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鹬蚌相争》语文教案1
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近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来,那男生。(生看屏幕,回答)
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习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
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 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
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
生:大人。
师:大人,再注意看,要分析。
生:小孩儿。
师:非常好。再看。
生:手。
师:是手?大人用肩膀挽着小孩的肩膀,到底是什么?
生:是大人的两只胳膊。
师:胳膊是两只胳膊,用这两只胳膊来夹住对。那同学们俺们了解了“夹住”的两点不同,记住夹的不同,是不是就非常的方面了?你看俺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好,再看。
生 毫不示弱。
师 哦,看来大家预习的都非常的好,那么在这个词当中,什么意思啊? 举手说。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啊?你说错了,没关系,你说。
生:弱小。
师:弱小。那么“示弱”?示是表示,那“示弱”呢?
生:弱小。
师:对。那不“示弱”呢?
生:不弱小,很清楚了。那毫不示弱呢?
生:一点都不弱小。
师:大家真会学习,那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
师:有人点头了,知道解词的方法了吗?你来 ,就是你。
生:可以从最后一个字想它的意思?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往前推,推出这个词语的意思。
师:师 哦,没错。那你们有没有悟出什么解词的方法吗?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字串连起来就成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好了,再看,谁来把俺们这一课的生字词读一下,那这个女生。
生:读。
师:,那同学们,那你能不能用这七个词语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两句话?自身练练。
生:自由练说。
师:就用一两句话。谁来试试。坐在后面的那个男同学。
生:说。
师:那更简单是鹬——蚌,蚌毫不示弱去夹鹬,之后渔夫……谁再来说说?越简单越好,把这故事说清楚。鹬喙蚌,最后——
生 鹬喙蚌,蚌毫不示弱去夹住了鹬的嘴,最后一个渔夫来了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师 :你看看,这么长的一篇故事,俺们就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了,非常好。那同学们俺们对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了,那你在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渔夫轻而易举的就把鹬和蚌捉了去了。非常容易,那么这个结果,就说明鹬和蚌它们肯定有问题了,才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是不是?那么它们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呢?到底是谁出现了问题呢?下面老师想请你认真的默读一下课文,你想想它们到底哪个地方、谁出现了错误啊?可以划一划,开始,拿起笔来划一划。(生读课文师巡视)好了,同学们,俺们先来看下故事的开始局部成吗?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前两局部。来,那女生。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考虑一下。在这个地方它们出现错误了吗?假如有的话,它们谁出现错误了?认真考虑。
生:读。
师:好了,坐下。老师这有这么一个问题,还是刚才的问题,在这故事的开始局部,你认为鹬和蚌做错了吗,有三个选项,请你认真考虑。
不要商量,好。拿起你的遥控器,开始选择,动作快一点了!(20号)俺们看一下大家的看法,认为鹬和蚌都错的同学是谁啊?起立啊?说说你们的理由。那男生。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的理由你同意不同意,呆会儿老师会给你机会的。
生 鹬错在哪呢?它错在蚌他人在晒太阳好好的你打扰他人干吗呢,夹住人家的肉干吗呢?夹住他人就算了。但是蚌也有错,应该向人家说道理,它不但不跟鹬讲道理还夹住了人家的嘴,假如不是这样,渔夫怎能轻而易举的把它们都捉去呢。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吗?为什么?这个女生说说。
生:俺觉得鹬和蚌不该那么的不团结。
师:要先说鹬错在哪了,他刚刚说了,你能补充吗?你认为鹬不应该去吃这个蚌,那蚌呢?
生:蚌不应该夹住鹬的嘴,因为蚌要是夹住鹬的嘴,它们谁都不能脱身。
师:你认为蚌就应该让鹬老老实实给吃了,是吗?这是他们的想法,没关系,那女生请你来说。
生:俺觉得鹬假如不吃蚌的肉,渔夫也不会把它们全部捉去,假如鹬假如吃了蚌的肉,蚌就紧紧的把它夹住了,渔夫就会把它们一起捉去。
师 这是他们的理由,好了,你先站着其他人先坐下,你作为代表,你先站着,那男生。你是第一组意见,第二组的同学也是认为鹬错了,理由咱们就不讲了,但是认为蚌没有错,持第二种意见的站起来。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蚌没有做错?你说。你不同意他,你可以说。
生:说。
师:其他同学你有补充吗?
生:说。
师:大家都认为鹬在还击,对吗?在自卫。你。
生 说。
师 刚才说过了,你为什么认为鹬没错啊?
