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板书优秀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难忘的一天》优秀教案之一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计,算”等13个字,会写5个字。
  2正确,较流利的朗读课文。
  3体会小作者激动,紧张的心情和对邓爷爷的敬重之情。
  二、学习重点:识字
  学习难点:书写美观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四、学习准备: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有谁知道邓爷爷的故事?(指名说一说)
  2概括介绍邓小平的生平。
  3揭题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看拼音或问问同学认一认
  2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是否读通顺,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表示读。
  读后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三)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一段知道的。
  (1)知道朗读第三自然段,你从这一段看出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看出邓爷爷是怎样的人?邓爷爷的话该怎样读?
  (3)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我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我会想些什么?怎样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你们对邓爷爷有种怎样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
  方法同上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会写其余5个字。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提高对计算机的兴趣,能想想自身肩负的责任。
  二、学习重点:朗读
  学习难点:识字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为主
  四、学习准备:田字格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复习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自由选择读的内容,同学评议
  2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
  (二)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计算机展览馆紧张怦怦的握手笑语普和兴奋绚烂
  A同学自读
  B读词语中的生字,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巩固生字词
  A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
  B给生字组词。
  C开火车读出生字,并组词
  (三)书写指导
  方法同上
  (四)积累运用
  读课后词语,并选择词语说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一天》优秀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对邓小平爷爷的敬重之情。
   3、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的重大。
  重点: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小作者的心情,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重大。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你还记得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身影吗?还记得他说过“”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吗?今天我们又要和邓小平爷爷见面了,他会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难忘的一天》,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读了课题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考虑。
   2、说说读了这个故事你了解了什么?同学汇报。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3、自读课文,圈出难读和不认识的生字。然后拼读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生字,认真读一读。
  三、识字写字。
   1、读准字音:指名读,领读,竞赛读,重点指导读准:“算、怦、容、灿”几个生字。
   2、识记字形。鼓励同学自主识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可能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也可以用组词竞赛识字,还可以瘵带有生字的句子板书,让同学读句子或造句识字。
   3、写字指导:
     指导同学观察生字的写法,自已先试着描红,然后老师示范提醒:
    A、独体字要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B、“和”字的笔顺是先写ノC、“身”字的第六笔右边不出头,最后一笔右边要出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局部词语同学认读,巩固识字。单个读,同学领读,开火车读.
   2、今天我们继续来看《难忘的一天》这个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同学自已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将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自已的体会,再读课文提出最想知道的问题。
   3、边指导朗读,边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我一开始比较紧张,后来就平静了下来?
    2)文题对照,说说“我”为什么忘不了这一天。
     围绕第一个问题,着重体会“我”紧张而激动的心情和邓爷爷的和蔼可亲,抓住“怦怦地”、“慈祥的微笑”、“高兴地”、“紧紧地”、“和蔼可亲”等词语进行品读。
     围绕第二个问题,着重体会“我”在这一天的最大收获是得到邓爷爷的鼓励,认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可引导同学朗读课文,谈谈自身的看法或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同学从“见到了邓爷爷”、“邓爷爷和蔼可亲”、“我受到了邓爷爷的称誉”等比较外表的理解,上升到“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抓住“冷静地”、“顺利地”、“仔细地”、“赞许地”、“兴奋地”、“计算机的普和要从娃娃抓起”等词句进行品读。对于“肩上担负的责任”,同学不易理解,同学需懂得要从小学好计算机,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就可以了。
     最后一段,细读,理解“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绚烂”这一句的写作意图。是不是天和阳光真的变了呢?为什么和开始的不一样了呢?
  三、实践活动
    通过阅读课外书、向他人请教或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事迹、故事或他说过的一些名言,在班上展示、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一天》优秀教案之三
 
  一、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会唱的同学可以跟唱。(通过大屏幕,播放VCD《春天的故事》)
  二、认识人物导入新课
  1、歌曲《春天的故事》赞美了一位老人,你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课件出示邓小平80岁在北戴河的留影)
  2、这是邓小平80岁时在北戴河的留影,从照片上看,你觉得邓小平怎样?关于邓小平,你还知道什么?
  3、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邓小平的文章。
  (板书:难忘的一天)
  4、齐读课题。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想: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因为一件什么事而难过?
  2、同学听后回答。
  (1984年2月16日,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扮演。)
  3、同学评价老师的朗读。
  老师为了读好这篇文章,花费了一天的时间,我就是想告诉你:要读好课文需下功夫。
  四、读准生字学会朗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事,要求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2、检查生字生词的认读。
  (课件出示词语:
  爷爷早晨连忙阳光计算机
  难忘队礼满意笑容各种各样)
  ⑴带拼音读。
  ⑵去掉拼音读。
  3、指名接读课文,了解朗读情况。
  (教师和时评价,耐心指导每一个小朋友。)
  4、课文已经能读正确了,再读流利,你有方法吗?
  (多练)
  5、老师有两个方法,好用不好用,咱们来试一试。
  ⑴嘴巴读出来的与眼睛看到的内容不是同步的,眼睛要提前往后看2——3个字,读不流利的句子反复读。
  ⑵注意在长句子中停顿。
  (如:我为邓小平爷爷/做了/电子计算机扮演。)
  6、同学练习。
  7、指名朗读展示。
  五、精读重点读出感情
  1、再读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⑴“我”见到的邓爷爷什么样?⑵邓爷爷说了一句什么话?⑶“我”扮演完了心情怎样?
  (板书:计算机的普和要从娃娃抓起)
  2、“普和”什么意思?指导同学联系日常生活理解普和。
  (班级里谁学计算机?都学了就是说咱们班普和了计算机。学校里就你们班学吗?其他班级也学,就是说全校普和了计算机。城区只有一个学校学计算机吗?别的学校也学,就是城区普和了计算机。)
  3、读读邓爷爷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亲切的关怀)
  4、指导读好重音,读出邓爷爷的亲切关怀。
  (课件出示:⑴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我连忙敬了个队礼。⑵开始扮演了,我冷静地支配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邓小平爷爷仔细地看了我的扮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5、理解“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绚烂”说明了什么?
  6、假如是你,怎么表示你的高兴?见到路旁的小树,你会觉得小树怎样?假如树上有一只小鸟,你会觉得小鸟怎样?
  (以“我得奖了”为开头,写一段话。)
  7、用愉快的心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8、背诵第5自然段。
  六、介绍作者近况,渗透肩上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单元相关优秀教案:
识字2
5 一株紫丁香
6 我选我
7 一分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