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摆脱束缚引导学生上好实验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22: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襄樊市第三十二中学 梁 莉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恰当的探究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达到知识和技能上的突破,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



进行生物实验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更是为了让孩子们参与到探索的过程当中,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但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非轻而易举。目前学生人数多,班级多,实验室配备跟不上,同时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仪器、药品也相当缺乏,并且在课时安排上也很紧张。还有就是实验所需的小动物,植物不易管理养殖……,这些都大大限制了生物实验的开展和普及。于是,初中的生物实验课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1.教师演示,学生旁观。



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有的实验只是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一旁观察。如此一来,表面上实验过程顺畅,结果明确,但学生往往只记住了实验的结论,而对实验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印象模糊。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甚至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2.分工不明,参与不全。



在小组合作中成员的搭配,各人的分工也很重要。例如在进行某些动物内脏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时,有的学生生不敢用手摸,只是旁观,既不动手又没动脑,结果课堂实效性不高。



3.器材有限,人多手杂



实验操作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都想亲自试一试。但因器械和材料的限制,通常小组的人数较多,短短的一节课可能表面上气氛热闹,但真正规范操作的人并不多,结果实验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补充课堂实验的不足,改善生物实验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让他们发挥实验操作的中的主体作用:



1.让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动植物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涉及许多小动物,如蚯蚓、鼠妇、鲫鱼、菜青虫、蝗虫,还有一些是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材料。这些材料随处可见,老师可让孩子们自己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去寻找。在收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许多感受和体验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这一过程可组织学生课外分小组进行。



2.实验操作由组长负责并明确分工



在分组活动前慎重确定组员,避免随意性。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平时成绩等因素,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并有足够的时间探究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人员的分工,纪律的维持。而且每名成员都要参与到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实施、结论的分析当中。



3.鼓励学生灵活取材进行实验



许多探究实验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家里完成。有些仪器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来替代。例如探究唾液对消化的作用实验中需要的滴管可用废弃的眼药水瓶代替;模拟胸部呼吸运动实验中的钟罩可用剪掉底部的大号饮料瓶代替;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特征的实验中所需的纸盒可用鞋盒来代替;还有以罐头瓶代替广口瓶、用水杯代替试管、用吸管代替导管、用蜡烛替代酒精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成简单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药品来开展探究实验,不仅是对学校器材不足的有效弥补,而且在家中实验没有老师示范,学生思维活跃,极易摆脱课堂和书本的束缚,摸索出自己独具匠心的实验器具和实验方法。



二、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要让学生动脑。使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收获方法,继续探究”,这样生物实验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我认为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一)实验的设计各显身手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同一个探究实验可以通过不同的探究途径来解决,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



例如,探究“鲫鱼鱼鳍的作用”时,有的同学用塑料瓶、细铁丝制作了模型进行实验;有的用橡皮筋或纱布捆绑鱼鳍进行实验;有的同学准备了多条小鱼,直接剪掉鱼鳍进行实验;还有同学拿出了带发条的鱼型玩具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动了脑子,参与了设计,并为实验能顺利实施出谋划策。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进行了各种创新实践。自我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是一个智力开发和思维锻炼的过程。由于完全的自由设计,既避免了雷同,又体现了个性,虽然很多学生的设计不很成熟且不够严密,提出了一些不太合理的方案,但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



(二)结果的分析各抒己见



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新教材中的实验绝大多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科学的研究理念。尤其是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时,要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实验,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反思,往往在一次失败的实验中,孩子们的收获更多。



例如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活动中,许多小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蚯蚓在玻璃板上爬的较快”,这与假设 “在硬纸板上爬得较快”相违背。汇报时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在实验过程中有人为的因素:例如有人怕蚯蚓不爬用笔触碰蚯蚓的身体,这就影响了蚯蚓的运动;有同学分析说玻璃板不算绝对光滑,而且蚯蚓身上有黏液贴在玻璃板上有附着力,所以蚯蚓一样可以爬得较快;也有人说纸板太干燥蚯蚓爬着不舒服,所以不爬;还有同学说光线和阴影也会影响蚯蚓的运动……同学们各抒己见,进行了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分析。通过讨论和归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探究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是探究活动的深入。在学习科学的活动中,没有自己创造性的独立思维,是不会探究性的学习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根据现象分析说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探究式的教学能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9: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