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十篇.rar (72.81 KB)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一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一种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要让同学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
  2、充沛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出同学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课时布置】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查字典,理解生字。
    旸、姮、皓、浸
  3、朗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个别同学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4、内容研讨:
    首先提出几个关键词“日”“飞蛾”“夸父”“月”“娥”,然后让同学自身考虑这些词的含义,教师给予协商和引导。
  5、提出问题:
   ⑴ 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⑵ 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⑶ 理解光明和寒冷的特殊涵义。
   ⑷ 在《月》中,第四段中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联系两篇文章,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⑵ 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⑶ 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能力目标:
   ⑴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⑵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同学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3、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表示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同学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和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同学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同学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
    在充沛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同学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贯通理解两篇文章的中心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身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身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2:
  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巴金简介:
    (投影)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巴金自称是“‘五四’的产儿”,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了“五四”的科学民主思想,还赴法国留过学。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绩。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身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2、同学回顾、讲述“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多媒体显示)
   ⑴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山海经》)
   ⑵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
三、内容研习
  1、同学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投影)
    浸(jìn)
    旸(yánɡ):日出。
    姮(hénɡ)娥,即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2、播放配乐朗读资料,充沛营造课堂气氛,让同学胸有诗境。
  3、指名同学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同学齐声朗读。
  4、同学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考虑其含义。
    教师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
    合作研讨:
   ⑴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⑵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身的生命”?
   ⑶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⑷ 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⑸ 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⑹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⑺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⑻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同学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商和引导:
   ⑴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只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身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⑵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发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身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⑶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身自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⑷ 《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身生命的人。
   ⑸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⑹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身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⑺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身的人格理想。
   ⑻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沛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5、拓展延伸:
    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同学回答,教师归结: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6、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四、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考虑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高尚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和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五、课堂练习
  1、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学习感受。
  2、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__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__;红色──____________;白鸽──_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__;风帆──____________。
  答案:略


课文赏析
  巴金是一个热情的作家,热情的作家都有流畅的文笔。但是流畅有的是一种艺术的功夫,是文字上久经修炼的结果;有的却与作家的性格,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生命内在气韵的贯注。巴金散文诗的流畅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它们让你留意的不是文字、技巧,不是个别描写、比喻的鹤立鸡群,而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怀,那种对于光明的奋不顾身的追求,那种对人生之谜的执著的探询和求索。
  你读《日》,从对飞蛾的描写和赞美中,你感动最深的是与其寒冷、寂寞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悲壮激越的情怀。而读《月》,你会从抒情主人公矛盾重重的心思中,看到与《日》同样的热情和追求。化作烟灰也罢,步入冷宫也罢,只要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抒情主人公都会毫不踌躇地奔跑过去。透过它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人格因素,为作者反抗黑暗,追求真善美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然而,热情流畅得让我们忽略了技巧、文字的作品,却不一定是重质轻文的作品,相反,它也可能是自然天成的佳作,像保守批评所说的“浑然一体”:它使用了技巧却隐去了技巧,表示了独创却不显得奇诡。巴金的这两章散文诗便有这样的特色。有心的读者无妨注意这两点:一是对两个神话颇有新意的形象诠释;二是根据“日”“月”不同美感对艺术情境所作的不同处置。在艺术中,内容和技巧浑然一体的规范是什么呢?一方面,它须有独立的个性,所表示的意思和情感必需有新意;另一方面,造境须合乎描写对象的基本特点,合乎我们经验中的基本形态。
        (《中外散文诗板书赏析》王光明著,花城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旸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é)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á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身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和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绩。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同学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同学朗读《日》一文。
  考虑: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同学讨论、交流,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身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达,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身的决心。自身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豪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流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板书。
五、指导学习《月》
  同学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同学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一起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示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同学讨论、交流,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身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同学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1、月,出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2、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月,包括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晚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同学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竞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示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身的生命,表示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示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示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安排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四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同学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 姮娥 一撮灰 皓月
〖教学过程〗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资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同学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同学朗读,生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同学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 《月》──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效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
    (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
    (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
    (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和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那么根据你的积累和搜集列举出一些借“月”来表达思绪,抒发想象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五
【教学设想】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阅读《日》和《月》,虽然两文写法不同,但表示的是一起的主题。
【公开课教案】
一、 朗读感知
  日和月自古以来就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写日大多是歌颂光明和希望,写月也就是赞美温柔和恬静。在巴金的文章中,写日和月的目的也是如此吗?
二、 默读分析
  1、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通过写哪两个例子,表达了对光和热地追求?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
    在《月》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找出具体的句子来朗读。作者提恒娥奔月的故事是为了什么?
  2、两文的主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你有什么启示?
  3、介绍写作的背景,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追求的?
三、朗读探究
  日一文的最后一段和月一文的最后一段的内涵。
四、拓展
  大声地朗读两篇文章,说说你从日、月中发生的联想。
五、课外作业
  将你从日和月发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六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同学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同学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要让同学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进一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3、提高同学文学考虑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大胆且清楚地发表自身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悟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式、点拨式、诱导式、采用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
  2、学法:
   ⑴ 认真阅读原文,同时广泛阅读与本文有关的文章,扩大阅读面。
   ⑵ 独立考虑,自主学习。
   ⑶ 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和质疑。
   ⑷ 比较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生平、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正音、解词:
   ⑴ 注音并解释:旸 姮 皓 浸 撮
       
   ⑵ 注意:娥、蛾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1、标题飞入,由日、月到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2、走近巴金、介绍写作背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⑴ 教师范读《日》片断,再作简要指导。
   ⑵ 同学自由读《日》。
   ⑶ 指名朗读《日》(《月》的朗读当作课外作业)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
  1、同学概括课文内容。
  2、同学感悟和鉴赏作品。
    幻灯片打出字幕:用下列句式说话:
   ⑴ “这是一篇写……的文章”。
     (概括课文内容。)
   ⑵ “我觉得……”。
     (从文章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说一句鉴赏的话)
三、交流批注、探究问题、质疑问难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身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同学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商和引导:
  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只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身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发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身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身自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身生命的人。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身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7、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身的人格理想。
  8、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沛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21:16: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公开课教案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
【课时布置】
  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2、了解巴金的创作。
  3、了解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考虑:
   ⑴ 作者为什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去赞美飞蛾和怀念夸父呢?从文章可找到答案吗?
   ⑵ 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请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想法。
  2、探究:
   ⑴ 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
   ⑵ 本文的月亮给我们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⑶ 既然“月的光是死的光”,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蛾奔月”的传说?(对照《日》比较)
  3、拓展延伸。
  4、小结。
  5、作业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