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欢庆》教学反思3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庆》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目标”的考虑与实践·努力创设情感目标的发情点〗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受特定的情境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还能感染他人,形成潜移默化的“情感流”。同学的情感往往要依和于一定的可以感知的客观情境而存在,任何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具体的,个体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总是与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因此,入情入境是创设情感目标发情点的核心。
  教学案例:
  某位青年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三册《欢庆》一课时,组织同学在课堂上通过换词、说话等理解“献上、火红、枫叶”等词的意思,然后进行了充沛地朗读,扎实地训练,但是整个课堂缺乏一种文本的意境──一个充溢生机和喜庆的氛围。
  现象分析:
  展现在同学面前的文本是一个符号世界,虽然语文教材较其他学科更具生动形象,但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思想、情感、价值仍然不可能被同学轻易地接受和理解。于二年级的同学而言,形象直观是思维的主要特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笼统性,不借助于客观的情境,同学很难感知文字的本义和内涵。
  考虑对策:
  情感作为人的内心体验,它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情感不能给予,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只能主动感染。因此,情感目标的发情点要借助情境来唤醒、激发、巩固,甚至深化、升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欢庆》教学反思2
感悟──聆听心灵的“话筒”
(一)
  “同学们,2001年7月13日夜晚,当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胜利的喜讯传来,北京城沸腾了,中国沸腾了!读了课文,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人们此时此刻激动兴奋的心情?”我的话音刚落,小朋友们争相举手。
  一个小男孩主动站起来:“老师,我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体会到人们非常激动,眼泪流出来了也顾不上擦。”
  “是啊,流泪不一定是伤心。”听我这么一说,小男孩又接上荐:“当时人们流下的是激动的泪,是欢喜的泪。因为大家感到奥运会申办胜利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啪、啪、啪……”我情不自禁地为小朋友精彩的发言鼓起了掌,接着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那你能不能读出人们当时的心情?”小男孩饱含深情地读了起来,那抑扬顿挫的字字句句都打动着我和小朋友们的心。
  “老师,我还有补充。”一个小女孩叫喊着几乎站了起来。我微笑着示意她表述。
  “我是从‘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读出人们激动欢喜的心情。”小女孩说。
  “说说你的理解吧。”我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大家想想吧,他们都互不相识,可他们却能像老朋友一样拍手击掌,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互拥抱。要知道,他们都是陌生人呀!”
  小女孩清晰的话语犹如一块石头落在平静的湖面,水波乍起,惊起涟漪阵阵。
  “是啊,那是一种什么情让大家的心贴在了一起?是一种什么情让大家变得如此亲密?”“老师,是一种爱,一种对祖国的爱。”另一个小女孩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叫了起来。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环节,连我自身也被感动了。可是,说实话,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备课时我就未曾想到会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呢?现在居然被一个才八岁的小女孩论述得如此深刻,我又高兴又羞愧。
  感谢新课标──我终于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小朋友的想法。感谢新课标,让我和小朋友一起长大!
(二)
  《欢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小诗,诗歌描写了十月一日全国人民祝福祖国妈妈生日的情景。文中写道:“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小朋友,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教学时,我精心挑选了几幅举国欢庆的图片:天安门前万民欢庆,举国上浏览歌载舞……看着看着,小朋友们沉溺在节日幸福的气氛中。
  “同学们,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兴致勃勃的脸,我趁热打铁。
  “老师,田野给谁献上金黄的果实呀?”一个小朋友站了起来。
  “老师,大海给谁演奏欢乐的乐曲呀?”另一个小朋友也接着问道。
  “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小朋友们纷纷提出自身的疑惑。
  “善于发现问题是善于读书的小朋友,假如能联系课文解决问题那就是了不起的小朋友。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尽力想象画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在我的鼓舞下,小朋友们读书的激情格外高涨,他们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合作朗读,有的独自陶醉。
  俗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错,“书是读出来的”。
  不到五分钟,小朋友们读书声逐渐小了,看来他们找到了所需要的东西。
  读书汇报开始了──
  “老师,因为祖国妈妈要过生日,所以大地小朋友献上了金黄的果实。”
  “老师,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它们在蓝天上飞翔,是在祝福祖国妈妈平安短命呢!”
  “老师,因为是祖国妈妈的生日,所以大海唱起了欢乐的歌儿,他们是在给祖国妈妈祝寿呢!”
  “老师,我好像听到大海在唱《妈妈生日快乐》的歌!”
  就在这时,我又听到了另一类声音:“老师,我们全国有十三亿小朋友吗?”
  我不由一惊,多么细心的小朋友,多么会考虑的小朋友。
  “谁读懂了这句话呢?”我把问题再一次抛给了小朋友们。
  “老师,我们全国有十三亿人口,而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小朋友,所以说十三亿小朋友。”
  “老师,课文后面说十月一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所以前面‘十三亿小朋友’不只仅指小朋友,也包括大人们,因为他们都是祖国的小朋友。”
  小朋友们把问题论述得是如此完美,我除了赞美与感激,还能再说什么?
  ──相信小朋友,相信他们的实力;尊重小朋友,尊重小朋友的见解;聆听小朋友,聆听他们的心语。聆听,让我看到小朋友们智慧的火花;聆听,让我的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实践──激活生命的“催化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结合语文教材,创设互动有效的教学空间,对同学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训练是提高同学语言表达、培养同学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欢庆》这首小诗时,我让小朋友们合作想象,在十月一日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的祖国还将出现哪些欢天喜地的景象?发挥想象,可以采用绘画来表示,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来表达。
  小朋友们有的画出了天安门焰火连天,有的画出了天河广场彩灯高悬,有的画出小朋友们个个衣着节日的盛装,有的画出大街小巷国旗招展……从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画面上,我看到了小朋友们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了小朋友们内心美好的世界。
  有的小朋友还仿照课文的句式,表达自已内心的感受。
  “这一天,白云穿上洁白的衣裳。”“这一天,草原盛开五彩的花朵。”“这一天,森林举办盛大的宴会。”“这一天,人们张开幸福的笑脸。”“这一天,朝霞露出绚烂的微笑。”“这一天,小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实践告诉我,在小朋友们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的空白点,恰到好处设计语言实践,不只可以使课文内容变得空虚,更能激活小朋友思维的兴奋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欢庆》教学反思 3
 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由教师的教,转到同学自主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教练、辅导员,同学是主角、主人。‘教’完全是为了‘学’,要服从、服务于‘学’。同学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同学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同学发明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同学的个体差别,鼓励同学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进行指导同学识记课题中的生字时,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引导同学用自身的好方法记一记,并进行全班交流。在初读课文感知的环节中,让同学画出自身最喜欢的词,读一读这个词所在的那一行,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词?注重发挥同学的自主意识,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现代教育观提倡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发展同学的自主意识,培养同学自主读书的能力为动身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真正使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绝不只仅是完成教学设计上预设的每一个步骤,而是一切以同学为本,尊重同学的需要,让同学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和欣赏,让他们自主探究。在指导背诵时,引导同学注意归纳总结自身的背诵方法。在指导写字时,让同学自主选择自身认为最难写的生字,尊重同学的意愿,指导同学写好“旗”字,并采取同学说,老师范写的形式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课堂中,教师一直努力发明一种民主的气氛,时时与同学对话,绝不是高高在上。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把尊重的言语送给每位同学,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同学。通过热爱和尊重同学的行为,发明出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同学发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2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