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 | | | (1)此时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态度会怎样?为什么?
(2)朱元璋杀胡惟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生:越来越不满;因为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生:相权过大,妨碍威胁皇权。
|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对顺利而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环节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活动一:梳理明朝强化皇权的系列举措
| | 生:废丞相,设六部;废中书省,设“三司”;确立内阁;锦衣卫机构;廷杖制度。
| 结合故事和书本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会从众多文字中提炼有效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 | 追问历史:
1.展示元代的政治体制和明朝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问:(1)明初的政治体制与元代体制相比,发生什么变化?
朱元璋实行这一政治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朱元璋实行这一政治体制带来怎样结果?
| 生:中央没有丞相,地方设了三司。
生: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生:皇权高度集中,缺少制约。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 比较元代和明初政治体制示意图,探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和结果,自然过渡到“内阁”产生的背景。
| 2.出示有关内阁制特点的小贴士
问:内阁首辅是否等同于丞相?
| 结合内阁制的特点,相互讨论。
| 了解内阁制与丞相制的区别,懂得它没有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3.展示宋濂请客的故事
问:(1)为什么朱元璋对宋濂的事了解这样详细?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 生: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的言行,使他们臣服。
要求学生结合现实并联系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进行探讨。
| 利用故事,了解特务机构的功能与作用,明白这些特务机构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柱。
| 出示午门廷杖的漫画和故事
问:(1)廷杖制度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 | 通过漫画和故事,知道廷仗制度设立的目的与结果。
| | 图说历史:
阅读教材22页相关内容,归纳清朝前期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 生:清朝初期中央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生: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生: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书本内容,培养归纳总结历史史实的能力。
| 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设立军机处的原因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 生: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
| | | 评说历史:
1.出示《明清疆域图》、17-18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果图片及其他史料,问: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2.教师加以点拨和指导,师生生共同完成。
3.我们应怎样评价明清皇权的高度膨胀?
| 小组合作讨论:
一是认为强化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是认为皇权高度膨胀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 通过疆域图,从民族统一的角度去评价君主专制。
通过中西历史的对比,学会用全球史观来看待问题,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潜藏着危机,培养学生全面评价某历史事件。
| 课堂小结
| 明清时期,高度强化的皇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但皇权高度膨胀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 | |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为维护其统治,统治者不断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本课主要把握明朝强化君主集权举措和清朝军机处的分析。笔者通过故事说史和史料举证把明清强化君主制中央集权的“有形控制”举措勾画出来,然后用评说历史环节讨论中央集权君主制度对社会发展对中国的影响,发现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材料和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概念教学,问题的设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全面客观看待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法,掌握结合具体社会背景,利用史实展开评价的要领。 但课后尚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将大量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有限的课堂时空进行高效教学,对于教材没涉及的内容,我们该拓展到什么程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将这种理论性较强,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的课讲得生动有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