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鹬蚌相争》公开课教案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括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寓言更是这样。古人发明出的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怎样让三年级的小朋友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本课引导同学溯本求源,解读寓言故事的出处,力图协助他们较为深刻的理解寓意。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公开课教案中,除了充沛为同学创设历史情境协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扮演、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沛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同学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鹬蚌相争》是北京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六册26课《寓言二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因为完成本则寓言教学任务只用一课时,所以,指导书写难字“鹬”,理解重点词语“互不相让”,培养同学概括能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都要融入其中。
同学情况:三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假如想让同学通过自身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1) 溯本求源,在创设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了同学的探究兴趣。并在同学深入理解课文后,引导同学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体会历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点词语,协助理解寓意
抓住重点词语“互不相让”,通过朗读,扮演等形式,引导同学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涵,协助同学理解“鹬蚌相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真正原因,从而锻炼同学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3)片段练笔,落实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寓意。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技术准备:由“鹬”、“蚌”图片各一张和战国七雄分布图制作成的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同学的概括能力;发展同学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师 环节 同学
故事导入
自读课文
激发兴趣
熟读概括
了解内容
初读指导
合作扮演
指导朗读
体会角色
回归历史
角色换位
理解寓意
想象交流
创编故事
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假如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身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教学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自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小同学爱听故事,开课伊始,教师用故事导入,一下子就能抓住同学的兴奋点,紧接着提出问题“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不但激发了同学的探究兴趣,而且将故事与文本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为下面同学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同学书空并数出笔画。
(出示“鹬”图片)认识鹬。
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同学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身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身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助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褒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完成板书: 鹬 蚌
↘ ↙
相争
↓↓
渔夫
(教学意图:深刻理解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因此,在同学初读课文时,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指导融入其中:引导同学运用自身熟悉的方法识记生字,把识字方法的选择权交给同学;通过图片认识并了解“鹬”和“蚌”的特点;通过引导同学由“复述”到“概括”等方式使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就像及时雨一样点点入地,润物细无声。)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同学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生1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生气的语气)
师: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呀?
生:那鹬啄住我的肉,居然还威胁我,我才不怕它呢!
师:你从哪儿看出蚌不怕鹬?
生:从“毫不示弱”这个词知道的。
师:谁跟她读得不一样?
生2读:河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地饿死!”(慢条斯理,但很坚定)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我觉得河蚌还会想:你不是要把我干死吗?我就不放开你,看你能怎么样?气死你!
(同学们都笑起来。)
师:哦,看来河蚌不光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还很会气人呢!那鹬岂不是更生气了!我们再一起读读鹬和蚌的对话,感受它们各自的心理。
(教学意图:阅读是同学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同学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同学对阅读内容必定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身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同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沛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身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
2.扮演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
重点引导同学体会“互不相让”。
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合作扮演鹬蚌“互不相让”的争斗过程。
看完几组同学的扮演后,同学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1:它们不能说完话就放开,应该“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
生2:那个鹬的嘴用力往外“拔”是不对的,因为说的是“互不相让”,就说明鹬并没有想“撤离”的意思。
生3、对,应该是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
…… ……
板书:互不相让
(教学意图:因为本则寓言的主旨就在于双方的“互不相让”,因此,理解课文的重点就放在理解这个词上。首先,通过引导同学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然后,利用扮演的形式强化理解“互不相让”,使同学更加深刻的理解“互不相让”这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利用同学好说、好动,表示欲望强烈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1: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师:这就叫——
生:两败俱伤!
生2:假如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
生3(抢着说):渔夫把它们抓走后,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生4:鹬也可能会被吃掉……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激起了同学想象的欲望,而且,他们的想象逾越了文本:首先,打破了课文中原有的结果——渔夫得利,想到即使渔夫不来,鹬和蚌也会两败俱伤;其次,延伸了课文中的句号,想象出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的凄惨遭遇。同时,同学在想象过程中,也经历着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惋惜、痛恨、替它们感到后悔等)
4.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假如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生1:我会想:假如我和燕国打起来,还不得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
生2: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生3:我不但不能去打燕国,而且我们还应该和好,团结起来一起对付秦国……
(教学意图:这种角色体验,使同学很自然的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总结寓意,也不必再去寻找实际中的实例“上纲上线”。从“赵王们”的“反思”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鹬蚌相争》的道理,小朋友们懂了!)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 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教学意图:此前,同学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而且也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但是,让他们说出这个道理,仍然有难度。所以,此时,再把故事和寓言背景结合起来,与文本对话,既协助同学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防止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端。使教学“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文道统一,水乳交融。”)
(四)创编故事,发散思维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教学意图: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是构成同学智力的重要心理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设计了这一读写结合的训练。这一训练,不只是对寓言的一个深化,同时又能培养同学想象能力;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同学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且通过同学续编故事,达到让同学自身明白:在生活中要理智,懂得互相谦让的目的。这比通过教师之口说出来效果要好得多!)
(五)作业超市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身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3.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教学意图:这些作业的安排包括训练同学“说”、“写”、“搜集课外资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喜好,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做。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同学作业负担,给同学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兴趣作业”的目的。)
[板书:]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渔夫得利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概括说出《鹬蚌相争》的故事。
2、检查评价同学所写的续编故事。
3、讲一讲搜集来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它的寓意。
课后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他人得到好处的道理。课文不长,小朋友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置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
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小朋友们的兴趣动身,引导同学以自主探究、合作扮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创编想象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同学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让小朋友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