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华东师大主题研修个人心得体会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之听讲座 & 教师如何实践课程改革
英语学科 杨飞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与教育发展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拓展的”教师专业素养构成,对“好教师”“好教学”的评价标准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20世纪70、80年代强调教学内容,到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推崇教学效率——方法与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教育理念与策略被认为是重要的教学标准)。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可以是对外来知识的吸收与分享,也可以是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在其中,讲座是一种在短时间内让很多人都能获得学习机会的形式,在目前的中国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次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周时间里,我们50多人的团队就聆听了几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收获很多。
(一)如何从听讲座中有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从王建军老师的讲座里,我学到了教师如何有效地从听讲座中得到专业发展。有很多老师,听讲座时感触很深,听完后不久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要想得到提升和发展,听讲座应该做好如下几个环节:
(抓住讲座中引起自己共鸣的、感触深刻的理论知识)
(寻找自己实践中匹配的案例)
(形成并写下指导自己实践的建设性建议)
(二)我们如何在课改中把握自己的方向?
对于这个问题,吴金瑜校长的讲座让我很受启发。
1、一份教育部的学生质量检测中发现:男生为题较为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教室教育教学方法多为收敛型而非开放型;
2)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管理较为严格;
3)课程体系中记忆类、语言类课程较多。
所有这些都倾向于有利于女生发展的一面,所以目前中小学中“女汉子”很多。我想,这个问题,仅靠一线老师是无法改变现状的,需要自上而下的进行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设置,才能将教育引向公平、科学的道路上。
2、吴校长的一份调查中发现:
1)今天多数学生喜欢的老师类型是:有亲和力、幽默风趣、讲演有吸引力的老师。
2)更喜欢的课程类型是:老师边讲,学生边练;和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所以,仅仅是学识渊博还不能保证上好课。教师需要学会交流,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良师益友。教师也要学会幽默,让课堂上经常有笑声,创造一个有张有弛的学习环境。
此外,教师不应把自己看做是“讲演者”,“一贯正确的指导者”,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学生的学习朋友和引路人,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学生的学习朋友和引路人,要求老师必须真正把握学科教学和学习的特点、重点、难点,把握学生的学情,将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和学生一起来探索学习。同时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3、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教育方式的改变是漫长与缓慢的。
中国的教育文化特征:师生关系—师道尊严;教学方式—讲授。
西方的教育文化特征: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教学方式—对话。
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文化遗传(相对于生物遗传而言),埋藏在所有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大多数老师在常规课堂中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而课改中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在大多数教师身上还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所以在上公开课时,会花大量时间研究并有意将专家们提出的课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用在自己的课堂中。公开课结束之后又回到了传统方式。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必须担当起课改的责任,认真专研课改理念,将新的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坚持21天(“21天效应”),让新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化作自己的潜意识。
4、微课程如何使用:
对于微课程,我们千万不要跟风,更不能照搬,而应该基于我们的教学实际来设计课堂。我想,如果有条件,我会这样使用微课程:
课前:可以使用微视频挂在网上,先学后教,培养自学能力—1)引起对话题的兴趣;2)解决部分学生基础差的问题。
课中:讨论、对话、提炼,形成知识。
课后:可以将几个微视频发到网上,指导学生解决一些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墨子将知识分为三类:
闻:直接从前辈的来
说:同伴的交流、辩论
亲:亲身经历
这其中蕴含深刻的道理,未来的课堂教学范式或许是这样的: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体验
课中:师生生生互动对话;教师、学生的演绎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彻底西化一定是一种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