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公开课教案1
  片段: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身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同学默读考虑。)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同学边读课文边考虑。)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同学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时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同学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同学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干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反思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自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同学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同学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身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同学: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同学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同学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优秀论文,因此我引导同学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优秀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身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他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他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身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资料是自身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他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考虑,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身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区分是非。经过“怀疑”“思索”“区分”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身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身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经常抱怀疑的态度,经常和书中的学说争辩,经常评判书中的学说,经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干有更新更善的学说发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3、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方“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胜利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4、请2~3名同学读小练笔,一起评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反思3
  采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这一灵感来自于同学,是同学对生活的观察。在教学准备中,请每个同学介绍一个来自于自身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一问题。采用同学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也许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较符合预初同学的年龄特点,也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另外问题的提出,又能进一步引发同学考虑: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可是为什么我没有成为牛顿?使同学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文本学习。矛盾型问题情境的设计,使课堂发生了交锋,同学的思维出现了碰撞,同学真正沉入了文本,充沛的对话交流,自主感悟。同学的学习内驱力得以充沛调动,课堂也真正成为同学的需要。当然在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之下,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追问,促发他们争辩。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8: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