生:说。
师:好了,你留下,作为你们这组的代表。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听他说。(两生争辩说自身的理由)
师:看来你们两,谁不说服不了谁,没关系,还有第三种呢。谁选的第三种啊,没关系说理由。认为蚌也没错鹬也没错,你说说鹬为什么没有错。大点声好吗?
生:因为鹬也要吃东西,蚌也要生活,所以俺觉得它们俩谁都没错。
师:
生 它们都是为了自身生活,鹬不吃东西会饿死。
师 那鹬是可以吃蚌吗?
生 可以。
师 那鹬没有错啊?鹬吃蚌是合情合理吗?
生 蚌是正当防卫。
师 蚌要是不防卫就会被鹬吃了。鹬要是不吃蚌就会被饿死。那现在俺们的同学可以从新选择,俺们看一下选择。
生 他们错在互不相让,课文上说的。
师 哪啊,读读。
(生读课文)
师 大家都想读,那俺们看大屏幕,分角色读。
(生分角色朗读)
师 很好,很有生气的感觉。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左边的同学读鹬,右边的同学读蚌,全体起立
(生读第一自然段1、2)
师 故事的后来渔夫来了,要是他没来,鹬和蚌会变成什么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 两败俱伤。
师 很好,把它写到黑板上来。还可以怎么说?
生 同归于尽。
师 最后谁得利啊?
生 渔夫得利。
师 把这个词也写上。
师 俺们刚刚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那寓言故事有什么用呢?
生 可以教给俺们道理。
师 那你们知道吗? 在2000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很多同学都不相信。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而赵国要打燕国,燕国使臣苏代来到赵王宫殿,你认为他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劝阻赵王不要派兵。请同学们选择一下。
师 他直接说成吗
生 不成
师 为什么
生 这样赵王会把苏代杀了。
师 乞求呢?
生 即使乞求赵王,虽然赵王会心软,但是还是有大臣会杀苏代。
师 那选其他方法的同学呢?你们的方法呢?
生 俺会讲故事,告诉他打仗会两败俱伤。
师 你的想法和苏代的想法一样,现在俺们就回到2000年前,教室就是赵王的宫殿,选一个同学变成苏代,俺来做赵王,来吧。
(师生互动扮演当时情景)
师 你看,赵王还会打赵国吗?
生 不会
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鹬蚌相争》课后反思2
一、设想与设计
新一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规范》提出:语文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讲究的是方法的掌握。俺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身考虑。而没有自身的考虑,就难有新的发明。从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同学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同学的个体素质。教师只要指点得法,“人脑就能把它的发明才干发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鲁纳)。
而如今好多同学的学与用是完全脱离开的,他们学了却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会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过不了多久,一些同学就将这些知识淡忘。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将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至于如何去运用,可能要在他们成年之后。
回想自身的同学时代,老师在教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后,俺只记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至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哲学道理,俺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知“塞翁失马”的故事经常在生活中发生。然后引起了俺对这个道理更深的考虑: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昼和黑夜,它们围绕着它不停息地运转。但是人类,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记忆力弱,只能看到事件相互分散的环节,分割的局部,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局部。因此俺们要从连续性而不是从静止状态上去看待各种事物。
俺们常将“哲学”看得既深奥又繁复,认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俺们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回答“国外的同学从几岁开始学哲学?”时说:“可能在妈妈的肚子里!”俺简直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可见哲学教育在国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其实在俺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俺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同学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这时俺想:俺的同学会不会也像俺当初学《塞翁失马》一样,许多年后才会有所悟,甚至只记得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么句话,而根本不知如何去体会这句话中深刻的道理。当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会不会想到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呢?他又会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方案实施及效果
方案(1)
