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蜜蜂引路》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和研讨1
【执教】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先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师:好。小朋友,列宁的住处在哪儿?要是你们能说出来,我就把它画出来,好吗?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
  师:(边板画示意图边说)这座小山离莫斯科不远,山下有一条小路,列宁边走边看,看到了花丛。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花丛在路边。书上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说明花丛在路边。
  师:对了,花丛在路边。(边说边画花丛)那么,园子在哪儿?
  生: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你怎么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生:因为书上说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说明花丛离园子不太远,所以我知道园子在花丛的和近。
  师:对。(边说边画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养蜂人的小房子在园子旁边。
  师:(板画房子)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生:房子旁边应该画上几个蜂箱,因为养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边。
  生:所以列宁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板画蜂箱)小朋友们真聪明,自身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生:列宁住在莫斯科和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养蜂人的家,因为养蜂人在园子里放了许多蜂箱。
  生:齐鼓掌。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生:(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师: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生: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个养蜂人的吧?
  生:列宁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养蜂人的家了。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板书:观察)什么叫观察?
  生: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师:对了,还要一边看一边想。那么,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在图上添画蜜蜂)
  师:读得很好。列宁在观察什么?
  生:列宁在观察蜜蜂飞行的方向,看这些蜜蜂飞到哪儿去。
  生:列宁看见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
  师: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生:因为这些蜜蜂已经飞到家了。
  生:要是没有到家,它们还会继续往前飞。
  师:对了。这时列宁继续观察,又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你们想这所小房子是谁的?为什么?
  生:这所小房子是养蜂人的。因为养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养蜂人为了照看蜜蜂,总把蜂箱放在自身旁边的。
  师:对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生:读第三句。
  师:这句话说什么?
  生:列宁亲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证明列宁的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师:对了。观察是不是正确,只有通过试一试才干知道。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
  生:果然。
  师:对了。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
  生:(读第三段课文)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和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说得好极了。
  (师生鼓掌)
  师: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我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生:读第四段。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生:热烈争论。
  我说是养蜂人在说话,因为他张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见列宁来很高兴。
  书上说养蜂的人是惊讶地说。可是图上的养蜂人已经不惊讶了,笑嘻嘻的。说明他的话已经说过了,这时候是列宁在说话。
  我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书上“列宁笑着说”,图上的列宁正在笑,所以是列宁在说话。
  我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儿来的。”养蜂人听了恍然大悟,也高兴得笑起来。
  师:现在老师根据书上说的扮演一下,你们看到底是谁在说话。(师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朗读,扮演后)谁在说话?
  生:(齐呼)列宁。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只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考虑,真能干!老师也认为是列宁在说话,因为列宁用手指着蜜蜂,微笑着告诉养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生:因为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儿,今天突然来到了养蜂人的家,所以养蜂人感到很惊讶。
  生:列宁是伟大领袖,今天来看望一个普通的养蜂人。这是养蜂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惊讶又激动。
  师:对了。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好,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
  师:读得好。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纷纷举手。都想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生高兴地笑了)
  师:读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么叫向导?
  生:向导就是带路的人。
  师: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齐)蜜蜂。
  师:对了。是蜜蜂。但是你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生:列宁有丰富的知识,他很了解蜜蜂,知道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蜂房去。列宁跟着蜜蜂走就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生:列宁是靠动脑筋,想方法,仔细观察找到养蜂人的。
  师:对了。列宁是靠动筋,想方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的统一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研讨
浙江省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钱正权
  朱雪丹老师的阅读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以发展同学的认识和思维为重点,来设计教学过程。这一特点在《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得到充沛的体现。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同学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同学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同学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同学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同学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协助同学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同学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同学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同学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同学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同学对课文的局部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如教师问同学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同学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同学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同学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考虑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身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方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同学的语言。朱老师在同学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同学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同学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同学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靠动脑筋、想方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考虑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同学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2
  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组成局部,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词语,才干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每一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自身没有学到的词语。而低年级又是培养同学阅读能力的起始阶段,所以抓好词汇教学尤为重要。
  在词汇教学中,重点是准确的理解词义,因为只有正确的理解词义,才干够正确的去应用。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比方直观的理解,比较辩析理解。联系同学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以和结合课文理解,不同的词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如:一些笼统的词语就需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同学结合上下文细细的体会。我们学校的李俊霞老师在教《蜜蜂引路》一课时,对“果然”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列宁是怎样观察的?读一读。
  生:(读“他仔细……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师: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列宁会怎么想呢?
