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纠正课程设置偏差的一个重要条件。 转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尝试着将信息技术发展情况作为领导考核的一个方面。其实,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正确认识,并从根本上纠正课程设置的偏差。
2.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扩充软件开发
虽然近几年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各种工程的综合作用下有了很大改善,但硬件配备和维护还需要有资金投入才能改变现状,特别是增加教育教学基本设施显得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大工程,我们对硬件设施的配备完全可以走环保于型道路,即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对硬件进行组合开发和利用。另一个方面,要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中软件开发落后、软件实用性指导性不强的现状,多开发利于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实用性。
3.强化专业培养,提高师资水平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充分利用校本培训、教学比武、科研论文征集等形式提高一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并通过建立相应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4.充分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教材体系,针对不同起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