当同学得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后,俺问同学:“假如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身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俺意料之中的。于是俺又问:“假如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然后俺让同学进行讨论。由于小班的缘故,教室空间和同学人数有着很大的优势,俺将讨论分两局部进行:
(一)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发表自身的见解。
效果:各小组都能得出统一观点:假如俺是“鹬”或“蚌”的话,俺肯定会放了对方。因为只有放了对方俺才干逃命。
为了让每个同学知道其他同学的想法俺布置了第二次的讨论:
(二)自由组合小组进行讨论:“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结果怎样呢?”同学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然后一起解决。
效果:由于自由组合,每个人又听到了许多新的见解。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几种不同的见解:
1、当鹬和蚌都放了对方后,它们感到为时已晚了,虽然后悔莫及但还是成了渔翁的晚餐。
2、渔翁把它们带回家后,蚌没有翅膀不会飞成了渔翁的晚餐,而鹬因为蚌放了它,展开翅膀飞走了。
3、当它们放了对方后,乘渔翁不注意,齐心协力、互相协助逃走了。
在此基础上俺让同学将这些语言组成文字写下来,旨在让他们对本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天俺就将同学的文章浏览了一番。他们未能解脱原先思维定势,基本围绕这三种结果写出了文章。以下就列举三位同学的文章。
渔翁兴高采烈地提着鹬和蚌回到家,他看见它们都已松开了嘴,就对它们说:“你们现在才醒悟,为时已完了。哈哈哈……”它们听到渔翁的“霍霍”磨刀声,后悔极了,异口同声地说:“都怪俺,早松口的话,就不会廉价了那个老渔翁。”
——李韵龙
鹬和蚌相互相持不下,老渔翁将它们关在矮棚里。它们知道再这样下去的话谁也逃不了,蚌松开了嘴,对鹬说:“你走吧!告诉俺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再干这样的傻事了。”鹬乘渔翁不注意张开翅膀飞走了。
——刘宇琪
蚌乞求着:“你放了俺吧,外面在磨刀呢!”鹬松开了嘴,喃喃地说:“俺们怎么办呢?”蚌说:“如今俺们只有互相协助才干逃生!”门突然打开了,老渔翁持刀走了进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鹬昂起头,长嘴巴对准渔翁啄去。渔翁大吃一惊,紧闭双眼,手忙脚乱,刀也掉了。等他定一定神,睁大眼睛看时,鹬早已飞远了,蚌也挂在鹬的脚上一块儿飞走了。
——黄子茵
效果
同学们都懂得了,当鹬、蚌相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只要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并且互相协助,就能化险为夷。
三、问题的考虑
学习不可能一次就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因而到了一个阶段后需要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予以总结、提高。以后又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在提高了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高。学习是一种不时地思索,而且渐进的过程。可以由清晰——模糊——清晰。只有这样反复地考虑,同学才干真正地从中受益,领会学习的真谛。本篇课文的学习就到此为止的话,同学可能对这则寓言有深一层次的理解,但假如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该怎样将它内化,指导俺们的行为呢?
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深刻,深藏智慧、富有哲理,俺想:只要指导方法得当,通过学习一定能让同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这种考虑是可以无限制延伸的,主要是要让同学学会考虑,学会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并能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其它问题。
四、进一步的设想和设计
综上所述,同时俺也想到自身的学习经历,有许多知识是得益于课外的。俺决定将此次学习向课外延伸。俺将他们分成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有好、中、差生各2名。选一名组长,由组出息行布置分工,筛选资料。),上网浏览或检查书籍、报纸寻找与这则寓言有联系的内容。
方案(二)
同学的积极性挺高的,他们找来了许多非常好的小文章俺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并谈谈自身的感想。有一组的同学读了一则新闻,谈了感想,俺的印象颇深,现摘录如下:
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附近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他自身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部平安逃了出来,他自身也脱离了险境。
接着他发表了自身的见解:“正因为后一位煤矿队长先想到了他人,救了矿工们,其实也救了自身。而先前的矿工们谁也不肯让谁,结果把洞口给堵死了,就像鹬和蚌一样,自断生路。”
——组长 吉东明
效果
虽然小朋友回答的语言还停留在外表、不够精炼,但能找出这样的资料,而且能针对资料的内容发表见解实属不易。俺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显而易见,学习后再不时地考虑对每一个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问题的再考虑
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同学,而非画地为牢地限定几个模式,然后硬往千差万别的同学身上套。从小吉同学的发言来看,他已能将学到的知识经过更深一层次的考虑来分析问题。但是不是大局部同学都能像他一样呢?事实告诉俺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只是旁听生。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让大局部同学都能积极地考虑,并且发表自身的见解呢?
