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下册《远行*什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远行*什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会认16个字,能够初步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基本技能:学习积累成语,培养同学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相互合作。
   思想教育:使同学通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明白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激发同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使同学能够初步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
  教学准备:
   同学准备:查阅各类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收集相关的交通工具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块学习了《南辕北辙》,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也非常满意。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表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板书:远行*什么)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听录音范读课文,让同学特别注意自身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读完后同学提出难读的句子,教师再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4、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如自身读、同桌一块读、四人开火车读等。)
  三、学习书写生字。
  1、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2、给字分家。
  分别找出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独体字。
  3、让同学说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与形近字的区别。
  4、师范写。
  5、同学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猜字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师拿着卡片)这些卡片上的字都是《远行*什么》这一课中的生字,老师从这些卡片中随便抽取一张,你来猜猜是哪个字?看谁是认字的小能手。
  二、导入课文。
  师:你们放假的时候,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哪些地方玩过、旅行过吗?是怎么去的?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远行*什么》这一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言语默读一遍,在默读的时候,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像在第一个自然段,老师就找到了“最初”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们再找一找。
  (同学边默读边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出示小黑板)师:在这些时间里,人们远行*的是什么?
  (同学回答,并指名同学读对应的段落。)
  3、(出示课文挂图)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它们的速度越来越快,远行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这些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了。)
  4、师:是啊,现在人们又发明了电力机车、核潜艇、磁悬浮列车、太阳能汽车、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老师去找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出示图片并介绍,齐读第6自然段。)
  5、师:老师也请同学们回去的时候去找资料了,哪些同学有收集到了,请到台上来介绍一下。(同学介绍自身收集的图片。)
  6、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交通工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
  师: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现在应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身手,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7、齐读课文。
  8、师:你喜欢哪一个自然段就把它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9、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后,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四、拓展练习。
  师: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什么样?画出来向同学们介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远行*什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十六个,会写九个生字并积累常用词语。
   2、结合上下文和查找资料理解文中的专门术语,培养同学惧信息的能力。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理解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激发同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交通工具发展史,激发同学热爱科学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惧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很早以前人们远行*什么吗,你还了解火车、汽车、飞机、轮船吗,科学技术的发情,交通工具越发先进,人类将会走得更快更远,今天我们学习《远行*什么》
  二、新课
  (一)自学
  1、轻声自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用你学过的方法进行识字。
  3、小组或同桌用识字卡检查生字,并相互交流。
  4、按自然节小组内读课文,检查字音。
  (二)识字
  1、读卡片。同学读一个,老师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2、说说自身最得意的识字方法。
  3、游戏识字。同桌你读我找,我找你读,练习组词语。
  (三)交流
  1、学习1-3自然段,读文考虑,在不同的时期人们远行用什么流通工具。
  同学读文很快就能找到最初,人们远行时*步行,骑马,后来是马车和帆船,二百多年前有蒸汽机,就有了火车和轮船。
  2、让同学知道“独木舟、蒸汽机“词语的意思,理解飞驰、天涯海角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
  (四)诵读
  “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飞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读出自豪的语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通工具由古代骑马、乘独木舟发展到使用马车、帆船和火车和轮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内燃机等,交通工具有哪些新的变化呢,接着学习以下课文的内容。
  二、新课
  (一)交流
  1、读第4、5、6自然段,考虑:人类远行*什么?
  第四段首先理解“内燃机”的意思,然后从汽车在公路上络绎不绝,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看出或体会到什么?一是说有了汽车、军舰和快艇,二是说车多、军舰、快艇的作用。让同学理解“络绎不绝、疾驶”的意思。
  第5、6自然段让同学理解了飞机,人们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现在又有了电力机车,核潜艇,还有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让同学把现在和最初比较一下,现在和二百年前比较,说明了什么?
  2、学习最后一段,齐读。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是全文的中心句,从交通工具的角度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就要发展科学技术。
  (二)诵读
  1、同学自由练读。认为自身读得好就奖励自身一朵小红花。
  2、小组赛读,读出骄傲、自豪的情感来。
  3、指名朗读。
  (三)评价
  结合同学诵读的情况,师生一起评价。从情感的投入朗读的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写字
  1、复习巩固字形,认读生字卡。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最难写的字。
  3、老师指导。内、艇、界。
  (五)练习
  1、说一说。
     军舰在海面上巡逻。
     在天空中_______。
     在海底_______。
     在轨道上________。
     在宇宙里_________。
  2、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什么样?画出来向同学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远行*什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从中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
   2、认识17个生字,培养同学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发明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收集相关的交通工具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激发兴趣导入。
   1、同学们,放假的时候,你都去过什么地方,怎么去的?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讨论,远行*什么?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谈你收集到的交通工具资料。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挂图,认一认图中的交通工具。
   2、学习课文。你打算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
     自学课文,谈识字方法,选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
   3、同桌一人一段,互相协助,把读不准、不认识的字消灭掉。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后,讲讲自身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人类远行*什么?集体讨论解决。
   3、选择自身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4、展示读,一起评价。
   5、老师读,同学提建议,做评价。
  四、拓展思维练习。(口语交际)请你做小设计师,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五、提出希望,进行思想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04: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