技法,临摹或创作一幅花鸟小品。能表达一定的情趣,注 意构图,画面要求完整,包括落款、钤印。
6.评价延伸。
(1)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学生互相评价。评价要点围绕“画面是否富有情 趣,画面构图是否美观?用笔、用墨是否有变化”三方面展 开。
(3)教师小结。希望大家利用本课所学知识,大胆尝 试各种不同的题材,画出更多的作品。

教学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8: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