方案(三)
主旨:俺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身的见解,经过再考虑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实施:
1、小班化为师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条件,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有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俺将同学分成两大组,(优势群体编排在第一组,弱势群体编排在第二组。)然后围成一圈,团团围坐起来。(这样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可以面对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听清他的发言)
2、俺将同学们找来的又一篇短文发给大家,短文的内容是:
死路与活路
一天,俺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俺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俺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俺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也跑不了。”
3、俺请同学们看完短文后围绕这篇短文进行讨论。由于俺将同学分层排列,所以就防止了发言都由好同学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组的同学很快地切入了主题提出:这些螃蟹只要放了对方自身也获救了。有的同学还谈到了螃蟹的想法:俺没有逃出去,谁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学接下去谈道:“它这样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身,原先还能逃出去,现在只有死路一条。事情的结果与它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第一组的同学发言积极,还谈到了假如俺是螃蟹的话,俺会怎么做。
效果(二)第二组的同学由于解脱了好同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得不动脑筋主动考虑。有的提出:这个故事与矿工的故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说:“它们只有放了对方才干逃出去。”有的说:“假如俺是螃蟹的话,俺就像矿工队长那样,先让它们有秩序地逃走,俺也可以逃走了。”在组内同学们都发表了自身的见解,发言质量也越来越高。
效果(三)经过了讨论——考虑——讨论俺将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他人活路,最终将会自短生路;你给他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身机会。
俺觉得同学潜意识已经对这个道理有所领悟,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几乎已经说出这个道理,而他们欠缺的是人生经历。值得一提的是,假如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况的话,俺想他们一定不会束手无策,甚至会用今天学到的来决定自身的行为。
六、反思与讨论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同学们虽然在这次学习中获益匪浅,但是这样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空间、时间。有时教学者会因组织不当而导致课堂纪律有所松散。同学家长会认为小朋友的学习时间是珍贵的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寻找资料上。而俺们每个人都认为同学的学习成果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学能使他们的学习成果有较大的提高吗?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俺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干达到俺们的目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的工作。
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小朋友的眼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要让小朋友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俺们不应该让小朋友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同学们怎样去考虑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试把同学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小朋友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小朋友们去考虑的一切结论,去维护和激励小朋友们所有的发明欲望和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鹬蚌相争》课后反思3
《鹬蚌相争》的故事学起来可真带劲,小朋友们诵读着,扮演着,乐不可支。奇怪的是,每逢这种时候就分外活跃的小常今儿个怎么似乎游离在外?俺正待悄悄过去看个究竟,他已经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老师,俺觉得课文有问题!”语气是那般的兴奋,“你看,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可能说话呀?”
“是呀是呀,这样想来下面也有问题。下面课文又写蚌得意洋洋地对鹬说‘俺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蚌正夹着鹬的嘴呢,怎么说话呀,一开口不就让鹬拔出嘴了吗?”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有了新的发现。
这不就是新课程提倡的“生成性资源”吗?俺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同学们不迷信书本,善于考虑,勇于发表自身的想法,真是好样的!这样吧,大家就这个问题小小组讨论讨论。 教室里立刻恬静下来,片刻又是唧唧喳喳的一片。
“俺同意开始几位同学的意见,课文这样写不妥。”
“俺觉得那不能怨编者,古文就那样写着呢,课文是根据古文改编的。”
“不对,古为今用,可并不是照搬照用,不正确的也要修正。”
“要俺说,课文是寓言,你想想,鹬也好蚌也好,其实哪会说话呀,那是人们借这么个故事说明道理呢。所以俺觉得课文这么写是可以的。”
“俺不同意,尽管是寓言,可是想象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呀。譬如总不能说鹬夹住蚌的嘴吧!”
“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也很够水平
俺们想是不是可以这么改: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干死在这河滩上吧。蚌好象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俺就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就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俺们习惯于实质上“主客两分式”的教育教学,主体是教师,是成人,同学成了客体,完全处于一种受动状态,他们的学习活动制约于主体预设的框架之中。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儿童主体精神的缺失与沦落。表示在教师们每日进行着的课堂教学中,即是教师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据此为规范制定出过于精细、严密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的过程便是“教学设计剧”的演绎,一切尽在“执行与落实”之中,尽在预料之中,同学稍有“山重水复”“旁逸斜出”便遭封杀。
课堂是教师、同学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假如无视课堂中与同学的不时对话、调适,将课堂囿于严格的封闭状态,则必定地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着俺们必需重构课堂教学的运作机制。其实老师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经常性地存在着某种偏轨。俺们以为,这所“偏”正是同学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同学对文本教材碰撞的自俺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同学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教师若能敏感地捕获住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战略,重构教学,定会生长出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也唯若此,“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心会”“浮想联翩”这种美好的境界才会在俺们的课堂孕育生长。
教学《鹬蚌相争》这课时,俺就遭遇了这种状况。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实境并未如俺所料地进行,于是,俺干脆抛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而是基于课堂同学即兴生成的问题,以此为生长点,鼓励同学向“权威(教材)挑战,进而协助同学完善教材,让他们体验考虑的快乐。在这种充溢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活动中,课堂不时生成着新的问题,最后并未形成一个“规范”,而是就再一次生成的问题引导同学走向课外。俺以为,课堂的概念在这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7: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