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理湘教七年级上册同步检测题《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17:5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们经常用来描述天气现象的词语是                                      (     )
A、阴晴、风雨、冷热
B、雨衣、雨伞、草帽
C、下雨、打雷、冰雹
D、温度、湿度、气压
2、早晨学校升国旗,小红发现国旗迎风朝东北飘扬,请问这时吹哪个风向的风    (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3、我国北方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流传着这样的话:“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你认为形成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气候因素
4、观察下面的四幅图,图中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哪个比较妥当?(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17:58:45 | 只看该作者
完整版下载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习题1.doc (195 KB, 下载次数: 25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20 18:00:1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描述中,说明气候的是                                      (    )
A、在未来48小时内长江中下游地区将降温10℃左右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东边日出西边雨  
D、海南岛春秋相连,长夏无冬
2、下列描述中,能较科学描述天气的是                             (    )
A、晴间少云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终年寒冷     D、地中海地区冬雨夏干
3、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我们叫它                                 (    )
A、东南风   B、东风   C、南风   D、西北风
4、卫星云图中,表示云区的颜色是                                 (    )
A、蓝色     B、绿色      C、红色   D、白色
4、下列描述属于天气的是                                        (    )
A 、 南北极地区终年寒冷,多狂风、降水稀少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忽如一夜春风来,前数万树梨花开”     
D、新疆塔里木盆地非常干燥,同纬度的北京比较湿润
5、在卫星云图上,要识别一个地区的云雨量的大小,主要看该地区的颜色,当出现什么颜色时,云雨量较大                                                   (    )
A、绿色      B、蓝色        C、黄色            D、白色
6、如你是一名天气预报员,你做出预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 前几天的天气状况
B、 当时的天气状况
C、各种天气图表
D、附近地区的天气
7、《晏子使楚》 是 我 们 比较熟悉的古代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气候
二、非选择题
8、 请你判断:在下列天气情况下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合适?(合适划“√”,不合适“×”)
(  )(1)、冬天,太阳升高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篮球。
(  )(2)、突然间雷电交加,许多人只好躲在大树下避雨。
(  )(3)、春天已来了,天气预报说近几天有寒潮,农民们还是决定插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4: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