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生物卓越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0 14:2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生物卓越课堂
重庆市永川区第六中学校   刘茂发     

摘要: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多,教学过程中采用文献法、实践法相结合,对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科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挥的一些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师在新课标下的实际教学中学科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作用,对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打造生物卓越课堂,提高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生物学;卓越课堂
在一次区教委举办的生物新课程赛课中,参赛的15名选手中仅仅只有一位没有准备课件采用摄影仪。在使用课件的选手里,通过交谈得知其余14位选手的课件都是请他人“捉刀”,在这些课件里有的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呈现、练习的演示,有的只是适当增加背景画面,当然也有相当生动演绎课程内容的。但少有例外,大多数教师有了课件丢了粉笔,让人看了总觉得有些做作。怎样运用从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打造生物卓越课堂,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学科的整合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探讨。
一、教师在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标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传统的教学是把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去的上课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回答,学生跟着学,而新课标的精神,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安排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且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摸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而新课标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自主学习过程。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二、教师在新课标下的实际教学中学科的整合,打造生物卓越课堂
我认为教学中学科“整合”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但整合不等于混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强调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的催化剂,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从单一的接受学习走向合作互动学习。现在从条件落后的农村偏远的中小学校为了能跟上新课程的改革,各地区都在大力为这些条件落后的中小学校增添了多媒体设备,为教师提供优质的高效课堂。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强调多边互动,它表现在课堂上不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共同掌握知识的过程;互动学习即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进行学科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达到生物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1、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生物课堂教学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生物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生物课程整合的最低要求。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生物教学中是实验较多的一门学科,我们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能力。
2、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生物教学的交流工具
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办需在有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我们可根据生物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如:“我需要帮助”、“老师优劣之我见”等,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20 14:21:09 | 只看该作者

3、现代信息技术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环境
用信息技术提供生物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百家思想。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多层面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文件夹下,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素材。
4、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生物情景探究学习工具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景。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让学习者进会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作用,对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整合。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技术也进一步的提高和成熟。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成为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运用了多媒体,还要注意对课程的体系、教学方法、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21世纪中学生。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不是用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
参考文献
[1]向志家,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2]王红霞,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G],中学数理化:学研版.2011(7):71-71
[3]关文信等,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3:116-116
[4]周稽裘,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0
[5]傅孝溪著,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28—30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10-26] .
[7] 赵阳,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科学教育研究(读写算)2011 (36):89-89
[8] 高鸿杰,张花艳.利用农村优质生物资源构建生物有效教学尝试[J]. 教育模式研究, 2011,(37):113
[9]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9: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