  生:他会想,这里是不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他回想,这可能是养蜂人的家吧。
  生:列宁看到园子的小房子回这样想,这房子一定是养蜂人大家。
  师:为什么会是养蜂人的家呢?
  生:因为蜜蜂都飞到园子里去了。说明这里是蜜蜂的家。养蜂人一定住在和近,所以园子旁边那座小房子一定是养蜂人的家。
  师:列宁走过去敲那所房子的门,这房子是不是养蜂人的家?
  生:这所房子是养蜂人的家。
  师:书上是怎样说的呢?
  生: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圣:对了。列宁想,这所小房子可能是养蜂的人的家。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事实和列宁想的完全一样。这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呢?
  生:果然。
  李老师在讲解“果然”一词时,恰当的引导了同学注重从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比要求同学去死记硬背要好的多。同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假如教师能经常这样引导,不只能使同学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可以逐步培养同学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3
我在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之前,结合同学好奇探索的特性,使整节课时围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这一主线充沛展开进行。" 问题探究法 " 是在改革语文教学经过反复实验 ,一种较为适应同学教学的模式。它分独立探究存疑、互动探究释疑、回顾检测达标这样三个基本的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充沛体现了以同学为主体 , 培养同学思维能力的这一显著特征。经过实践 , 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
一是要善于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 : 在学习的动机中最实际、最活跃的因素是认知兴趣 , 它直接推动小朋友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 而缺乏这种兴趣 , 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 , 要想使同学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 ,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 必需以激发同学兴趣为前提 , 把激发同学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于同学年龄小 , 注意力、控制力差 , 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老师应充沛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 以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 或就地取材 , 就文发挥编个小故事 , 做个小游戏 , 来个小扮演 , 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 , 会使疲乏的同学又振奋起来 , 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讲究评价的技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要让小朋友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身的劳动而感到自豪" 。 不论哪个同学提出问题或答问后 , 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 , 要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 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 ,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同学 , 善于发现同学自身的闪光点 , 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同学的回答远离规范完全不对 , 或根本无价值时 , 就可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 站姿等其他方面去鼓励 , 如: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 ! 你能提问真勇敢 ! 给他们以信心。评价应当有区别 , 要因人而异。如基础差的同学 , 他们在学习中经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 , 他们能问敢答 , 那自身就是一种进步 , 评价时就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又如有些同学性子急 , 爱激动 , 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 , 这时评价就重在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 ,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 , 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 , 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 , 对于基础好的同学 , 评价就应提高要求 , 重在鼓励创新。如一次我让同学用 " 增添 " 一词造句 , 一位同学立刻站起来说 :"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听后并没有马上肯定 , 而是又追问 :" 有什么用呢 ? 你有什么感想 ?" 那同学一经提醒 , 好似恍然大悟 , 略考虑一会 , 马上将原来的话改成 :" 今年我们学校又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 , 我们的学习条件更优越了 , 我想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 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 " 这样既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 , 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三是善于开拓同学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 , 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势倾向 , 这种倾向愈强 , 考虑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 , 思路就越狭隘、呆板 , 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发明性的考虑。在教学中当同学一时思路阻塞 , 跳不出定势的影响 , 老师就要看准时机 , 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 , 激起波澜 , 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 , 越思越勤 , 越思越精 , 乐趣无穷。
当然,在这节课时的优秀教案中以和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缺乏和缺点。在探寻瑕疵同时结合同学的返效浅谈了以上几点的感悟,仅限拙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3: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