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孔子教育和现代教育》心得体会
孔子,乃我华夏之大贤者也,奉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贤,集教育,思想,政治诸家于一身,其思想之精髓,精神之荟萃,千百年间,源远流长,未曾有断,其所著之儒家思想更是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数千年风骚。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跋山涉水,遍寻诸国,思想大成。然其核心,当谓道德教育。是故出于仁政德治,旨于树以身作责之国之栋梁。
综观《论语》一书,可得其德之体系: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绳,并倡之以“智,勇,信,义”等。
“仁”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精神贯穿于“孝,义,诚,勤,温,良,恭,俭,让”等诸德之中,《论语》当中论“仁”的就有五十八章,提到“仁”就有105次。从大的方面说,“仁”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人生要求,属于道德情操。“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并试图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国家。
孔子所爱的人包括历史上所有的人,他要求做到“泛爱众”,含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对广大人民的关怀,“博施于民”(《论语·雍也》),提出行“仁”,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其“仁”是与利己所对立的,孔子对“仁”的重视,一方面是奴隶们要求解放,一般自由农民要求生活的改善在意识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获民”的一种手段,用“仁道”是“近者乐,远者来”(《论语·子路》),以补救当时因饥荒和战乱带来的危机,更是推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然而,孔子的仁爱并不包括爱坏人,他强调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而且,其仁爱是有差等的,依照亲疏等级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如“仁也者,人也,亲亲为大”,犯了罪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所以,孔子的“仁”是有等级的,我们应予以批判地继承。
孔子把“孝悌”视为人之立身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以“孝悌”为基础,便于培养对邦,国,君,上和他人的忠,对朋友的信,他要求学生“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能尽孝悌之道的人,就决不犯上作乱,在家庭中能尽早地把孩子培养成和顺子弟,那么“少成若天性”(《大戴礼记·保傅篇》)成年后就能移孝作忠。孔子把治家之情之理迁移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业之中,后世儒者在此基础上阐释发挥,形成了“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传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